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抑郁的人,会有一种「瘾」,根本控制不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9:14 1

摘要:你有没有发现,长期抑郁的人,好像总是陷在一种“循环”里走不出来——不是对什么东西上瘾,而是对“后悔”“自责”甚至“想轻生”的念头本身上瘾。明明知道这样想没用,反而更痛苦,可就是停不下来,一遍遍反复想、反复琢磨,就像控制不住点开手机那个红色图标的冲动一样。

你有没有发现,长期抑郁的人,好像总是陷在一种“循环”里走不出来——不是对什么东西上瘾,而是对“后悔”“自责”甚至“想轻生”的念头本身上瘾。明明知道这样想没用,反而更痛苦,可就是停不下来,一遍遍反复想、反复琢磨,就像控制不住点开手机那个红色图标的冲动一样。

这真的不是因为他们“作”或者“意志薄弱”。说白了,这种“瘾”,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是长期情绪低落所形成的思维习惯,甚至可以说,是大脑被训练成了“专找负面证据”的机器。

研究发现,长期抑郁的人,大脑中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会异常活跃。这个区域在我们休息、不专注对外的时候就会启动,类似于“自动播放”模式。正常人可能自动播放的是回忆周末聚餐、计划下次旅行,而抑郁人的“自动播放”,却常常是:“我当时如果不那么说就好了”“我真的太失败了”“如果我消失了,别人会不会更轻松?”

更麻烦的是,每一次这种念头浮现,其实都在强化一条神经通路。就像你反复走一条泥巴路,走着走着,就成了走不出去的深沟。到最后,哪怕没有外部事件触发,大脑自己就会主动走进这条沟——因为这已经成了最熟悉、最“轻松”的路径。哪怕它痛苦,但也痛苦得熟悉。

所以你明白了吗?这不是什么矫情,这是一种真实的、有生理基础的心理成瘾。

我认识一个朋友,抑郁多年。他说,每次遇到一点点挫折,哪怕只是说错一句话、工作里一个小失误,他就立马掉进“全面否定自己”的循环里:从“这件事我没做好”快速滑到“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不该活着”“如果我死了可能对大家都好”。他说,明知道这样想极端了,但那一刻,就像有股力量拽着他往下掉,根本控制不住。

这种状态,心理学上叫“反刍思维”(Rumination),意思就是像牛反复咀嚼草料一样,反复咀嚼负面念头,停不下来。而研究显示,反刍思维不仅会加重抑郁,还会让人更难采取行动改变现状——因为你一直在想,却从未真正去解决什么。

说到这里,我想起王阳明的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意思就是说,外面的困难还好对付,但心里的执念、恐惧、负面成瘾,才是最难破的。

是啊,那种明明想好起来、却又被自责和轻生念头拖住的感觉,不就是心中之贼吗?

但我们要怎么慢慢破这个“贼”呢?

也不是完全没有方法。很多时候,我们陷进去,是因为我们把这些念头当真了,跟着它们一路往下冲。而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正念(Mindfulness)之所以有用,就是因为它们教我们:不跟念头走,只是看着它来、看着它走。(推荐抑郁的朋友去看两本书《情绪自救》和《抑郁症打卡自救》。)

我听过一个禅修小故事,很有启发:

一个人问禅师:“我总是被情绪困扰,怎么办?”

禅师说:“不要驱赶云,也不要追逐云。你只是天空,看着云来云去。”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你真的试过就会知道——当我们不把自己等同于那些自责、后悔、想死的念头,而只是意识到“我又开始这么想了”,那一刻,我们就和念头之间拉开了一点距离。这一点距离,就是改变的起点。

研究发现,哪怕是每天做十分钟的正念呼吸练习,长期下来也能减少默认模式网络的过度活跃,让人更容易跳出反刍循环。这不是什么神奇疗法,而是通过训练注意力的安置,慢慢给大脑换一条路走。

当然,我明白,这不是说“你正念一下就能好”。如果抑郁已经很严重,一定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药物,都是重要支持。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 “我只是处在成瘾性的负面思维习惯,而不是我本身糟糕”,你会发现,这会帮助你剥离抑郁情绪。

最后我想对正陷在这种“瘾”里的抑郁朋友说:

你会抑郁不是你的错,你不是软弱,不是矫情,也更不是上天对你的惩罚,你只是走了太久的负面泥泞的路,大脑习惯了那条轨迹。别责怪自己控制不住,慢慢来,一步一步,通过专业帮助、日常练习、身边人的支持,是能够重新找回自由、快乐的人生的。

记住,你不是你的念头,你也不是你的情绪,你是看着念头、情绪来去的天空。请相信,你现在所吃的苦,一定会成就未来灿烂的人生。

来源:心理师彭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