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正轩冷笑着看向林启文,会议室里二十几双眼睛齐刷刷投来,有同情,更多的是冷漠。
二十年了还是个普通员工?说明能力有问题!"
方正轩冷笑着看向林启文,会议室里二十几双眼睛齐刷刷投来,有同情,更多的是冷漠。
"方总,我参与过公司三分之二的核心项目..."林启文的声音有些颤抖,想要为自己争取最后的机会。
"过时的技术,老旧的思维!"年轻的CEO打断了他,"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公司养不起混日子的蛀虫!"
二十年的付出被一句话否定,林启文只能默默签下解除合同。
可没想到的是,当方正轩看到合同上的名字时,整个人如遭雷击般愣在那里!
01
会议室里的空调嗡嗡作响,林启文坐在最后一排,看着前面二十几个同事的后脑勺。人事部王经理刚才通知他参加"人员优化会议",他还以为是例行的部门调整。
"各位同事,今天召集大家来,是要宣布一个重要决定。"
台上的年轻男子穿着笔挺的深蓝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这是新来的CEO方正轩,三个月前空降到公司,据说有海外名校MBA背景。
林启文记得第一次见到方正轩时,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在全员大会上侃侃而谈:"我们要用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淘汰落后产能,让公司焕发新的活力。"
"受市场环境影响,公司需要进行人员结构优化。"方正轩的声音很平静,仿佛在宣读天气预报。"现在宣读优化名单。"
林启文的手机震了一下,"今晚想吃你做的糖醋里脊。"他正想回复,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林启文。"
他愣了一下,以为听错了。周围几个同事回头看他,眼神复杂。
"林启文在吗?"方正轩抬起头,目光在会议室里搜寻。
林启文缓缓举起手:"我在。"
"好。"方正轩在名单上勾了一下,继续往下念。
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就像菜市场买菜挑选商品一样随意。林启文感觉血液涌向脑门,二十年来第一次在公司会议上坐不住。
名单念完,会议室里一片死寂。方正轩合上文件夹,脸上浮现出职业化的微笑:"被优化的同事不要有心理负担,这是公司发展的需要。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一些老思维、老方法已经跟不上了。"
林启文所在的那一排有三个人被念到名字,旁边的老赵今年五十二岁,在财务部干了十五年。老赵的手在微微发抖。
"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刀切。"方正轩的声音重新响起,"如果有人觉得自己还有价值,可以提出申请,证明自己对公司的贡献。但我要提醒大家,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公司需要的是创新思维和执行力。"
林启文站了起来:"方总,我想申请。"
会议室里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看向他。方正轩似乎有些意外,打量了他几秒钟。
"你是哪个部门的?"
"技术部,林启文。"
"工作多久了?"
"二十年。"
方正轩点了点头:"二十年了,还是普通员工?"他顿了一下,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轻蔑,"这说明什么问题,你心里应该有数。"
林启文的拳头紧了紧。他想说自己参与过公司三分之二的核心项目,想说自己写的代码架构至今还在使用,想说那些年轻同事遇到难题时都来找他。但是看着方正轩不耐烦的表情,他把话咽了回去。
"不过嘛,我们公司还是很人性化的。"方正轩看看手表,"给你三天时间,写一份详细的价值证明报告。如果能说服我,或许可以考虑。"
他说完就走了,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渐行渐远。
林启文站在原地,看着逐渐散去的同事们。有人同情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更多的人选择避开他的目光。
三天时间,证明二十年的价值。
林启文走出会议室,夕阳西下,办公楼的玻璃反射着金黄色的光。他掏出手机,回复妻子:"好,今晚做糖醋里脊。"
然后他删掉了这条消息,重新打字:"公司有点事,可能晚点回家。"
02
林启文在办公桌前坐了一夜。
他把二十年来参与的所有项目资料都翻了出来,从最初的库存管理系统到去年刚上线的智能推荐算法。每一行代码、每一个方案,都记录着他在这家公司的成长轨迹。
天亮时,他的桌上堆满了文件夹和打印纸。技术部的年轻同事们陆续到了,看到林启文的狼狈样子,有人小声议论着什么。
"林师傅,一夜没睡啊?"小王是去年刚入职的程序员,平时遇到问题总爱来找林启文。
"嗯,在整理一些材料。"林启文揉了揉眼睛。
"听说你要写价值证明报告?"小王压低声音,"其实你不用这么拼,方总的意思很明显了。"
林启文看着小王,这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眼神里有同情,也有无奈。
上午十点,人事部王经理来到技术部。她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平时和林启文关系还算融洽,但今天脸上毫无表情。
"林启文,方总要看你的进度。"
"我在整理,很快就能完成初稿。"
"方总说了,报告要在明天上午九点前交给他。格式要规范,内容要具体,不要空谈理论。"王经理顿了一下,"还有,方总很忙,你最好一次就通过。"
下午,林启文把初稿拿给同部门的技术总监张工看。张工五十岁出头,是公司的老人了,平时对林启文很器重。
"老林,你这个报告写得很详细,但是..."张工皱着眉头,"你有没有想过,方总要的可能不是这个?"
