肌少症对手术后的老年骨关节炎患者有什么影响?应该如何预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17:26 1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骨关节炎患者越来越多,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作为一种治疗终末期髋关节OA术式,以其成熟、完备的手术技术、短期即可获得较大临床获益等优点被众多终末期髋关节OA患者接受。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骨关节炎患者越来越多,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作为一种治疗终末期髋关节OA术式,以其成熟、完备的手术技术、短期即可获得较大临床获益等优点被众多终末期髋关节OA患者接受。

伴随着THA患者越来越多,病人对术后满意度要求越来越高,改善患者疗效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影响患者疗效的因素涉及到围术期各个方面,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术前准备阶段,患者术前身体基本状态是影响患者疗效的首要条件。

术前良好的营养状况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疗效。众多研究发现,肌肉减少症影响多种疾病功能。肌肉减少症的临床特征是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衰退、肌肉力量和身体机能低下,是一种老年综合征。

众多的国内、外学者研究报道,肌少症可以影响各类疾病的转归及疗效,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中国,70岁以上的男性肌少症的发生率约12.3%,女性约7.6%。

一项南非临床研究发现,髋部骨折患者肌少症发生率,结果为48.8%。尽管肌肉减少症的定义需要评估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但我们重点关注肌肉质量的定量测定,因为它是肌肉减少症的确诊标准。肌肉质量的评估是诊断肌少症最重要方面。

尽管目前大多数关于肌少症的临床研究使用双能X线法和生物电阻抗法测定全身的肌肉量,可是这两种方法精确程度不高,主要用于普查。

在以往的研究中,CT和MRI经常被用于肌肉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如肌病和肌肉营养不良症。CT检查在目前的医学研究中被认为是评估骨骼肌量的形态学金标准。

目前国外文献关于CT评估骨骼肌质量的部位主要包括胸椎、腰椎、大腿中上段等,其中最常用部位是第3腰椎层面,包括测量骨骼肌肌肉横断面面积及骨骼肌指数。

用CT影像评估骨骼肌质量的原理是基于骨骼肌肉与其他组织CT值的差异,CT影像软件可对此加以区分。

一般借助CT影像后处理软件根据CT值进行半自动轮廓勾画,由研究者手动对骨骼肌边缘进行修整,再由软件自动计算出骨骼肌横截面面积,然后再计算出骨骼肌指数用于评估全身骨骼肌质量。

目前,通过CT影像L3层面骨骼肌指数诊断肌少症尚无统一的标准。

目前大部分CT诊断肌少症相关文献采用的诊断阈值为国际肌少症组推荐的Prado等人总结的SMI:女性≤38.5cm²/m²;男性≤52.4cm²/m²,也是目前借助CT影像诊断肌少症的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诊断标准。

通过测量CT或MRI图像中肌肉面积作为诊断肌少症的指标,然后对肿瘤和肿瘤治疗后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是近几年国外文献中经常使用的研究思路。

在这些文献中得出结论,肌少症与胃癌、食管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治疗后的不良结局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成为大部分恶性肿瘤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因子。

Prado等总结了CT等影像工具应用的临床价值,说明了肌肉等组织作为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独立预测因素的重要性,身体肌肉组成的健康与否对临床疾病的治疗决策及功能至关重要。

肌肉减少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衰老、营养不良、肌肉废用或久坐的生活方式、慢性炎症或内分泌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恶病质、脂肪浸润和某些药物治疗。

目前的研究对肌少症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老年人肌量的减少是引起肌肉功能异常和减弱的重要原因。

人类的骨骼肌数量自50岁开始便会以每年1%至2%的速度逐年减少,从35岁起,机体肌力、肌肉强度和肌肉量均呈现出下降趋势。

衰老破坏了骨骼肌内部的动态平衡,引起骨骼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分解代谢失衡,从而引起骨骼肌细胞整体质量的丢失。

除此之外,一些细胞因子会以旁分泌的途径作用于骨骼肌肌肉及骨骼,例如骨形态发生蛋白、肌肉生长抑制素等,但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了解肌肉减少症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的关键。

虽然目前尚没有确切有效的药物用来治疗肌少症,但是大量类似于生长激素、雌激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药物目前正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非药物治疗主要有:制定个性化运动训练计划、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必要的维生素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等。

所以,目前临床上治疗肌少症多以预防为主,如进行适当体力活动和合适的抗阻运动,以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肌少症作为众多疾病发病率和治疗功能的独立风险因素,越来越多地被讨论。

