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趋势、问题与策略建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20:34 1

摘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指科技创新在某一领域或多领域发生颠覆性突破,其成果通过供求紧密对接、多主体参与协同互动,越来越及时甚至同步应用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催生出新的生产能力。其主要特征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周期大大缩短,呈现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联动同步,科技突破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指科技创新在某一领域或多领域发生颠覆性突破,其成果通过供求紧密对接、多主体参与协同互动,越来越及时甚至同步应用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催生出新的生产能力。其主要特征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周期大大缩短,呈现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联动同步,科技突破性创新技术与产业化应用对接更加精准,两种创新双向互相渗透,供求双方利益联结更加直接紧密。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在本次科技革命中,两种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趋势是科技创新模式正在由线性创新或单向创新转向多轮迭代式创新、螺旋式创新融合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基于研发格局的网络化、联盟化、科技价值溢出化还使得产业边界模糊化

近几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呈现多点式突破,产业化应用呈现出井喷式渗透、加速化落地新趋势,由此生成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产业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越来越大。但在实践中,两种融合仍面临多重系统性难题,要打破“线性思维”,创新融合模式,进一步放松创新市场的干预与管制,构建新型研发载体,改革评价与激励机制,搭建一批共享中试平台,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指科技创新从供给端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产业创新从需求端为科技进步提供应用场景及创新指引,二者通过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形成科技和产业协同发展、双向循环的发展格局,进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赵妤婕等则认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是指将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同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涉及多主体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内涵,应从融合的基础、融合的主体、融合的途径、融合的目标任务等视角全面、系统反映两种创新深层次协作互动带来的新变化。由此,作者认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指科技创新在某一领域或多领域发生颠覆性突破,其成果通过供求紧密对接、多主体参与协同互动,越来越及时甚至同步应用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催生出新的生产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先,科技创新模式正在由线性创新或单向创新转向多轮迭代式创新。在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框架中,线性创新是一种单向、逐步推进过程,常常遵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设计试制—制造—销售”等环节。而多轮迭代式创新源自敏捷开发,强调通过小步快跑、快捷试错,用户反馈和多次循环改进,通过设计—测试—反馈—改进的循环,缩短创新周期,使得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累计最佳效应。随着产业发展环境快速变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迭代式创新越来越成为产业用户的市场选择。比如微信的功能更新升级,从最初的即时通信逐步叠加朋友圈(2012)、微信支付(2013)、小程序(2017年)、视频号(2020)。每次更新升级都给予市场需求反馈和数据优化。电动汽车的不断迭代提升更为典型,特斯拉通过软件不断改进车辆性能,如增加续航里程,新增游戏、流媒体娱乐功能。

其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不断深化,由此还产生了螺旋式创新。螺旋式创新本质是通过动态迭代演进与多主体协同推进,打破传统线性创新局限,应用双螺旋、三/四螺旋(主体或主线)在多阶段中交互作用,实现创新的持续优化与非线性多点突破(螺旋式上升),螺旋式创新的核心在于动态适应性与价值共创共享性。比如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北斗七星模式”(政产学研金介用)整合多要素资源,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深化了三螺旋创新模式。华为等企业采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驱动增长。技术进步聚焦研发(如新芯片技术),应用创新则侧重将这些技术转化为用户价值(如手机功能的优化);两者相互缠绕,推动企业在第一曲线(现有业务)衰退前布局第二曲线(新增长点),实现持续创新。

其三,融合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有技术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学科交叉融合、政策协同整合等。从技术融合看,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影像分析结合,比如AI辅助诊断系统大幅度提升了疾病的筛查效率。从产业融合看,深圳大疆与顺丰合作,利用无人机实现山区及城市末端配送。还有特斯拉的车+储能+光伏模式,将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网络结合,形成了能源闭环生态。

其四,两种创新深度融合基于研发格局网络化、联盟化,价值溢出化还使得产业边界模糊化。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已售产品进行跟踪分析,优化设计流程,并提供远程监测、故障诊断等增值服务。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界限模糊,形成了“制造即服务”的新模式。厦门嘉庚创新实验室研发兆瓦级PEM制氢装备,不仅用于清洁能源,还拓展至储能、交通等领域,形成氢能跨行业技术应用产业链,打破了能源、交通、化工等产业边界。特斯拉的“虚拟电厂”模式,通过整合家庭光伏、储能电池和电网调度技术,模糊了能源生产、消费和基础设施的界限。

其五,科技创新成果呈现多点式突破,产业化应用呈现出井喷式渗透、加速化落地,大大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生成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产业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快。

比如2024年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新成果,新能源汽车首破千万辆,嫦娥6号月背采样,梦想号密探大洋,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DeepSeek-V3模型横空出世等。进入2025年,科技创新性成果落地更加显著。AI芯片和算法框架有新突破,中芯国际“叠叠乐”技术将纳米14堆出了纳米3的功能。中国首台千比特光量子计算机在科博会惊艳亮相,量子计算原型机如“九章”和“祖冲之号”实现重大突破,直径仅0.5毫米的微型脑机接口成功植入毛囊间,武汉光谷企业研发的“电子手套”实现0.001度转角精度,此项技术正从医疗康复向工业控制、元宇宙交互等领域快速渗透。

在实践中,两种创新融合仍面临多重系统性难题,涉及技术、市场、制度、生态等多个层面。

(一)技术转化层面存在“死亡之谷”的风险

一是面临“死亡之谷”效应风险。主要表现为实验室技术与产业化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距离(鸿沟),要么转化成本居高,要么原创性技术太少,要么距离产业真实需求太远。企业不愿也不敢承担如此风险。如纳米材料在实验室可实现优异性能,但量产时面临成本控制、工艺稳定性等问题。

