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午后,阳光和煦。整洁明亮的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柳河村积分超市里,村民王双喜问村党支部书记田成林:“帮我看看,我的积分能换个水壶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高兴地把水壶放进购物袋,笑着说:“以前办红白事总想着攀比,现在守着村规民约攒积分,既能换东西还能评文明家庭,
金秋午后,阳光和煦。整洁明亮的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柳河村积分超市里,村民王双喜问村党支部书记田成林:“帮我看看,我的积分能换个水壶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高兴地把水壶放进购物袋,笑着说:“以前办红白事总想着攀比,现在守着村规民约攒积分,既能换东西还能评文明家庭,这日子过得心里亮堂!”
这样场景,如今在突泉县各乡村越来越常见。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抓手,突泉县创新推出“一轴两点三聚能”工作模式,以价值引领为主轴,紧盯关键环节精准发力,聚焦服务、文化与治理三个维度全面提升,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真正从“纸上”落到“事上”,从“耳边”走进“心里”。
群众参与积分制兑换
“别为面子活受罪!”——如今,这句话成了不少村民挂在嘴边的家常话。突泉县依托“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网络,让文明新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线上,县里开办的“云端课堂”已推出14期原创微视频,96张“反对大操大办”主题海报在村民群中广泛传播;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的63条移风易俗短视频总播放量已突破50万次。线下,“村村响”大喇叭每天早晚定时播报相关倡议,累计播出460余期,清新的内容随着炊烟飘入千家万户。
线下活动同样丰富多彩。在永安镇的田间地头,“理响一刻钟”宣讲员们递出绘有“红白事办事标准”漫画的倡议书,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解新风尚。突泉县工农小学的孩子们则通过手绘“移风易俗”主题手抄报,回家向父母宣讲,20余场“小手拉大手”活动让万余名学生成为“文明小使者”。
红白理事会志愿者入户协助办理升学宴请事宜
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宣传
柳河村的变化尤为典型。过去,村里红白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之风盛行:“张家嫁姑娘要高额彩礼,李家办丧事摆几十桌,大家一边跟风一边抱怨人情负担太重。”村党支部书记田成林回忆道。为彻底扭转这一现象,村里成立了由屯长、老党员和退休教师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共同制定《红白事办事章程》,并将相关条款明确写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抵制铺张浪费。
举办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之“予婚之盟”突泉县第一届民俗风情集体婚礼
突泉县举办“爱在春州”春州古城古风集体婚礼
“统一标准后,邻里关系更和谐了,农闲时大家跳广场舞、学农技,人情味反而更浓了!”田成林感慨地说。
村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
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是关键。突泉县从提升服务效能、文化认同和治理能力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文明新风落地生根、绽放繁花。
目前,全县188个行政村已实现红白理事会和移风易俗服务队的“双覆盖”。在文化层面,传统节庆焕发新貌,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期间,“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中巧妙融入移风易俗内容,迄今累计开展230余场,参与群众达2.1万人次。
青年志愿者在“赶集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宣传活动
最受村民欢迎的是“积分制”治理模式。村民共同议定:简办红白事可积20分,参加文明宣讲积10分,遵守村规民约积20分……积分不仅能兑换米面粮油、洗衣粉等实物,还是评选“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的重要依据。截至目前,全县积分兑换人次已达2.5万,形成了“存文明、积美德、得实惠”的良性循环。
通过“小马扎学习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如今,走在突泉县各乡村,攀比的闲话渐息,田间的笑声更多;宴席浪费减少,村民口袋更鼓;陈规陋习远去,文明底色更亮。这场深刻的移风易俗实践,不仅换来了社会风气的清朗祥和,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而温暖的动能。
记者:于天宇 通讯员 张佳
海报:翟永红
来源:岭上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