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作在百年潢医,很幸运也很荣幸,更感恩一路走来的所有遇见!从踏入学医之门至今21年,有许多感触,真正浓缩成一句话: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文:王成娟
工作在百年潢医,很幸运也很荣幸,更感恩一路走来的所有遇见!从踏入学医之门至今21年,有许多感触,真正浓缩成一句话: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回头有一路的故事
1984年8月,我出生在潢川县付店镇的一户普通农家。小学时因为不喜欢写作业,经常被家人教训,后来发现我的数学成绩还是不错的,考上了镇上初中,再后来就读于县里的重点高中潢高。依稀记得那时的我发现自己只要一努力,成绩就上升的还不错,于是便萌发了要改变世界的理想,直到后来高三患有阑尾炎,因为不想耽误高考,就没有进行手术治疗,而是反复输液抗炎,身体拖了后腿,明白了身体才是革命本钱的道理。当然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说还是实力不够,不管怎样,选择学医就是我当时的梦想!如果要说遗憾,那就是因为家庭因素没有真正地认真复习考研,没有进一步深造,所以我格外珍惜后来的每一次学习机会。
2009年我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潢川县人民医院工作。因为在南阳中心医院实习期间在呼吸科表现不错,当时的科主任赵江老师带我进入气管镜室,记得当时护理老师不让进,赵老师说是他让我进去看看的,看后就觉得老师太厉害了,气管镜在他手里真的翩若游龙,还没看出气管分支结构老师已经做完了,对于当时的我还是很震撼的,所以后来坚定的选择了呼吸科工作。记得毕业前夕有市级医院可以选择留下,因为不能干呼吸科而放弃了。最后我回到家乡进入了潢医,开始的一个月被放到病案室看病历,那时还在门诊楼三楼的一个大的房间里,头顶上那古朴的吊灯告诉我潢医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只是当时年轻的我还不了解潢医已经走了近百年光阴,接下来的故事需要我们来继续书写。转科的过程中也有其他科室主任想要留下我,而我最终坚定的选择了我所喜欢的呼吸内科,那时的呼吸内科后来又分出去消化科、内分泌科、重症监护室、到后RCIU目前呼吸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呼吸重症等,有幸见证了潢医发展变迁,也有幸为潢医的发展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记得自己刚刚独立值班时真的很紧张,甚至中午值班室休息都不敢脱鞋!当发现自己肩上的那份责任时真的觉得自己还要做很多,知识、技能都有欠缺。后来我结婚、怀孕,其实身体也有不舒服,但坚持每天三查房,早上、下午和晚上,老公送我过去,查完了再回去。值得庆幸的是,那时科室在为发展和分科做人才储备,13天才需要值一次夜班。尽管如此,我那时的病人还不少,值班时还会收到一些比较危重的病人,好在最后都安稳出院了。按说值班的人这么多,像我这样的年轻医生值班时完全可以中间休息,但我从来没有过,感觉我从来没有病人全部出院的时候。辛苦是肯定的,怀孕之初,我就被发现是前置胎盘,在产科读研的同学说你只要完全卧床休息2周胎盘就可以长上去,但是想到自己收的病人还是要给管理治疗到出院,没人比我更了解他们的病情。一直到后来36周确实无法上班了,就在家里卧床休养保胎,后来因为大出血紧急剖腹产差点输血,现在想想,我对孩子的亏欠感是在那时开始的。后来我产假结束上班,呼吸内科已经从后面的3号楼搬至2号楼的10楼,由后来的内分泌科、重症监护病房的陈主任还有我们呼吸内科的四个元老组成的呼吸内科。医院在快速发展,那一年我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面锦旗,当时是真的很激动。当时还没有微信,QQ好像还不能发图片,我就发了的空间动态。一年后真正的呼吸内科专科成立,我们搬到12楼,加上呼吸内科裴伟主任一共4个医生,还有一个即将独立值班的男医生。
到了2号楼的12楼,真正的呼吸内科专科成立,总共才两年,潢医借着时代的东风在快速发展,呼吸内科也在快速的进步。我们科开展了肺功能检查,至此呼吸内科能真的拥有确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金标准,能够准确鉴别支气管哮喘、还能确定是不是两个疾病都有的重叠综合征等。记得才开科的时候,院领导还担心呼吸内科分科后病人会有明显的季节性,出现夏秋季节病人太少的情况,只是后来我们呼吸科在裴伟主任的带领下发展的越来越好,当然这是后话。
