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AI是泡沫还是机会?普通人看懂这一点,已悄悄抢占先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9:29 1

摘要:打开财经新闻,一边是英伟达股价天天创新高,身边总有人念叨“再不买就亏大了”;另一边却刷到分析称 AI泡沫比2000年互联网泡沫还危险,现在进场就是当“接盘侠”。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打开财经新闻,一边是英伟达股价天天创新高,身边总有人念叨“再不买就亏大了”;另一边却刷到分析称 AI泡沫比2000年互联网泡沫还危险,现在进场就是当“接盘侠”。

作为普通人,看着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难免犯嘀咕:到底该跟风入局,还是乖乖站在岸边观望?

要搞明白该怎么做,得先分清两件事:啥是AI真正的技术价值,啥又是被炒起来的虚高价格。

AI技术本身确实是革命性的,就像口渴时喝的纯净水,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但它的市场价格,却像加了大量气泡的苏打水,里面飘着不少估值泡沫。

最近,华尔街传奇投资人杰里米・格兰瑟姆(Jeremy Grantham)就放话,说 AI 市场正在重演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最后一幕。

美国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师迈克尔・哈特尼特(Michael Hartnett)还做了个对比,把英伟达现在的市销率,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顶峰时思科的数据放一起,结果发现俩数据长得几乎一模一样。

当年所有人都觉得思科是互联网的“顶梁柱”,可泡沫一破,它的股价照样暴跌80%。

但另一拨人,比如以“木头姐”为代表的华尔街大佬,看法完全不一样,他们觉得AI就像当初电力发明、互联网兴起那样,能把咱们身边的一切都颠覆一遍。

现在AI都能做电影级别的视频了,还能帮着加速癌症药物研发,确实在以从没见过的方式,改变着一个又一个行业。

那到底该信哪一边?别光盯着眼前的股价和新闻瞎琢磨,得找张“导航图”,而最好的“导航图”,就藏在过去的历史里。

把时间拨回2000年,那一年互联网泡沫碎了,无数公司说没就没了,好多人手里的钱也跟着打了水漂。

现在回头看那段日子,把当时活下来的公司和倒闭的公司放一块分析,能发现一个差不多适用于所有技术革命的“幸存者模型”。

这个模型就像一座金字塔,分三层:

第一层叫基石层,说白了就是“卖铲人”,就像当年淘金热,最稳当、最先能赚到钱的,不是挖金子的,而是卖铲子、卖牛仔裤的。

2000年的时候,思科就是干这个的,它卖的路由器、交换机,就像互联网世界的“水管”,没这些东西,信息根本没法流动。

这一层的公司有个特点,离技术革命最近,谁都离不开它们,所以特别容易被资本炒高估值,泡沫也容易在这儿冒出来。

第二层是平台层,更像“建造者”,如果说“卖铲人”给了工具,那“建造者”就拿着这些工具,在新技术搭起来的“新世界”里盖一座座超级大城市,还在自己的“地盘”上定规矩。

2000年前后,亚马逊盖了个“万物商店”,谷歌搭了个“信息入口”,它们靠着新技术搞出强大的生态,把无数商家和用户连起来,筑起了别人很难越过的“护城河”。

这一层的公司,最大的本事是有超强的网络效应和用户粘性,能把革命性的技术,真真切切变成持续、稳定还特别可观的利润。

第三层在金字塔顶端,叫应用层,也是竞争最狠、最“惨烈”的一层,相当于成千上万的“淘金者”。

它们就是当年那些名字带“.com”的公司,想解决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在互联网上搞团购、做生鲜电商、建各种网站。

当年也有活下来的,比如PayPal,后来成了行业巨头,但更多像Pets.com、Webvan这样的公司,花费上亿美元,可最后依旧两手空空。

这一层的特点很明显,不仅离用户最近,同时还酷爱创新,但泡沫也是最集中的,倒闭的也最多的,数据显示,最后可能99%的公司都会消失。

去年,全球风险投资(VC)在AI领域投的钱,总额涨了不少,但大部分钱都流到了少数几家行业顶尖模型公司,还有那些能解决行业痛点的垂直应用企业。

有意思的是,虽然投的钱变多了,但总的交易次数却创下了这些年的新低,金字塔底部的那些“淘金者”,越来越难拿到融资,这说明AI领域的“大浪淘沙”已经开始了。

现在,这个“幸存者模型”就是咱们从历史里扒出来的“投资导航图”,用它来看现在的AI 市场,思路一下子就清楚了:

