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接到通知,说楼下有炸弹,必须立刻离开。”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家住湾仔的陈太太仍心有余悸,“什么都没来得及拿,只带了身份证和手机,抱着小狗就下来了。”对于许多居民来说,这是一个无比漫长的夜晚。
“我们接到通知,说楼下有炸弹,必须立刻离开。”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家住湾仔的陈太太仍心有余悸,“什么都没来得及拿,只带了身份证和手机,抱着小狗就下来了。”对于许多居民来说,这是一个无比漫长的夜晚。
临时设立的庇护中心里,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群:有穿着睡衣拖鞋的家庭主妇,有刚从公司加班回来的白领,有来港旅游一脸茫然的外国游客,还有被社工用轮椅推来的独居老人。社区礼堂里,排列着整齐的折叠床,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食物的味道。志愿者们忙碌地分发着毛毯、杯面和饮用水,尽力安抚着大家的情绪。
人们聚在一起,低声交谈,话题无不围绕着那颗炸弹。“真没想到,战争离我们这么近”、“就在我家楼下,想想都后怕”、“拆弹的警察真是太辛苦了”……担忧、好奇、无奈,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许多人睡不着,不停地刷着手机,从新闻直播和社交媒体上获取最新消息,期盼着天亮时能收到回家的好消息。
这一夜的无家可归,其根源深深植根于20世纪的历史之中。1941年至1945年,太平洋战争期间,香港经历了日军的占领。作为反攻的一部分,盟军(主要是美军)对香港的军事设施,如昂船洲军营、海军船坞、启德机场等,进行了频繁的空袭。历史记录显示,仅在1945年1月,美军就出动超过400架次轰炸机对香港进行轰炸。大量投下的炸弹中,总有相当一部分因各种技术原因成为“哑弹”,未能当场爆炸,从而深埋于地下。
来源:仙居人指路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