"什么意思?"
"你看,你写的这些项目,大部分都是团队合作完成的。即使你贡献很大,也很难说是你一个人的功劳。"张工叹了口气,"现在的年轻领导,他们要看的是个人的独特价值,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能力。"
林启文沉默了。张工说得对,这么多年他一直是团队作战,很少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成果。
第二天上午八点五十分,林启文敲响了CEO办公室的门。
"进来。"方正轩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正在看财务报表。
林启文把报告放在桌上:"方总,这是我的价值证明报告。"
方正轩头都没抬:"放那儿吧,我等会儿看。"
过了五分钟,他才拿起报告随意翻了几页。林启文紧张地等待着。
"这些项目我都知道,"方正轩放下报告,语气平淡,"但这些都是团队成果,不是你个人能力的体现。而且说句实话,你写的这些技术方案,现在看来都已经过时了。"
"方总,技术是在发展,但基础架构的思路..."
"基础架构?"方正轩打断了他,"现在都是云原生、微服务架构,你那套老方法早就该淘汰了。我们现在招的新人,一个顶你们三个。"
林启文感觉胸口发闷。他想说这些新技术的底层逻辑和自己当年设计的并无本质区别,想说那些年轻人遇到复杂问题时还是要来请教自己,但方正轩已经重新拿起了财务报表。
"还有什么事吗?"方正轩问。
"方总,您再考虑一下..."
"林启文,我知道你不容易,二十年的老员工了。"方正轩终于抬起头,"但是商业就是商业,不是做慈善。你们这些老员工最大的问题就是安于现状,没有危机意识。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公司养不起混日子的人。"
混日子。这三个字像刀子一样扎进林启文的心里。
"我没有混日子。"他的声音有些颤抖。
"那你说说,你对公司最大的贡献是什么?除了那些过时的代码,你还能为公司创造什么价值?"方正轩的语气越来越不耐烦,"我再给你一天时间,重新写一份报告。这次要写清楚,你能给公司带来什么别人带来不了的价值。"
林启文走出办公室,脚步有些虚浮。走廊里有几个同事看到他,迅速移开了目光。
03
林启文没有直接回技术部,而是去了公司楼下的咖啡厅。
他要了一杯黑咖啡,坐在靠窗的位置。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楼上办公室里忙碌的身影。那些年轻的面孔充满朝气,键盘敲击声清脆而有节奏。
手机响了,是妻子打来的。
"怎么还不回家?昨天也是,今天又这么晚。"
"公司有点事情要处理。"林启文尽量让声音听起来正常。
"什么事情这么忙?你都快五十岁了,别把身体搞坏了。"
林启文看着咖啡杯里的倒影,一张疲惫的中年男人的脸。"没事,就是项目上的一些问题。"
挂了电话,他开始回想这二十年的职业生涯。
二○○四年刚入职时,他二十八岁,是公司最年轻的程序员之一。那时候的技术总监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专家,姓胡,大家都叫他胡老师。胡老师经常说:"技术可以更新,但做事的态度和方法不会过时。"
林启文想起了很多细节。公司第一个大型项目上线前一夜,系统出现致命bug,是他和胡老师两个人在机房里调试到天亮。那个项目的成功,为公司赢得了三千万的订单。
还有二○一○年的客户管理系统,当时甲方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通常需要三个月的开发量。是林启文提出了模块化的解决方案,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干,最终按时交付。
那些年,他参与设计的架构被同行业公司争相模仿。他写的技术文档,至今还在公司内部流传。新入职的程序员遇到复杂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来找他。
但是现在,这一切都被方正轩用一句"过时了"给否定了。
第二天上午,林启文拿着重新写的报告再次敲响了CEO办公室的门。这次他花了整整一夜的时间,把所有能想到的个人贡献都写了进去。
方正轩接过报告,这次看得比较仔细,足足花了十分钟。
"写得很详细,"他最后说,"但是我还是那句话,这些都是历史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面向未来的能力。"
"方总,经验也是一种能力。"
"经验?"方正轩笑了,"什么经验?写COBOL的程序员也有三十年经验,现在有什么用?市场不会因为你的资历深就给你机会。"
林启文感觉一股怒火从胸腔涌上来。他想反驳,想争辩,想告诉这个年轻人什么叫技术积淀,什么叫项目经验。但是看着方正轩不耐烦的表情,他把话咽了回去。
"最后一次机会,"方正轩站了起来,"明天上午,技术部全体会议,你来做个presentations,展示一下你的技术实力。如果能说服大家,我就考虑留你。"
当天下午,人事部的王经理把林启文叫到了她的办公室。
"老林,我跟你实话实说吧,"王经理关上门,声音压得很低,"方总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你这个presentations,其实就是走个过场。"
"什么意思?"