基石层(卖铲人):毫无疑问是英伟达,还有 AMD、台积电、ASML这些公司,它们提供的算力、芯片和设备,就是 AI 时代的路由器和交换机。

平台层(建造者):像微软、谷歌、Adobe这些都在这儿,微软把AI能力通过Azure和Copilot 装进了Office和Windows;谷歌把Gemini模型融进了搜索和安卓系统;Adobe 则把 AI 绘图功能塞进了Photoshop。

它们干的事,就是让咱们在不知不觉中离不开AI,就像当年智能手机慢慢融入生活和工作那样。

应用层:公司多到数不过来,做视频的Pika、Sora,做设计的Midjourney,做搜索的Perplexity,还有成千上万记不住名字的写作工具、教育软件、图片工具、客服工具等等。

它们就像现在的“Pets.com”,但里面肯定也藏着下一个“PayPal”。

看懂这张“导航图”,分析AI公司的方向就明了了,那咱们普通人,在职业发展上该怎么走?

结合不同的风险和投入,能总结出三个“赚钱机会”:

第一个机会,风险最低,适合大多数职场人,就是用AI让自己的工作更值钱,核心不是换工作,而是靠AI把现在的工作效率和价值提10倍。

不管在哪个行业,都得争取成为办公室里最会用AI的人,这样在裁员的时候更稳当,谈薪资的时候也更有底气。

比如你是设计师,就得把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学透,让自己的创意产出比同行快一大截;要是编辑或运营,就得主动用ChatGPT或Claude帮着做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写内容初稿。

同时,还得重点培养那些AI替代不了的能力,选这条路,不是为了一下子赚大钱,而是抓住时代的红利,让收入能一直涨。

第二个机会,适合有一定专业技能,想转行、搞副业或者做小生意的人,核心是对接AI生态,给别人提供服务,赚点稳当钱。

一方面,可以做知识付费、企业内训,或者当专门评测、教别人用AI工具的自媒体意见领袖(KOL),现在很多人对AI又焦虑又不知道从哪儿学起,要是你能把复杂的AI知识讲得简单明白,本身就很有价值。

另一方面,可以基于大模型应用程序接口(API),开发一些解决小痛点的微应用,比如帮律师写合同、帮会计审报表的工具,靠订阅费赚钱。

这个机会的关键,就是用自己的专业结合AI,找那些大公司看不上、但市场真有需求的“小生意”,虽然很难发大财,但投入少、风险低,既能赚点零花钱,说不定还能做成长期的小事业。

第三个机会,风险最高,但要是成了回报也最大,只适合极少数创业者、风险投资人或者顶尖技术人才,得直接将自己的全部都投入 AI,目标是找到或者成为下一个亚马逊、PayPal那样的公司。

具体有两条路:

一条是投资或者加入“杀手级”AI 应用公司,这就需要自己建立一套判断标准,用来分辨哪些AI公司有潜力,比如看它是不是解决了高频的刚需问题、有没有数据“护城河”、商业模式清不清晰,凭着这套标准选公司上班或者投项目。

另一条是深耕AI核心技术,要是你是顶尖技术人才,就可以扎进底层算法、模型优化、算力架构这些专业领域,这儿是 AI 技术竞争的核心战场,也是未来赚钱的重要源头。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面对AI狂潮,该“冲”还是该“躲”?相信大家心里都有答案了,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是关于自己定位的策略题。

就像苏打水里的气泡总会散掉,浮躁的泡沫早晚也会退去,但AI技术革命的“内核”——就像纯净水那样的真实价值,会一直存在,滋养未来的世界。

咱们的策略,不该是赌泡沫会不会破,而是赶紧学会用这项新技术,让它为自己服务。

AI能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却可能永远提不出一个“好问题”,未来最稀缺的不是“答案”,而是高质量的提问、深刻的洞察,还有温暖的共情能力,这才是咱们人类在AI浪潮里,最核心、最根本的机会。

以上就是一些初步的学习总结,肯定有不完善的地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来源:珠玑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