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文物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见证——广西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第二季
革命文物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为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四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遗留在广西的革命文物穿越时空,讲好革命故事,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广西卫视)联合推出融媒体特别节目《见证——广西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第二季。
节目以广西革命文物为切入视角,以实物史料为拍摄基点,通过挖掘文物承载的革命故事内涵,展现其背后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以讲解员、亲历者、先烈后人和党史专家为讲述者,加上情景再现等艺术表现形式,引领观众走近革命文物、了解其背后的感人事迹,做到由物而见人、见情感、见思想,弘扬好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
本周节目《飞虎传奇 银翼归来》将于2025年9月21日21:40在广西卫视播出。
被称为“华南第一峰”的猫儿山,人迹罕至,原始森林莽莽苍苍。
1996年10月2日,桂林兴安县的两位村民蒋军和潘奇斌进猫儿山采药,在海拔1987米的仙人愁崖突然发现有闪闪发光的物体。
两人冒险攀爬上悬崖,只见长约500米的陡崖上,到处散落着反射阳光的金属质机器残骸,在一处崖壁岩隙中还嵌入一支似螺旋桨的物体。
蒋军和潘奇斌把疑似飞机零部件的碎片带到了兴安县博物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无意间的发现,很快成为轰动国际的新闻事件。原来,他们发现的竟是一架美国飞机残骸。经中美两国专家调查确定,这是一架编号为40783号的B-24D型轰炸机。
而这架飞机,属于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极富传奇色彩的飞虎队。
1941年,美国飞行教官克莱尔·李·陈纳德组织招募美国飞行员和机械师组成志愿航空队来华助战。他们以“飞虎”为标志,在中国西南和缅甸上空英勇作战,有效打击了日军的空中力量,保护了“驼峰航线”的运输安全。
至1945年,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累计击毁日军飞机2600余架、击沉、击伤舰船44艘,击毙日军6万余人,2000多名美籍飞虎队员牺牲在东方土地上。
那么,在兴安猫儿山发现的这架重型轰炸机是如何坠毁的呢?
1944年8月31日下午4时30分,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308 重型轰炸机大队375中队一架编号为40783的B-24D型轰炸机,从位于柳州的基地起飞,载着大量炸弹去轰炸停泊在台湾港口的日军军舰。
次日,顺利完成任务的40783号轰炸机在返航途中突然接到通报,柳州基地遭日机轰炸。飞机必须临时改降桂林秧塘基地。然而,就在改变航向后不久,这架飞机便突然从美军雷达上消失了。这一消失,50多年杳无音讯。
不仅飞机神秘失踪,连同机上的10名机组人员也下落不明,这些机组人员最大的26岁,最小的年仅19岁。直到1996年飞机残骸在桂林猫儿山被发现,人们才知道,消失的战机是在飞越猫儿山时撞上了仙人愁崖而坠毁。
中美双方组织了历时近三年、前后四次的联合搜寻行动,经过艰苦的清理、发掘,工作人员在猫儿山共采集到手枪、机枪、子弹、机翼、灭火器、氧气罐等文物共115件(套)。1997年,中方两次向美方移交了失事机组人员的遗骸。1999年9月24日,美国专家第四次搜寻工作结束。
而40783号B-24D型轰炸机的残骸,如今就收藏在兴安县灵渠博物院,拟定为一级革命文物。
一件件残破零落却又凝重珍贵的飞机零部件,记录了那场战争的残酷和生死瞬间的悲壮。这是中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珍贵历史物证,也是传承飞虎队精神的重要载体。
80多年过去了,虽然硝烟散尽,人们依然铭记飞虎队与中国人民浴血并肩用生命守护正义和平的历史。
停在桂林秧塘机场飞虎队遗址公园的这架独一无二的飞机,是全球最后一架飞越驼峰航线的C-47A运输机。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生动展现中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合作的珍贵历史,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决定寻找一架飞虎队曾经使用过的飞机。经过努力,他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这架C-47A运输机。
2014年,著名华侨方李邦琴女士捐赠17.5万美元,经多方努力筹措,2015年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出资购买、修复了这架C-47A运输机,并决定将其赠送给桂林秧塘机场飞虎队遗址公园作为永久陈列。
C-47A运输机是美国道格拉斯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生产的双发活塞式轻型运输机。这架飞机机长19.43米,翼展29.1米,机高5.18米,航程2600公里,是二战中著名的运输机机型,为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1942年至1945年,美国向中国航空公司提供了一批该型军用运输机。C-47A运输机驰骋的疆场是在当时主要的国际援华物资通道之一——“驼峰航线”。
鼎鼎大名的“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三大死亡航线之一,飞行难度极大。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
抗战时期,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便由飞虎队担任护航的主要任务,通过“驼峰航线”突破日军封锁空运运输物资和人员。
然而,飞越喜马拉雅山的运输机因为飞越极端地形,同时遭遇变幻莫测的气候和日军拦截,常常会发生坠机的严重后果,因此被称为死亡航线。从1942年5月航线开通至1945年9月结束,中、美航空队往返于印度和中国云南、四川,共飞越“驼峰”8万多架次,约150万小时,空运各种物资约80万吨,向中国战场运送人员33400余人。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驼峰”空运的飞行,中美两国还投入了大量的空勤、地勤及民工。据不完全统计,中美双方在“驼峰航线”上损失的飞机约600多架,牺牲和失踪的人员超过1500人。
为了使更多人,特别是青年一代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2016年8月15日,由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发起组织C-47A军用运输机飞越“驼峰航线”的纪念活动,并得到了中国对外友协,中国旧金山总领馆,以及沿途各国友好团队以及桂林市人民政府的支持。
没有导航,仅凭肉眼和经验。5位古稀之年的老飞行员,驾驶着与他们同样高龄的C-47A运输机,仿佛重新回到飞虎队的青春岁月,开启了此次极具挑战性的飞行壮举。最终于2016年11月19日奇迹般地抵达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受到广西人民热烈的欢迎。全程飞行11062公里,历时97天。12月14日,C-47A运输机拆解后运至桂林秧塘机场飞虎队遗址公园并重新组装。
抗战文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115件(套)飞机残骸,重飞“驼峰航线”的运输机,是对运去英灵的缅怀,也是对当下中美民间交往的促动。这段中美两国人民在血与火中铸造并肩御侮的英雄篇章,成为中美人民共同珍藏的战斗情谊与宝贵记忆,永不磨灭。
来源:广西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