呼吸科分科半年后也就是2015年8月我就借着省里“515”基层医师培训计划前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很幸运,我被分到了当时呼吸界泰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王静教授名下,通过查房、病例讨论及专题讲座系统的学习了呼吸科长见病(如COPD、哮喘、肺炎、肺癌)及疑难危重症(ARDS、间质性肺病、肺栓塞)诊疗规范。在代教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胸部CT的判断技巧;在那里我再次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气管镜,跟着老师学习自己动手操作,真的觉得在那里学习的每一天都在进步,当然进步也不光是知识和技术的进步,还有作为一名医生灵魂的升华。慢病要系统性的管理,沟通的艺术等,老师们践行“大医精诚”的精神也深深的感染了我!所以当时的我萌生了要读研的心,也买了考研的资料,空隙时间就学习考研英语,那时带我得老师当着她学生的面说只要我能过线就可以去她门下读研,只是后来还是没有真正放下工作和生活去复习考研。当然这里面考虑到家庭和孩子,毕竟那时我女儿才两岁,每次短暂团聚后出发还要跟她爸爸说“公交车是坏蛋”的辛酸和不舍,现在依然是记忆犹新。
低头有坚定的脚步
为期一年的进修在和那里的老师和朋友们依依惜别声中结束,还要再续和潢医的缘分。回来后科室有新的医生加入渐渐壮大了,科室的病人不管什么季节都不少,我的病人也很多,治疗了为救人差点牺牲的消防战士、治疗了老公领导的亲属,病情很复杂但结局都很好。来的时候什么不说,最后治疗好了才告诉我他的病在上海治疗的也不好,默默地送来了锦旗等等。记得那时我爸爸看到我发朋友圈秀锦旗时就给我点赞,说以后得一次锦旗就会请我出去吃一次饭,后来实在是太多了,爸爸也绝口不再提吃饭的事了。
2018年7月,与舍己救人的英雄出院时的合影(左一,王成娟)
忙碌中岁月流转,潢医在时代浪潮中也获得巨大的发展,五大中心的创建完成等等,呼吸科也在2018年成为河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这其中我也付出了不少努力。当时我和院领导去的郑州,我们第一个汇报,记得我当时汇报的时候自信且从容,给评委专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自信确定是潢医给的!重点科室的申报给予呼吸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助力。科室定期健康教育、下乡义诊、社区宣传,开展睡眠监测等等,我也从一名小心翼翼的住院医师成为主治医师了,每天都很充实,辛苦自不多言,有时凌晨两三点终于写完了病程记录,发个朋友圈,院领导看见也会点赞。记得有次会诊时遇见领导,告诉我说,累归累,手不能停,我只记得当时连连点头,直到今年我才完全理解领导的大智慧。
时间来到2020年,因为我们离武汉的距离实在太近,所以潢川疫情防控任务可能是整个河南最艰巨的地方。随着确诊病例的增加,我县的隔离病房从最开始感染科楼到征用了2号楼12和13楼,形势越来越严峻,到最后到宁和隔离点,隔离点确诊和疑似的病人越来越多,来龙乡的集中传播后救护车的接诊呼啸声好像还不遥远。当时二胎的儿子刚满8个月,我尚在哺乳期,就被留在了后方管理剩下的几名呼吸科的医护,并入了楼下内分泌科上班。那时其他科室“被迫”来会诊时都是全幅武装,想来无论前方隔离病房还是后方医院的病房,呼吸科的我们就是离病毒最近的。后来我还是去了隔离病房,在那里呆了21天,进去的时候病房处于最高峰,里面住了63个确诊和疑似的病人,我们轮流进去给他们查房,要给他们拍舌苔汇报给省里指挥部的中医专家,而我就负责熟习他们每个病人的情况,远程汇报给专家后记录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治疗。病史记录要非常详细,以应对省级专家的质询。忙碌紧张的工作,夜里值班的时候还要带着防护口罩,耳边空气消毒机的轰鸣,确实睡不着觉,那时真的很想被我骤然断奶的儿子,不敢视频,因为会哭得哄不住,老公和爸爸的生日那天我在里面发了朋友圈,点赞的人很多很多,愿疫情早日结束国泰民安的愿望就是那时许下的。进去之前我犹豫了很久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当时我就想我们呼吸科的人不上前线,难道让外科或其他科的人们上去吗?如果真的都扛不住了在哪里都不行,现在想想这想法是很朴素的。想好了就去吧,尽自己的一份力,作为呼吸科医师、潢医人、潢川人,这是时代赋予我的使命。
