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介绍 |我是薛铁鏻,教练吧(Coach8)创始人,ICF认证MCC教练
作者介绍 |我是薛铁鏻,教练吧(Coach8)创始人,ICF认证MCC教练
做了这么多年的教练,我越来越确信一件事:教练的本质,不是技巧的展示,而是一种高质量关系的创造。
客户之所以能够发生深刻的改变,不是因为我问了某个“神奇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在那个特定的时空里,共同营造了一个让他感到绝对安全的“场”。
在这个场域里,有两个问题,常常自然而然地浮现:
“这一切的背后,对你而言,可能有什么样的意义?”“走过这段经历,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指向的不是外在的解决方案,而是内在的个人形成。
而要让这样的探索真正发生,其土壤,必须是一种极具助益性的人际关系。
关于这种关系的奥秘,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在他的著作《个人形成论》中,早已为我们清晰地揭示。
罗杰斯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那些真正有效的心理治疗,其核心变量,既不是某种高深的理论流派,也不是某种精巧的技术,而是治疗师所展现出的三种核心态度: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
他发现,当治疗师将自己的人格完全排除,把来访者当成一个需要被“处理”的“客体”时,治疗效果甚至比不治疗还差。
这振聋发聩的结论,直指所有助人工作的核心:当一个人被当成一个物件时,他怎么可能发生真正的成长?
那么,如何才能创造这种能促进成长的“高质量关系”?
罗杰斯没有给出僵硬的教条,而是提供了一面至关重要的镜子。
这面镜子,就是他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向自己提出的10个问题。
每一次重读这“十问”,都像一次对内心的校准。
它们没有标准答案,但它们所指向的方向,塑造了教练这个“场”的品质。
罗杰斯之问
一位教练的内在修行
问题一:“在某种深层意义上说,我能否以某种方式成为在他人看来是诚实可靠、可以信任、始终如一的一个人?”
这是基石,它问的不是“我是否完美”,而是“我是否真实”。
如果我内心对客户感到厌烦或怀疑,却用专业的微笑去掩盖,这种不一致性,客户的潜意识一定能捕捉到。
信任,始于“透明”。一个教练首先要敢于面对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而不是扮演一个永远正确、永远接纳的“圣人”。
教练应有的状态:表里如一的在场(Congruence)。
这意味着,教练的内在体验与外在表达是和谐一致的。
他不戴面具,不伪装。他是一个可靠的、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角色”。
问题二:“作为当事人,我是否能够将我真实存在的信息清晰无误地传达给别人?”
这是“真诚”的延伸。
如果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内心的厌烦,我说出的话语和我的微表情、声调就可能传递出相互矛盾的信息。
这会让客户感到困惑和不安全。所以,与他人建立助益性关系的前提,是与自己建立助益性关系——能够敏锐地觉察并接纳自己的情感。
教练应有的状态:内外合一的觉察(Self-Awareness)。
教练需要持续地进行自我扫描,了解自己当下的状态。
当我感到疲惫、分心或被触发时,我能意识到它,并为自己的状态负责,而不是让它无意识地污染教练空间。
问题三:“我是否能够体验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如热情、关怀、喜欢、欣赏、尊重?”
这个问题直面我们内心的恐惧。
我们害怕付出真情,因害怕被辜负、被利用。保持一种“职业化”的疏离感似乎更安全。
但罗杰斯提醒我们,真正的助益,源自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积极的情感连接。它需要勇气,需要我们放下防御。
教练应有的状态: 温暖而坚定的善意(Warmth & Care)。
这种状态不是廉价的讨好,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另一个生命体的尊重和欣赏。
它是一种选择,选择去看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和可能性。
问题四:“作为个人,我是否能做到足够坚强而独立于他人?”
这是一个关于“内核稳定”的问题。
我能否不被客户的抑郁所吞噬,不被他的恐惧所感染,不被他的依赖所束缚?
如果教练的内在不够坚强,就很容易与客户的情绪纠缠在一起,失去客观的视角,甚至自身也会被耗竭。
教练应有的状态:稳定如山的容器(A Strong Container)。
教练必须是一个独立而强大的个体。
他的内心是一个安全、稳定、广阔的容器,能够承载客户倾倒进来的任何情绪风暴,而自身不被动摇。
问题五:“在我自己的内心深处,我是否足够安全,从而允许他人独立于我而存在?”