然而,肌肉减少症对关节置换手术后结果的临床意义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本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根据THA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作为THA早期功能评判标准,术前患有肌肉减少症的患者比没有肌少症患者获得了更差的髋关节功能结果。

在研究中,我们观察到与非肌肉减少症组相比,肌肉减少症患者的BMI和术前白蛋白水平较低、首次下地时间较长、输血率较高、住院时长及费用增加、疼痛改善程度差。

还注意到围术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尽管这些主要与疼痛、呕吐、头晕相关。其他作者也报告了类似的观察结果,表明肌肉减少症会导致骨科患者术后效果不佳。

研究发现肌肉减少症患者行髋部骨折手术的院内并发症风险、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死亡率均显着增加。此外,Babu等人的一项研究报告称,肌肉减少症与全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假体关节感染相关,强调了这种潜在关系。

因此,可以合理地推断,肌肉消耗作为生理蛋白质储备减少的指标,可能会导致伤口愈合延迟、感染风险增加和恢复时间延长,最终影响关节置换术后的恢复。

在这项研究中,THA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单因素分析中,髋关节功能不良主要与较差的身体健康状况、较低的术前白蛋白、术后较晚下地和术前合并肌肉减少症、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相关。

但在多因素分析中,仅术前白蛋白含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和术前合并肌肉减少症与其相关。ZiliHe等人报道称,肌少症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

此外,他们发现肌少症患者术后膝功能评分较差,且与术前白蛋白含量呈负相关,与研究结果一致。

有一项横断面研究表明,膝关节OA患者适应久坐和不活动以避免膝盖疼痛和僵硬的生活方式,会导致患者肌肉质量下降和下肢的力量不断减弱。

由于大多数接受THA的患者都患有终末期骨关节炎,因此THA患者的下肢肌肉质量可能明显下降,尤其是需要THA的一侧。

多年来,人们不断做出努力,以帮助患者在手术前获得更佳的身体状态,包括优化BMI、戒烟和改善营养状况等。

研究THA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中,BMI和肌少症都是THA术后功能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在多因素分析中肌少症与THA术后功能不良有关。

此外,Mau-Moeller等人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骨矿物质密度损失,肌少症引起的大腿肌肉质量降低比BMI影响更大,这可能导致术后早期假体松动以及需要进行翻修手术,这表明肌肉减少症可能比BMI与长期关节置换结局更相关。

此项研究结果与本研究一致,因此对于需要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早期诊断出肌少症是非常有必要的。与体重指数和营养状况等因素类似,肌肉减少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

美国医学主任协会推出的预防和改善肌肉减少症的循证指南表明,充足的蛋白质摄入量(>1.2g/kg/天)可以减轻肌肉质量的损失,含有亮氨酸的食物可以显著增强肌肉力量。

此外,有研究证明,抗阻运动是治疗肌肉减少症的可靠方法。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对于患有肌肉减少症的老年人群,所有人对抗阻运动训练都可获得一定益处。

此外,了解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是有用的,因为关节外科医生可以对拟行THA同时合并肌肉减少症患者,考虑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减少肌少症的影响,降低术后并发症并改善术后功能恢复。

肌肉减少症是一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可以预防和管理。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和阻力练习可以增强肌肉力量。

进一步的研究应该探讨如何通过识别和干预肌肉减少症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关节置换术的影响。

以往国内医务工作者对肌少症重视度不够,主要在于诊断肌少症的这些参数现在主要用于研究而不是临床实践。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在技术上很难准确测量。

肌肉减少症在临床实践中被忽视和关注度不足,这主要难点在于要确定诊断肌少症需要测量哪些变量、怎样测量、如何进行诊断和什么时间节点进行干预和治疗,以及如何评估治疗效果。

欧洲肌少症工作组在2010年发表了关于肌少症的共识,提出了肌少症的诊断标准,并且在2018年对其进行了修订与更新。

亚洲肌少症工作组在2014年也发布了关于肌少症的共识报告,并在2019年对其进行更新。我国对肌少症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缺乏对肌少症比较可信的共识及诊断标准,并缺乏较大规模的样本数据。

所以,未来国内骨科医师可进行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评估肌少症与各种骨科疾病的相关性,可尝试借助影像组学技术提取肌少症相关的影像学特征,再结合人工智能的分析方法,对肌少症患者快速做出诊断和功能预测。

除此之外,还可尝试从分子生物学方面进一步探索骨骼肌纤维特点与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为肌少症防治及药物研发带来新启示。

来源:Mr王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