"公司要裁员是定了的,名单也是定了的。方总让你做presentations,是给你个体面的台阶下。你明白吗?"
林启文明白了。从一开始,这就不是什么挽回机会,而是一场羞辱的仪式。
"那我如果不做呢?"
"那就直接按原计划执行。"王经理看了看手表,"说句心里话,老林,你跟着公司这么多年,也该为自己考虑考虑了。现在裁员还有补偿,如果闹得不愉快,对谁都不好。"
当天晚上,林启文坐在书房里,盯着电脑屏幕发呆。
他想起了十年前的一个下午,一个年轻的程序员拿着简历来面试,就坐在他现在坐的这把椅子上。那个年轻人很紧张,技术问题回答得磕磕绊绊,但眼神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林启文当时想:这小子有潜力,值得培养。
那个年轻人,叫方正轩。
04
技术部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林启文站在投影仪前面,手里拿着激光笔。他昨夜准备的PPT有二十几页,从技术架构到项目管理,从代码优化到团队协作,几乎涵盖了他二十年来的所有积累。
台下坐着技术部的全体员工,还有其他部门的几个主管。方正轩坐在第一排中间,旁边是人事部王经理和技术总监张工。
"大家上午好,"林启文清了清嗓子,"今天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技术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他讲得很认真,每一个技术细节都解释得很清楚。但是台下的反应很冷淡,大部分人都在看手机或者做别的事情。只有几个年轻同事偶尔抬头看一眼。
讲到第十五页时,方正轩打断了他。
"林师傅,时间有限,你直接说重点吧。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林启文停顿了一下。他看着台下这些熟悉的面孔,有些跟了他好几年的徒弟,有些一起熬夜调试过系统的老同事。
"我觉得我最大的价值,"他慢慢说,"是我对这家公司的了解,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还有..."
"还有什么?"方正轩的声音有些不耐烦。
"还有对年轻同事的指导和培养。"
会议室里传来几声轻微的嗤笑。林启文感觉脸颊发烧。
"指导和培养?"方正轩站了起来,"现在的年轻人哪个不是名校毕业?哪个不是科班出身?他们需要你指导什么?"
林启文想起了那些深夜的电话,那些求助的眼神,那些解决问题后的感谢。但是在这个会议室里,这一切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
"好了,presentations就到这里。"方正轩看了看手表,"大家对林师傅的表现有什么意见?"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没有人举手,没有人发言。
"既然大家没有意见,那我们按原计划执行。"方正轩的声音很平静,"王经理,准备合同吧。"
二十分钟后,林启文坐在人事部的办公室里,面前放着一份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
"按照公司规定,给你三个月的补偿金。"王经理的声音听起来很公事公办,"还有年假的补偿,总共十万八千块。"
林启文看着合同上的数字,十万八千块,这就是他二十年的价值。
"需要我解释什么条款吗?"王经理问。
林启文摇了摇头。他拿起笔,准备在乙方签名栏上签字。
就在这时,方正轩推门进来了。
"怎么样,都谈好了?"他看起来心情不错,"老林,虽然要分别了,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和平分手。毕竟你也算是公司的老人了,我们会给你写推荐信的。"
他说着说着,随手拿起了桌上的合同看了一眼。这时他的目光停在了乙方签名栏上,那里写着:林启文。
方正轩的表情瞬间凝固了。
他盯着这三个字,仿佛第一次看到一样。手中的合同微微颤抖,脸色变得煞白。
"你...你叫什么名字?"方正轩的声音有些发颤。
"林启文。"林启文平静地答道。
方正轩手里的笔掉在了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的瞳孔急剧放大,整个人如遭雷击般愣在那里。
王经理奇怪地看着他:"方总,您怎么了?"
但方正轩没有回答,他只是死死地盯着林启文,眼中满是不敢置信的震惊。
来源: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