这是对教练“我执”的拷问。
我是否有一种冲动,想把客户塑造成我所期望的样子?
一个不够自信的教练,会下意识地诱导客户模仿自己,以获得认同感。
而一个真正强大的教练,则乐于看到客户发展出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格。
教练应有的状态:无为而治的信任(Trust in Otherness)。
这意味着教练全然地信任客户自身的潜能和智慧。
他不干涉,不诱导,只是创造空间,允许客户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向,自由地去探索和成长。
问题六:“我是否能够让自己完全进入他人的情感和个人意义的世界,而且做到设身处地、见其所见?”
这是对“共情”最深刻的描述。
它不是简单的“我理解”,而是暂时放下我自己的世界观,穿上他的鞋,走一段他的路。
哪怕只是笨拙地尝试去捕捉他模糊的感受,这种努力本身,就具有疗愈的力量。
教练应有的状态:如影随形的共情(Deep Empathic Understanding)。
教练像一面清澈的镜子,精准地映照出客户的内在世界,包括那些他自己都尚未看清的部分。
这种映照不带评判,只是纯粹的“看见”。
问题七:“我是否能接纳他人呈现给我的方方面面?我是否能够传达这种真切感受的态度?”
罗杰斯说,凡是我不能充分接受的经验领域,当事人就不能有所变化和成长。
这意味着,如果我无法接纳客户的脆弱、愤怒或不堪,他就会把那部分自我隐藏起来。
要帮助他人,教练自己必须不断成长,去拥抱和接纳自己内在更广阔的领域。
教练应有的状态:全然接纳的胸怀(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无论客户呈现出怎样的状态——自信或自卑,高尚或“阴暗”——教练都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接纳。
这种接纳,给了客户探索和整合自己全部人格的勇气。
问题八:“在关系中我是否能够足够敏感,从而使对方不会把我的行为当成一种威胁?”
威胁,往往是极其微妙的。
一个稍微强硬的词语,一个不耐烦的眼神,都可能让客户的防御机制瞬间竖起。
创造一个“零威胁”的环境,客户才能卸下盔甲,处理他内在真正具有威胁性的冲突。
教练应有的状态:如沐春风的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
教练的言行、语调、能量,都致力于创造一种极致的心理安全感。
在这个空间里,客户知道,无论他说什么、感受什么,都是被允许和安全的。
问题九:“我是否能使当事人完全避免外在评价的威胁?”
这是最反直觉,也最深刻的一点。
我们习惯于评价,“你做得很好”似乎是一种鼓励。
但罗杰斯一针见血地指出,积极评价也暗示了你有权做出消极评价。
它把评价的权力中心放在了教练身上。
真正的成长,是帮助客户建立起内在的评价体系。
教练应有的状态:空杯之心的中立(Non-Judgmental Stance)。
教练彻底放弃“评判者”的角色。
他不给建议,不下结论,不做好坏的评判。
他将评价的权力和责任,完全交还给客户自己。
问题十:“我能够真正与一个他人平等对话吗?”
这是对关系本质的终极叩问。
我是在与一个“案例”、一个“问题”对话,还是在与一个活生生的、正在形成中的“人”对话?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 (I-Thou) 关系,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当我真正地“肯定”他,把他作为一个完整的、平等的人来确认时,他内在的人格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
教练应有的状态:“我与你”的相遇(I-Thou Relationship)。
在教练的眼中,客户不是一个需要被修理的对象,而是一个平等的、拥有无限潜能的对话者。
这是一场灵魂与灵魂的相遇,彼此照亮,共同成长。
这十个问题,层层递进,从教练自身的真诚,到对客户全然的接纳与确认。
它们共同勾勒出了一位理想助人者的画像。
这也最终回答了,成为一名优秀教练的路径是什么。
这条路,不是向外学习更多的技巧,而是向内进行无尽的探索和修炼。
他首先是一个不断自我形成的人,然后才能以生命影响生命
来源:教育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