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美团的“快乐猴”在杭州挂出5.9元蛋挞的价签,当京东折扣超市在涿州让加盟店主赚起佣金,当盒马把“临期折扣店”改名为“超盒算NB”——这些曾靠流量和算法搅动风云的互联网巨头,突然集体弯腰捡起了线下超市的“钢镚儿”。这不是资本的突发奇想,而是一场被2000亿硬折
当美团的“快乐猴”在杭州挂出5.9元蛋挞的价签,当京东折扣超市在涿州让加盟店主赚起佣金,当盒马把“临期折扣店”改名为“超盒算NB”——这些曾靠流量和算法搅动风云的互联网巨头,突然集体弯腰捡起了线下超市的“钢镚儿”。这不是资本的突发奇想,而是一场被2000亿硬折扣市场点燃的新战争:当“薅羊毛”从线上直播间蔓延到社区超市,当9.9元成为消费市场的“通用货币”,巨头们的入场,究竟是在拯救下沉市场的钱包,还是在为自己寻找下一个增长引擎?这场看似“向下走”的商业迁徙,藏着互联网时代最残酷的生存逻辑。
一、从“颠覆者”到“卖菜佬”:巨头为何抢食“穷人的生意”?
在杭州某“快乐猴”门店,30岁的白领林晓最近养成了新习惯:下班后绕过楼下的连锁超市,步行10分钟去抢8.9元一袋的烤肠。“以前点外卖凑满减,现在算着折扣店的开门时间。”她的转变,折射出当下消费市场最真实的情绪:当“性价比”从可选变成刚需,互联网巨头们终于意识到,比“颠覆行业”更重要的,是“贴近泥土”。
硬折扣超市的本质,是一门“用效率换价格”的算术题。600-800平米的门店只放1000个SKU,冷冻品代替生鲜减少损耗,员工数量精确到“多一个就亏本”——奥乐齐用90%自营产品和日均12万销售额证明,即便是毛利率仅有16%的“苦生意”,只要规模够大,也能挖出金矿。而巨头们的算盘显然更精:盒马NB的300家门店可以消化集团临期库存,美团的外卖骑手网络能复用为配送链路,京东的供应链则能让加盟商从“团长”变“店员”。
但更深层的动机藏在数据里:2024年中国硬折扣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渗透率却只有8%,而德国这一数字是42%。当线上流量见顶,外卖和社区团购的战场趋于饱和,线下的“最后一公里”突然成了新蓝海。更关键的是,折扣店卖的不只是商品,更是“消费安全感”——在29.9元的大米和5.9元的蛋挞背后,巨头们正在用低价重构用户心智,就像当年用补贴占领外卖市场一样。
二、“穷鬼超市”的战争:是效率竞赛,还是资本游戏?
走进北京某超盒算NB门店,货架间距窄到需要侧身通过,价签上的“9.9元”标签比商品名称更醒目。这种“仓库式陈列”的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效率竞赛:奥乐齐用90%自营产品撑起毛利率,盒马NB靠60%自有品牌守住成本线,而美团的“快乐猴”直接对标奥乐齐的代工厂——巨头们的武器,是各自积攒了十年的“看家本领”。
但这场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折扣店从业者袁望透露:“一家店日均销售额必须达到10万,否则连房租都付不起。”为了压缩成本,盒马NB的员工要身兼理货、收银、配送数职,京东的加盟商不能卖蔬菜水果以免和自有业务冲突,美团甚至在装修时省去了吊顶——这些细节暴露了真相:硬折扣超市不是“互联网思维”的试验场,而是对商业本质的回归。
有趣的是,巨头们的路径选择早已暗藏分歧。盒马和美团重兵把守江浙沪,赌的是长三角的消费力和供应链密度;京东从涿州、宿迁下沉,打的是北方市场的加盟闪电战;奥乐齐则继续深耕一线城市,用“德式效率”维持调性。这种差异,本质是对“便宜”的不同定义:盒马想做“大众的山姆”,京东要当“社区团购2.0”,而美团,或许只是想给外卖用户多一个“复购场景”。
三、当互联网基因遇上实体零售:是降维打击,还是水土不服?
在京东折扣超市涿州加盟店,店主王磊的收银台旁摆着两个二维码:一个是京东支付,一个是美团外卖。“京东给的佣金是销售额的5%,但美团的骑手能帮我送周边三公里。”这种荒诞的共生,恰恰说明巨头们的“线上优势”在实体战场未必管用。
互联网企业擅长的“流量打法”在这里失灵了。硬折扣超市的核心是供应链,而不是算法。奥乐齐用6年时间才把自营产品占比做到90%,盒马NB转型硬折扣后仍在调整SKU,美团的“快乐猴”还在找给山姆代工的面包厂——这些细节证明,没有十年以上的产业深耕,所谓的“降维打击”不过是笑话。
更危险的是“资本惯性”。过去二十年,互联网企业习惯了用补贴换市场,但折扣店的用户对价格极度敏感,一旦补贴停止,客流便会立刻流失。奥乐齐从不做促销,却能让用户复购率高达60%,靠的是“天天低价”的信任;而巨头们如果把外卖大战的“烧钱逻辑”带进来,最终只会重蹈社区团购“一地鸡毛”的覆辙。
四、9.9元的未来:是消费平权,还是商业陷阱?
在上海奥乐齐门店,00后大学生张萌每周都会囤货:“这里的牛奶比网上便宜两块,面包第二天还打折。”对她来说,折扣店不是“穷人的选择”,而是“聪明消费”的象征。这种认知的转变,或许才是硬折扣市场真正的潜力所在——当年轻人开始计算“每块钱的性价比”,巨头们的入场,客观上推动了“消费平权”:无论收入高低,都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但风险也随之而来。为了极致低价,部分折扣店可能牺牲品质:临期食品的界定模糊、自营产品的品控漏洞、冷链物流的偷工减料……这些问题一旦爆发,摧毁的不仅是某个品牌,更是整个行业的信任。奥乐齐之所以被推崇,不仅因为便宜,更因为它在德国的百年口碑;而巨头们如果只追求扩张速度,忽视品控,最终只会把“硬折扣”做成“劣质低价”的代名词。
更深层的隐忧在于“垄断”。当美团、京东、盒马掌控了社区折扣店的供应链、物流和定价权,中小超市将很难生存。过去十年,互联网巨头已经“颠覆”了出租车、外卖、零售等多个行业,而折扣店连接的是最基础的民生需求——这场战争的终点,或许不是“谁卖得更便宜”,而是“谁能定义便宜”。
五、结语:钢镚儿里的商业哲学
在“快乐猴”杭州首店开业当天,有人拍到美团CEO王兴低调现身,他没有讲话,只是在货架前站了很久,看着抢购5.9元蛋挞的长队。这个细节或许比任何财报都更能说明问题:当互联网的星辰大海撞上消费市场的地心引力,巨头们终于明白,商业的本质不是颠覆,而是服务——服务那些愿意为了两毛钱差价多走十分钟的普通人,服务那些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家庭主妇,服务那些在折扣店货架前计算性价比的年轻人。
9.9元的蛋挞背后,是一个时代的隐喻:当资本褪去浮躁,当流量回归理性,商业最终要回到“弯腰捡钢镚儿”的本分。这场硬折扣战争,无论谁胜谁负,最终受益的都将是消费者——只要巨头们记得,便宜的前提是品质,效率的核心是尊重。毕竟,没有人愿意用健康和信任,去换那“钢镚儿”背后的蝇头小利。
来源:小林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