时代的沙尘也好大山也罢,疫情的时候,潢医的每一份子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着力量。我们扛住了来龙乡的人员聚集传播,支援了武汉、上海、三亚、信阳、罗山、商城等,每次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是我后来在进行筹建PCCM申报的过程中了解到的,都是有图有真相的,我为潢医感到骄傲。我的朋友圈里有个在国外的同学发圈抹黑中国的防疫政策,我们默契的互删,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许潢医还不够有代表性,但却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公立甚至私立医院的缩影,为了人民的安全做什么都不为过。危难见真情,那时侯我和很多中国人一样,爱国、爱家的心情到了顶点。
疫情期间潢医除了做好全县防疫的统筹外,医院的发展也没有停下来,医院筹建了CCU和RICU,奥林巴斯290气管镜也进了医院,当时我觉得我学的呼吸科普通病房技术无法胜任RICU工作,学习多年后气管镜的技术没有练手机会已然生疏,于是再次申请外出进修学习,再次前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RICU病房开始长达半年的进修,走的时候儿子也刚好两岁。
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初到一附院RICU第一天上来就开始插管上机,刚到的我就像一个外人局促不安,觉得自己在那里帮不上忙碍事的很,好在老师们都是医学院的老师很会带人,一周后我就能插管了,一月后我一线带班,月底还被科室评为科室呼吸医师,有主任合影、奖杯还有奖金。半年进修学习结束,回来时我瘦了近20斤,蔷薇开满对面那个小学院墙的时候结束了进修,离别朋友圈里感谢了代教老师、老公和我自己,在呼吸科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呼吸重症进修回来后,我看病人理念得到了升华,以前不敢处理的重症病人,因为有了气管镜和呼吸机的支持,我也可以了,过去不能诊断及治疗的肺真菌感染等等都可以应对了。时代在进步,在我学习的六个月潢医也在马不停蹄的前进,技术的进步不再赘述,那门口铁栅栏边上栽种的蔷薇,虽还未长大,但相信来年一定能开成最美的花墙。
记得当时有个肺脓肿的病人,精神极差,高热,感觉翻个身都很危险的样子,那天我夜班,看着胸部CT上那个很大的脓腔和居高不下的体温,在微信里与一附院老师沟通后,我还是决定要连夜给予脓穿刺出来,胸腔穿刺做了很多,胸水引流太多次,但是脓胸还是第一次,联系了彩超室左医师后,我找同科室的同事替我在科室值班,带着病人去彩超室穿刺,在彩超引导下穿刺顺利,引流出灰黄色的脓液300ml,夜里体温已经比之前有所下降了。当时其实是有些沮丧的,觉得很无助,后来在彩超室姐姐的支持和帮助后脓液流出,心情仿佛也舒畅了很多,感慨潢医虽然无法和诸如一附院等大医院相比,仍然有一批批愿意学习、愿意奉献、愿意提供帮助的仁人志士在默默付出努力,也许我们感动不了那么多人,但还是可以感动我们自己的。后来这个病人做了两次气管镜、又做了一次穿刺,预后很好,这是后话。
依然很忙,想着回来后有时间可以多陪陪孩子,后来偶然翻看到那年“六一”儿童节发的朋友圈——我还在科室值班。到了2022年底,国家放开了疫情管控政策,大批新冠感染的病人,包括我们自己,早上上班还好好的,中午就不对劲了,下午开始发热,到第二天夜里高热还在值班。记得半夜被ICU喊去急会诊,看完病人,我和值班陈主任互相报了各自的体温,比较下谁的更高,头真的很痛,几年了,我还是挺害怕头痛的感觉。最后出现了医疗挤兑现象,各科室都住上了新冠病人,全院呼吸科,可是还有重症病人找不到住的床位。呼吸重症资源不足,我再次被领导选中,先是将RICU工作开展三天,第一天就将床位收满了,我带着从未干过呼吸科的两个医生,连同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的曹帆老师,她白天和两位“新人”在科室,我负责夜里,这样连续3天夜班,这边病人上着呼吸机突然氧气就不够了,还好有院领导统筹安排预留的备用桶装氧气。后来病人持续增多,我们那支队伍又被安排来西院区开展“急转平”的病房工作。回想起那时来这边日日夜夜的事情,这夜里恐怕都不好入睡。
