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人中,有退休金或稳定养老收入的不足两成,多数依赖子女赡养,当物价上涨、医疗开支增加,上有老,下有小的农村出身子女,正被养老压力,压得步履维艰。
本文来自网友的投稿: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人中,有退休金或稳定养老收入的不足两成,多数依赖子女赡养,当物价上涨、医疗开支增加,上有老,下有小的农村出身子女,正被养老压力,压得步履维艰。
农村老人养老的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
农村老人的米面油、水电费、零用钱,看似零碎,每月累加也是一笔固定支出,尤其在物价上涨的当下,压得人不敢松劲。
农村老人多有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需长期吃药,一旦突发大病,住院费、手术费动辄几万,几十万,对普通工薪家庭而言,几乎是一夜返贫的风险。
同城市老人有退休金,医保报销比例高低不同,农村老人的新农合报销有限,剩下的部分全靠子女兜底,别人父母帮衬子女,农村子女却要反哺父母的落差,加剧心理负担。
多数农村子女,为谋生在城市打拼,老人留在老家,一旦父母生病,需请假回老家陪护,往返奔波中,工作被耽误,孩子顾不上,陷入职场不敢停,老家不敢离的两难。
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无法自理时,要么花钱请护工,可农村护工资源少,费用高,要么自己辞职回家,前者缺钱,后者缺稳定收入,怎么选都是难。
一边担心父母在家没人照顾,怕他们隐瞒病情,一边又因无法常伴左右心生愧疚,夜里总被父母万一出事怎么办的念头惊醒。
农村子女对老人的无奈孝顺
老人习惯了省吃俭用,生病不愿去医院,怕花钱给子女添负担,子女劝不动,说不听,只能偷偷寄钱、偷偷挂号,却总被埋怨乱花钱。
村里邻居家子女给老人盖了房,买了补品,自己能力有限,只能满足基本需求,既怕父母在村里没面子,又怕自己被贴上不孝顺的标签。
为了父母养老,压缩自己的开支,不敢换工作,不敢旅游,甚至推迟买房买车,看着同龄人轻松生活,心里满是委屈,却只能藏在心里,不敢对父母说。
农村养老保障的缺失,生的病不敢看,老了只能呆家里。
新农合的局限,报销范围窄,比例低,大病报销有起付线和封顶线,很多进口药、特效药不在报销之列,实际能减轻的负担有限。
多数农村没有正规的养老院,少数民办养老院条件差,收费高,父母不愿去,子女也不放心,居家养老成了唯一选择,缺乏专业照护支持。
过去养儿防老靠多子女分担,如今很多农村家庭,是独生子女或双女户,一个子女要养两位老人,压力成倍增加,传统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
现在社会发展很快,国家强大了,经济发展了,对农村老人的养老规划,也越来越健全,那么农村的老人,养老就可以提前规划,避免陷入养老困境。
新农村建设,让农村养老越来越完善,及时了解政策,早点做好规划。
农村老人一辈子靠种地,打零工谋生,收入低、不稳定,没有养老保险意识,到老了几乎没有积蓄,只能完全依赖子女。
农村出身的子女在城市打拼,本身就要面对买房,教育等压力,经济基础薄弱,再叠加父母养老负担,很难实现阶层跃升,甚至可能被拖入贫困循环。
我认识的那些老亲戚们,稍微条件好点的,都买了养老保险,有的子女条件好些,就会给老人补交保险,让老人每个月能领个几百块钱的工资,有些子女条件不好,每次还要想着在老人身上拿点钱出来,老人也没有多余的钱去交养老保险,所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农村子女,提前给父母规划好养老措施。
给父母买一份适合的商业医疗险(如百万医疗险),补充新农合的不足,每月固定给父母存一笔养老备用金,避免突发情况手忙脚乱。
给父母装监控、买智能手环,随时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教父母用手机线上问诊、购药,减少往返医院的麻烦。
和父母说明自己的经济状况,让他们知道不是不孝顺,是能力有限,一起接受,现在就是最好的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攀比和负担。
社会也要帮忙补上农村养老的缺口。
比如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将更多慢性病、大病纳入保障,加大对农村养老设施的投入,建设普惠型养老院,提供专业照护服务。
在农村建立邻里互助,村集体养老模式,组织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再给予补贴,既解决照护问题,又让父母留在熟悉的环境里。
通过村广播、宣传栏等,向农村父母普及养老保险知识,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时候缴纳养老保险,为自己攒一份养老钱。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不必追求让父母过上最好的生活,只要尽到心意,让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病能医,就是合格的子女。
和兄弟姐妹,共同承担养老责任,遇到困难时,向村里居委会、民政部门求助,申请低保,临时救助等政策支持,别一个人硬扛。
养老不是拖累,是两代人的相互成全
父母没有退休金,不是他们的错,是时代和环境的局限,子女赡养父母,不是被拖累,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血脉亲情的延续。
虽然困境沉重,但只要我们提前规划、借力政策、彼此理解,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养老方式。
也许我们无法给父母大富大贵,但可以用陪伴,耐心和责任,让他们在晚年感受到温暖,这才是养老最本质的意义。
农村家庭的养老困境,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课题,希望更多人能关注这个群体,让政策更完善、社会更包容,让农村父母能安享晚年,让子女能卸下撑不住的重担,轻装上阵。
来源:此刻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