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下血本!共计投入1.1亿用于舆论渗透,大肆在中国培养亲日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21:44 1

摘要:从2015年中国首次举办抗战胜利主题阅兵起,日本便划拨560亿日元专项费用用于舆论渗透,这一行为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其延续百年的舆论战策略的延续,核心在于通过资金扶持“亲日派”,构建有利于自身的话语体系。

为干扰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日本近期动作频频。

一边阻挠各国参与庆典,一边被曝光长期投入巨额资金操纵国际舆论,试图篡改二战历史、塑造自身“受害者”形象。

从2015年中国首次举办抗战胜利主题阅兵起,日本便划拨560亿日元专项费用用于舆论渗透,这一行为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其延续百年的舆论战策略的延续,核心在于通过资金扶持“亲日派”,构建有利于自身的话语体系。

日本对舆论战的重视,在预算披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1年6月,日本外务省官网公布的2020年预算显示,当年日本政府向该部门投入742亿日元(折合当时人民币约47亿元),明确用于“对外宣传、扩大亲日派与知日派规模”。

所谓“亲日派”“知日派”,被日本官方定义为“熟悉日本、向全球传递日本正面形象的群体”,且需满足严格条件,需在各国政治、经济、学术、媒体等领域具备影响力,或有潜力成为未来意见领袖,最终目的是让这些人成为日本形象的“吹鼓手”。

除年度常规预算外,日本还设有专项渗透项目。

2016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外务省下属机构)启动对华国际交流项目,招募中国有影响力的学者、作家、文化界人士赴日考察,提供资金支持与免费接待。

据曝光信息,部分参与者在日期间获得24万元现金资助,回国后需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布“亲日心得”,制造有利于日本的舆论。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精英育成支援事业”,2019至2020年,该项目年均投入超32亿日元(约2亿元人民币),且将触角延伸至青少年群体,通过日中交流会馆等机构,按地区分层挑选中国中学生赴日访问,试图从认知层面进行长期渗透。

日本对“亲日派”的要求清晰且具体,形成了完整的舆论操纵链条。

其一,强化日本政策宣传,塑造虚假形象,将“米饭仙人”“寿司之神”等概念神化,鼓吹所谓“工匠精神”。

面对东京街头垃圾、核污水排放、捕杀幼鲸等争议,要求“亲日派”编造理由掩盖,甚至颠倒黑白美化日本行为。

其二,构建多层级传播网络,要求受资助者发展“下线”,美其名曰“建设日侨关系网”,实则形成类似传销的自生长舆论体系。

其三,推行文化渗透,从精英到平民推介日本符号,如二次元、服饰文化等,试图让其他国家民众对日本文化产生盲目认同。

日本的资金分配却暴露了其真实态度,全球47亿元预算中,至少80%流向美国,用于培养美国的“亲日派”。

2015年,日本曾单独划拨100亿日元,支持日美学生留学、日本人赴美企实习,并邀请美国议员与学者访日。

日本常年在美国部署游说集团,通过咨询机构影响美国政府决策,换来的“回报”显而易见,美国不仅公开认可日本核污水“无害”,甚至在硫磺岛战役80周年纪念仪式上,将美日士兵并称为“英勇事迹永垂不朽”,彻底篡改二战历史定位。

流向欧洲的资金虽不及美国,却也精准击中西方舆论痛点。

欧洲环保组织对其他国家的工业项目动辄严苛审核,却对日本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血腥捕杀幼鲸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将日本塑造成“环保标兵”,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正是日本资金游说的结果。

相比之下,用于中国“亲日派”的资金堪称“杯水车薪”。

据2021年日本外务省披露数据,全球预算中仅20亿日元(约1.1亿元人民币)流向中国,由2000余人分取,人均年资助约5.5万元(月薪不足4800元)。

这一数字不仅远低于美国“亲日派”的待遇,甚至不及国内普通服务业收入,在深圳等城市,外卖员月收入常为这一数字的两倍以上。

即便报酬微薄,仍有少数人甘愿充当“亲日喉舌”,其核心驱动力并非利益,而是扭曲的价值观。

2023年,某大学教授在中学讲座中宣称“读书是为了与外国优良基因融合”,甚至炫耀“儿子找了外国女朋友,目标达成”。

最终被学生姜振飞当场驳斥,“读书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一事件恰恰揭示了部分“亲日派”的本质,他们对本国缺乏认同,将“跪舔”外来文化视为“荣耀”,即便没有高额报酬,也愿主动传播亲日言论。

日本的舆论战策略看似“精密”,却难掩其本质缺陷,它依赖金钱收买,而非实力支撑。

回溯历史,日本的舆论操纵早有传统,甲午战争期间,66家日本报刊派出114名战地记者,随日军行动编造假新闻,甚至逼迫中国平民摆拍“欢迎日军”的场景,再重金收买西方记者。

济南惨案中,日本屠杀1万中国民众,却通过贿赂《泰晤士报》等媒体,将自己包装成“受害者”。

九一八事变后,西方媒体仍在日本资金影响下,指责中国“挑衅”。

可即便如此,这些舆论操纵从未改变日本战败的命运,也未能掩盖其侵略本质。

反观美国,一战后曾被欧洲媒体嘲讽为“不懂外交的乡巴佬”,却未选择收买舆论,而是专注国内建设、积累实力。

二战期间,美军从诺曼底登陆推进至德国本土,实力的碾压让欧洲媒体态度彻底转变,如今即便美国推行霸权,西方媒体仍一味吹捧。

这恰恰证明,舆论的偏向永远依附于实力,而非金钱公关。

日本与德国在二战后对待历史的态度差异,更印证了这一道理。德国因屠杀犹太人背负“原罪”,总理曾在纪念碑前下跪道歉,至今谨言慎行。

而日本不仅不反思侵略历史,政客还频繁参拜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核心原因在于当前国际秩序仍由美国主导,西方对“侵略”的评判标准充满双重性,德国伤害了美国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犹太人),而日本则沦为美国的“附庸”,其恶行被刻意淡化。

这一现实更让我们清醒,所谓“舆论战”的胜负,最终取决于国家实力。

日本每年投入两艘军舰的资金用于公关,却仍摆脱不了“美国附庸”的地位。

而中国若想在国际舆论中掌握主动权,无需效仿日本的“金钱外交”,只需专注于自身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当中国实力足够强大时,那些曾被金钱收买的舆论偏见,自然会不攻自破,正如历史所证明的,拳头硬才是硬道理,实力才是定义正义、赢得尊重的最终标尺。

来源:啵叽咕啦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