二是跨学科技术整合困难。新兴领域(如脑机接口、量子计算)需多学科协作,但传统科研组织模式存在学科壁垒,产业端难以找到技术集成方案供应商。

(二)市场与资本层面有需求错配与市场不确定性

其一,科研创新以科研工作者为主体,课题立项常常由学术兴趣驱动,追求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评价指标是发表论文、专利申请数量等。而产业创新是市场真实需求,以企业为主体,注重技术转化应用,经济效益最大化。比如,部分AI论文追求模型精度,忽视工业场景的实时性要求。

其二,颠覆性技术突破(如可控核聚变)因回报周期长,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还有,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早期风险高,收益预期不确定性,导致了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进入不足,而在科技项目的中后期,研发时间短,预期越来越明确,又出现了投资拥挤。因此,在两种创新融合过程中,往往会形成“种子期—成长期”资金链断裂。

(三)制度与政策层面有短板

最明显莫过于评价体系冲突。高校考核以论文、专利为主,科研人员缺乏产业化动力;企业强调短期盈利,长期技术投入动力不足。比如,某院士团队开发的先进涂层技术因无法满足企业“3年内回本”要求被搁置。

知识产权与利益分配矛盾。产学研合作中,技术入股估值难、后续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合作破裂。比如有个别科技创新项目因专利归属争议诉讼达5年之久。

还有,监管滞后于创新,比如自动驾驶、基因治疗等领域面临法规空白,企业不敢大规模投入。如L4级自动驾驶路权问题制约产业化。

(四)产业生态短板有弱项

在推动两种创新深度融合中,我国产业生态还存在弱项和短板,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供应链韧性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自主可控性还较差。比如中国半导体产业因关键设备/稀缺材料“卡脖子”,导致14nm以下工艺突破进展缓慢。

二是产业集群区域协同效应差,部分地区盲目建设“科技园区”,缺乏专业分工,同质化竞争严重。如全国超过100个城市布局元宇宙产业,但80%无核心技术。全国各省市区几乎都发展能源汽车,产业同构内卷化比较严重。

三是人才结构失衡,既缺乏领航级创新人物,也缺乏产业化推广人才。还有,复合型人才缺口也比较大,科学家不懂市场(如技术参数过度优化)、企业家不懂技术。目前,我国既懂AI算法又懂制造业的工程师数量不足需求量的20%。

(五)全球化环境下有新挑战

在推进两种创新深度融合过程中,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比任何时候都要不确定。首先,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与产业脱钩断链的风险在上升。如美国《芯片法案》限制措施,打破全球创新网络格局,使得我国高端芯片的可获性风险上升。

其次,按价值观和制度划分阵营,使得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现深度融合面临政治“鸿沟”。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标准制定权在阵营间竞争激烈。6G、人工智能伦理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权争夺加剧,工艺标准、技术路线选择直接影响产业话语权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本质是创新范式的变革,需打破“线性思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转向迭代式或“螺旋式融合”创新。未来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技术上优先取得颠覆性突破,更是创新生态系统的较量,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资本等主体重构协同关系,在制度设计、要素资源配置、创新主体协同、政策协调上形成合力。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放松创新市场的干预与管制,给予创新主体更大、更多的创新空间。政府要从“划桨者”转向“掌陀者”。要不断减少市场进入壁垒,放宽行业准入、动态调整产业目录,降低注册资本门槛等。简化审批、优化监管,采取负面清单管理、实行“沙盒监管”试点、一站式服务(一网通办理)等。

(二)构建新型研发载体,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现利益机制耦合。构建新型研发载体是推动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路径,还需要打破传统科研体制与市场之间的壁垒,聚焦国家战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共建政府、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多元协同的新型研发实体,也可以市场化思维,重构创新流程,组建区域飞地研发载体,或者组建产业园区(产业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网络平台等,实现技术有效突破、产业快速培育、经济增效的闭合循环。共建共享技术创新专利池,分散两种创新深度融合的风险。

(三)改革评价与激励机制。要不断完善以创新能力、创新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科研创新体制改革,形成人尽其才、各尽其能的创新格局。一是利用大数据构建两种创新的融合度指数(技术产业化率、产业需求匹配度、创新链覆盖率、跨领域资源流动效率);二是设立两种创新协同化指标(人、资金、技术要素双向流动效率、公共平台共建等);三是配置价值指标,(新产品占比、创新的产值、利润、溢出效益)。建立税收激励机制,扩大研发费加计扣除比例,早期科技企业实行所得税减免,比如对天使投资者减免100%所得税。对进行两种创新的技术人才适用15%个人所得税率。应建立容错性机制,创造包容性创新的环境。

(四)政府牵头搭建一批共享中试平台。这一举措是加速技术成果转化、降低研发风险、促进产业链协同的重要环节。要明确平台产业服务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确立平台差异化战略定位。可以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研院校积极参与,第三方运营的多元化协作机制。要建设现代配套基础设施,整合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吸引众多研发主体和产业转化主体共享平台创新资源。

(五)完善资本市场,重点发展“耐心资本”,对科技创新项目匹配长投资周期(15~20年)。建立市场化的政府引导基金,通过杠杆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两创”深度融合。支持金融创新,以AI为驱动,搭建数字化融资平台,完善供应链融资,压缩“两创”融资周期。培育专注早期的风投机构,建立行业细分的天使投资群体,鼓励联合投资模式(如新加坡淡马锡模式)。

来源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5期

来源:长安创投圈山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