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1年的保定市莲池区,光园(原为明代大宁都司右卫署和断事司。1916年,军阀曹锟对其改建,因敬慕抗倭名将戚继光,故改名为光园。新中国成立后,光园前部花园区曾为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今已无存)毗邻的裕华路对面一个大杂院里,总有一盏灯亮到深夜。冯志结束了一天在河北
深夜的保定陋室里,一位中年男子伏案写作,时而沉思,时而落泪。他笔下的抗日传奇正在血与火的记忆中缓缓苏醒……
1951年的保定市莲池区,光园(原为明代大宁都司右卫署和断事司。1916年,军阀曹锟对其改建,因敬慕抗倭名将戚继光,故改名为光园。新中国成立后,光园前部花园区曾为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今已无存)毗邻的裕华路对面一个大杂院里,总有一盏灯亮到深夜。冯志结束了一天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繁忙工作后,正坐在由厕所改造的简陋屋子里,努力兑现一个承诺——记录下那段烽火连天的武工队岁月。
“写不出来对不起那些杀敌立功的战友,对不起坚贞不屈的人民!” 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从孤儿到武工队员
冯志,原名冯禄祥,1923年7月出生于天津静海一个贫农家庭。自幼父母双亡的他,只在本村小学读过四年书,11岁便辍学务农。七七事变后,15岁的冯志怀着抗日救国的强烈愿望离开家乡,参加了八路军。
在冀中第九军分区政治部,冯志给政治部领导伍辉文当警卫员。这位像慈母严父般的领导经常给这个机灵的“小鬼”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和革命道理。1939年7月,冯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5月,侵华日军纠集五万余人,由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五一大扫荡”。面对敌人残酷的“拉网”式扫荡,冀中军区九分区决定组建一支精干的 敌后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斗争。
冯志闻讯后积极报名参加,并于同年8月被选拔任命为武工队第一小队队长,从此开始了在保定周边地区的传奇战斗生涯。
1942年8月,担任武工队小队长的冯志
烽火岁月中的英雄传奇
冯志带领武工队员们在敌占区神出鬼没,拔炮楼、杀鬼子、除汉奸、惩恶霸。他们时而化装成“夜袭队”,戴墨镜、穿大褂、骑自行车,大摇大摆地闯入敌人控制的南关火车站;时而利用青纱帐作掩护,在保定跟前、公路附近翻江倒海地活动起来。
1942年,军事行动前的武工队员留影,左一持枪者为冯志
1942年,冯志(前排右一)与武工队战友合影
武工队的活动半径始终控制在当日往返的三十余里范围内,这既符合游击战的现实逻辑,又让敌人防不胜防。“人民是大海,我们是游鱼”,冯志深谙其中道理。正是有了胸怀大义的老百姓,武工队才能在夹缝中扎下根,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在浴血战斗中,冯志三次负伤,左锁骨在与敌人拼刺刀时被挑断,左手食指被扎残,头部、胸部也都中过弹。但令人惊叹的是,由于他的机智勇敢,其率领的小分队虽然屡立战功,却没有一人牺牲。
心灵的承诺:从战士到记录者
1944年,敌后武工队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冯志被调到冀中第三纵队前线剧社工作。虽然离开了敌后战场,但在武工队的日日夜夜和战友们的身影时常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这些英雄们的故事和形象,都被冯志用艺术手法融汇在了《敌后武工队》中”。13年前的那个冬天,正值日本投降三个多月,在集宁驻防时,他就想抓起笔来,记录武工队在敌占区与敌人酷斗、鏖战的那段生活。
电视剧《敌后武工队》汪霞剧照(茹萍扮演)
党组织鼓励他写下去,同志们也以最大的关怀要他去写。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加上蒋介石点燃了内战之火,冯志不得不暂时放下写作的念头,投身解放战争。
艰难创作路
新中国成立后,冯志先后在新华社河北分社、保定市委宣传部工作,1951年调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在保定安定下来后,他终于开始偿还心中那份久违的债务。
冯志的创作环境十分艰苦。他家住在光园对面一个大杂院里,东头是厕所改成的简陋屋子。中间用砖隔成里外两小间,里间就是他的书房。“不管多晚回来,他都给自己定了一条铁的纪律:天天动笔。”
有时写到激动处,笔舍不得搁下,常常通宵达旦,第二天还得照常上班。深夜,家人常常被他突如其来的哭泣惊醒——原来他写到小说中刘太生壮烈牺牲的情景,情不自禁失声痛哭起来。他解释说:“这样的好同志死了,什么时候想起来都难过。”
《敌后武工队》的诞生与影响
1956年,30余万字的《敌后武工队》初稿完成。冯志得到梁斌等老同志的热情支持。经不断修改打磨,1958年,小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立即在文坛掀起红色风潮。
1957年,冯志在北京锥把胡同河北办事处对小说《敌后武工队》进行修改润色
冯志在《前言》中动情地写道:“我总觉得如不写出来,对战友们总有亏欠,在祖国面前仿佛还有什么责任没尽到”。“书中的人物,都是我最熟悉的人物,有的是我的上级,有的是我的战友,有的是我的‘堡垒’户;书中的事件,又多是我亲自参加的。”
《敌后武工队》以其真实感人的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和鲜活生动的人物,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小说先后被改编为评书、话剧、连环画、电影和电视剧,成为红色文学经典之一。
永恒的精神财富
《敌后武工队》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小说中频繁出现的“青纱帐”意象,指的是冀中平原夏季和初秋时节田野里生长的高粱、玉米等农作物。它们为抗日武装提供隐蔽和保护,见证了冀中军民通过血肉联系构筑起的铜墙铁壁。
冯志运用大量方言土语,如“夜猫子进宅”、“撂挑子”、“老鼻子”等地方俗语,巧妙再现了华北农村的语言风貌,增强了地域特色与乡土情怀。
1968年11月2日,冯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逝世,年仅45岁。他还有《前线文工队》、《成长曲》、《地下游击队》等3部长篇小说初稿未能出版,成为中国文学界的遗憾。
但《敌后武工队》作为冯志留下的宝贵财富,继续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人民是大海,我们是游鱼”,冯志和他笔下的武工队员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远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正如冯志所说:“如果它能在读者心灵上留下一点点八路军艰苦抗战的印象,或对读者有一丁点帮助,也就算我没有辜负党对我的关怀和同志们对我的帮助。”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