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鄢文龙:江西丰城人,作家,教授,学者,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今日头条专栏作者。曾任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语言学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著名音韵学专家刘晓南先生,著名修辞学家吴礼权先生。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秘
作者简介
鄢文龙:江西丰城人,作家,教授,学者,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今日头条专栏作者。曾任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语言学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著名音韵学专家刘晓南先生,著名修辞学家吴礼权先生。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中国模糊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出版学术专著19部,其中,代表作有散文集《月点波心》《月在波心》;长篇小说《相爱,只为情》(又名《庄生晓梦》),短篇小说《领养》(又名《非婚生育》);文学评论《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传记《晚唐巨擘郑鹧鸪》《姚勉评传》《周德清评传》。
人近,则贱
洞若(鄢文龙)
犹记有一年贵州兴义师范学院邀请我去讲学,话题围绕高考应试策略。
临行时,一直以为是特邀我一个人,未曾想到竟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罗书华两位先生同列。一位是古典文学领域的翘楚,一位是红学研究大咖。
席间,主办方自然安排过常宝先生坐在C位,罗书华先生坐在过常宝先生的左边,我当然在过常宝先生的右边。
一阵寒暄后,过常宝先生十分礼让,诚邀我坐在正中间,罗书华先生亦不停地谦让,我当然受之有愧,却深深为他们的谦谦君子之风所感动。
最近,常常有浏览微信的习惯,也常常把自己草就的短文分享给好友,尤其是同道的文友。可是,却发现一地道的文友竟然把我的文章设置为拒收。
不知是打扰了,还是出于嫉妒,抑或基于人心的不可揣测?
比起前面两位学者,无论哪个角度,他只是萤光梁宇皓月之下,不知何来底气?何来傲气?
我发现,人与人之间,原来,竟然有一条交往的铁律:人近则贱。
难道距离过近,真的彼此间的尊重与体谅便荡然无存?
猛然间,我体悟到:健康的关系从来都亲疏有度,远近相宜。
消耗。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错觉,就是“亲密无间”,突破了个人的边界。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可入侵领地,允许别人长驱直入,自己就无处藏身。
适当保持距离,不是冷漠凉薄,而是对自己的保护。
日本松浦弥太郎说:“一段关系的最理想状态是——双方随时可以离开却永远不想离开。”
原来,忍让,宽容,是人性的悲哀。
原来,费尽心力和低层次的人争辩,是对自身的一种消耗。
原来,以己度人,所见不过方寸之间;以人度己,所觉却有万里长空。
想想也是,为什么要在别人的故事里,留着自己的泪。
芒格就说过:“你周围人的眼界,决定了你人生的上线。”
既然有的人选择的是一元思维模式,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见不同的观点,一心想让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我们为什么不早点退出这样的领域?
莱蒙托夫说:“脑子里只是装满自己的人,正是最无知的那类人。”正如马丁所言:“固执,不是一切尽在掌握时的自信,而是一知半解状态下的自负。”
人所眼见总有边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局限。
我们为什么不身体力行二元思维,兼容不同的观点?也许不同意你,但尊重你的意见。
康德就高屋建瓴地说过:“我尊重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歌德说:“人海之中,难求思想感情完全相同的人。”
汪曾祺说:“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
我们早该允许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
观念的进步,就是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排序和人生选择。
任正非曾经非常谦虚地说:“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他甚至说:“不要努力去做完人,与其改造缺点,不如发挥自己的优点。”
刘润说:“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认知的竞争。”
人一旦拥有天地万物的尺度,就会收获一种更为通透豁达的眼光。
凡使我痛苦的事,必予我滋养。生命里所有的伤害,都是成全。
人生就像一趟列车,有人上车,就有人下车,不是所有人都能陪你到终点。
李梦霁说:“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一切发生。”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真正的自律,不是往外,而是往里。
本来,人到中老年,最好的日子不是惊艳,不是繁华,而是远离喧嚣。
人心是有限的,要留给真正值得的人。
村上春树说得好:“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一生不长,重要的事也没有那么多,天亮了,又赚了。
我只愿像乔布斯所说的那样:
Stayhungry ,stay foolish.
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世界的模样,原本取决于我们凝视的目光。
不在和他人走得太近。
走得太近,终归是一场自贱。
2025年9月20日于观澜湖畔抱朴书院洞若工作室
来源:鄢教授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