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说到大赛,脑子里飘出来的,还是中国田径选手那股子大场面拉胯的印象,谁不想想起戴倩倩,国内比赛64米多标枪,新闻一出,大家都觉得她能冲一冲,世锦赛上成绩变成57米多,决赛门槛摸都没摸到,弹幕里一片问号,身边人也都在念叨,怎么又这样。
一说到大赛,脑子里飘出来的,还是中国田径选手那股子大场面拉胯的印象,谁不想想起戴倩倩,国内比赛64米多标枪,新闻一出,大家都觉得她能冲一冲,世锦赛上成绩变成57米多,决赛门槛摸都没摸到,弹幕里一片问号,身边人也都在念叨,怎么又这样。
不是一次两次了,国内比赛成绩惊人,数据出来,和世界前列差距不大,换个地方,国际赛场灯光亮起,气氛一变,人好像也变了,投掷出去的标枪,感觉没劲,弹跳的步子给人看着都有点发虚,大家都知道,也不是说他们不努力,训练场上看过视频,动作标准,气势很足,回国内比,全运会更是拼到不行,真正到了世界大赛,这种状态就像锁在某个地方,怎么也打不开。
总说心理素质,这词讲烂了,可还真就绕不开这个,国内比赛,熟悉的人,习惯的场地,感觉都在自己控制里,世锦赛、奥运会,灯光大,观众多,裁判面孔陌生,气氛紧张,机会就那么几下,试跳、投掷,错了就没了,压力大到手脚都硬,气也顺不过来,教练场边喊,自己心里也明白,拼一把,能不能过,有时候真的不在于技术,更多是那瞬间的气场。
看男子三级跳远也是一样,两位选手挤进最后决赛,屏幕前不少人都在等,鼓掌、刷礼物、发表情包,场上那两个人,动作一板一眼,眼神里火不大,气场没散开,感觉像是任务,不像是一场决战,观众都想看那种憋着劲要拼的样子,哪怕失败,也得有那股子冲劲,结果看下来,大家都憋着气,不知道是累了还是根本没把这场比赛当回事。
和懂田径的朋友聊过,他们说全运会才是重点,每四年一次,能拿金牌,奖金、待遇、教练、地方队政绩,甚至退役安排,都和这相关,世锦赛拿不拿奖,影响反而不大,很多运动员,实际把最佳状态都调到全运会周期,国际大赛,只能算个练兵,成绩好坏,大家自己心里有杆秤。
所以就出现这种大赛像热身、全运会才是决战的局面,观众守在直播前,不全是想看谁拿冠军,看的是那种为国拼搏的血性,不怕输,怕那种还没开始就软下去的气场,有冲劲,哪怕失败,也能赢得掌声,最怕的是还没跑就泄了气。
其实也不是说没人能打,有的选手,越到大赛越猛,突破了,给中国田径长脸,可惜这种闪光,还是少,整体气氛还是差点意思,什么时候能把世锦赛、奥运会当成最重要的舞台,不是做任务的地方,而是拼一把的机会。
可能在不少人心里,世界舞台,还只是个准备场,真正的战役,等全运会见分晓。
来源:二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