高龄危重的病人两天就住满了46张病床,呼吸机倒是陆续买了很多,还是人员不够,插管上机的病人,一只丙泊酚病人还是在挣扎咬管,曹老师插管经验那么丰富,还是会有些慌乱,近的病房住满了,重的病人在长长的走廊另一边,转床的过程中好不容易插上的管脱落了,我必须马上再插上,家属就举着输液杆站在我后面眼睁睁的看着,忙的一天不吃饭也是不少的,大家当时都憋着一口气扛着。手机里详细记录下一些病人和家属们,92岁高龄的病人虽然最后不在了,他们也没有如我们所害怕的那样找我们麻烦而是在护士站对着我们三鞠躬。在这期间我被家属强烈要求给95岁高龄老人做床旁气管镜,最后诊断发热原因为新冠病毒感染合并卡氏肺孢子菌感染,经过治疗现在老人仍健在,今年应该98岁了。故事很多,90岁新冠病毒感染老人上机后治愈,她的文学博士的孙女写来了感谢信;退伍老兵心肺功能差多年不能入睡,治疗后可平卧,送来了锦旗;坚强的老教师毛霉感染,脱机出院后送来了鲜花、锦旗和三个不同尺寸的感谢信等等。
西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正式成立之前,我虽远在核心院区之外,还是主动承担起年前因疫情因素延迟的PCCM(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工作繁琐,且过程艰辛反复,好在有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得“优秀单位”的称号。潢医和潢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是前方的目标,既然爱就要成就它。
2024年6月,开展新技术CT引导下肺穿刺前科室多学科会诊(右二,王成娟)
王成娟在进行CT引导下肺穿刺操作
在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西院区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二病区、呼吸重症病区终于正式成立,对于科室和我来说都是倍感欢欣鼓舞。西院区偏远艰难,好在有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们一起来实现心里的梦,病人没有那么多,我们可以把工作做的更细更好,上级医院放弃的病人又被我们拉回来的也不少,去年科室还率先自主开展了CT引导下肺穿刺术,此项技术的开展弥补了我院无法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空白,成为我院2024年度新技术的第二名。
拉拉杂杂,上面都是我作为一名潢医呼吸科医生的内心独白,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迹,却也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努力,我相信我只是最普通的那个潢医人,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好的人才加入潢医,续写百年潢医最美的华章。
作者简介
王成娟:副主任医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负责人。河南省肺癌防治联盟青年委员,河南省肺间质病分会委员,河南省研究型过敏学会委员,河南省呼吸医师协会呼吸治疗分会委员。潢川县青年联合委员会委员,潢川县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三八”红旗手,多次获得“优秀医师”“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称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多次进修学习。擅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肺恶性肿瘤、慢性咳嗽及呼吸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电子支气管镜、呼吸机、肺功能、肺穿刺等诊疗技术。
来源:这里是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