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分得清诗里的“豚”到底是江豚,还是家里养的猪!比如“丰年留客足鸡豚”里的“豚”明显是家畜,就得直接排除。
古诗竟然意外破解了江豚的“密码”。
2025年8月,长江南京段拍到了江豚带幼崽嬉戏的画面,为了研究江豚中国科学院联合复旦大学。
从724首古诗和长江江豚相关的作品,拼出了江豚1400年的分布变迁图。
科研团队在寻找关于江豚的诗句时没,发现并是不简单的寻找“豚”字。
要分得清诗里的“豚”到底是江豚,还是家里养的猪!比如“丰年留客足鸡豚”里的“豚”明显是家畜,就得直接排除。
但像 江豚吹浪腥”这种结合 “浪”“江” 这些词,就能确定是水里的江豚。
除了 “豚”“江豚”科研团队还找了“江猪”“䱐”“䱡” 这些古代别称,需要一首首核对上下文。
其实早古代文人对江豚的观察非常精准,《尔雅》里早就把江豚和白鱀豚区分开,北宋孔武仲更在《江豚诗》里直白写 “黑者江豚,白者白鱀”,连颜色都进行了区分。
靠这种细致的筛选,724首靠谱的“江豚诗”才最终确定下来。
而这些诗里有一半能找到具体地理位置,其中281指向长江干流,51首在支流,而31首在湖泊。
为了应对千年地貌变化,团队把长江流域分成 1056个, 30×30公里的小网格,而最后算出来的结果却让人非常揪心。
唐朝时江豚分布能覆盖169个网格,到现在只剩59个,1400年里范围缩小了65%。这些零散的诗句,凑到一起竟成了清晰的生态变迁记录。
唐朝虽然只找到 5 首写江豚的诗,但寥寥几句就勾勒出当时的生态。
元稹写 “江豚涌高浪,枫树摇去魂”就是长江边的常见景象。那时候长江干流、支流和湖泊是连通的,江豚能自由穿梭觅食、繁殖。
169 个网格的分布范围,就是盛唐长江生态好的最好证明。而那些写诗的文人不知不觉成了最早的“自然观察者”。
到了宋朝写江豚的诗多了些,差不多有38首。比如 “水鸟眠沙黑,江豚吹浪腥”“雁影落纷纷,唤起江豚”,都能看出江豚和水鸟共生的画面。
这时候江豚分布虽然比唐朝略减,但仍在干流和周边湖泊活跃,江南水乡的诗里“江豚吹浪” 甚至成了江湖的标志性场景。
可在元朝时江豚在干流还能看到,但支流和湖泊的记载少了。
专家推测是当时农业出现增加江豚的栖息环境开始有了微妙变化。
而明清算是 “江豚诗” 的黄金时代,明朝有177首,清朝多达477首,江豚成了文人笔下常提的水中生灵。
就连乾隆皇帝南巡到镇江时,都写了 “豚入息风银月澄,龙出听讲黑云起”,给江豚留了记录。
这时候江豚分布还有142个网格,是现在的2.4倍,但危机已经能在分布如上尽显,19世纪中期开始,人类活动阻断了支流和干流的连通,江豚的家慢慢被侵蚀,命运的转折就这么无声无息来了。
过去一百年江豚的分布范围缩减得更快,从清朝的142个网格降到现在的59个,已经少了一半。
而长江干流的江豚比唐朝少了33%,支流和湖泊里的更惨少了 91%。
以前诗里“夜拜风”“任沉浮” 的江豚,现在想见到都难。不光是江豚,长江里的白鱀豚、白鲟这几十年也功能性灭绝了,这些 “水中国宝” 的衰退,可以说是全球淡水生态危机的一个缩影。
不过最近倒是有不少好消息传来。
2025年8月,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发布的《长江江豚保护月度报告》里提到,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的监测员,在 8 月 15 日上午于长江南京八卦洲水域拍到 3 头江豚。
其中一头成年江豚带着幼崽,幼崽只有成年个体的三分之一大,一直跟着母豚学换气、躲航船,视频里还能看到幼崽偶尔跃出水面,特别灵动。
这也是今年南京段第7次拍到江豚带崽,比去年同期多 2次。
而湖北宜昌长江江段的监测也有收获。8月当地共记录到江豚活动42次,比7月多了18%。
而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附近,还第一次清晰拍到江豚群体捕食的画面:5头江豚围成小圈,把鱼群赶到一起再集体捕食,这种场景以前在该区域很少见,现在能记录到,也正说明周边环境在慢慢变好。
用古诗做生物多样性研究这事儿看着新鲜,其实用处挺大。
古代诗人写诗时,肯定没想过自己笔下的 “江豚吹浪”,会帮千年后的科学家补上历史生态数据的空白。
这种 “文化加科学” 的方法,不光能研究江豚,以后研究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时,说不定也能从老文献、老作品里找线索。
那些跨越千年的诗句,不只是浪漫的文化遗产,更是千年前长江生态的 “真实切片”。
希望以后我们再读那些老诗时,既能想起千年的生态记忆,也能看到眼前江豚跃出碧波的鲜活画面,让这 “千年豚影” 一直留在长江上。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坚定推进长江禁渔 保护生物多样性)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