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前两天写了一篇俄军夏季攻势失败,装甲装备损失惨重的文章,没想到迎来了一片骂声。我知道,我们国内有一大票的俄粉,他们看到任何关于俄罗斯的负面消息,立马就会站出来骂人。
我在前两天写了一篇俄军夏季攻势失败,装甲装备损失惨重的文章,没想到迎来了一片骂声。我知道,我们国内有一大票的俄粉,他们看到任何关于俄罗斯的负面消息,立马就会站出来骂人。
这票黑子们骂人的理由很简单,俄军在乌克兰的占领区在扩大,战场占据优势。他们甚至都不看我想表达的内容就开始无脑开骂。说真的,我不是俄粉,也不是乌粉。我不喜欢俄罗斯的侵略战争,更不喜欢乌克兰无脑倒向西方将自己变成战场的行为,我只是在客观地表达事实,而不是站在某一立场上发声。
再说了,就算是站在宏观视角上看,难道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吗?要知道,在俄乌战争还没有爆发的时候,俄罗斯不同意我们在中亚修建铁路,中吉哈铁路一直都没有开始修建。如果不是俄军在战场上处于劣势,他们又怎么可能允许我们开建这条铁路?在俄乌战争之前,我们求着俄罗斯,他们才愿意向我们修建天然气输气管道,现如今,战争困境之下,俄罗斯在求着我们修建西伯利亚二号线,而且出口给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只有欧洲价格的 40%。
在俄乌战争之前,俄罗斯和伊朗、印度各种小动作,限制我们在南亚的利益。还和越南在南海合作给我们找不自在。难道这些个俄粉就这么无脑吗?一个总站在立场而不分析客观事实的人,居然还有脸出来骂人,真的是无语。
当然了,过去俄罗斯在战场上极大牵制了美国的力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战略压力。从这一点上说,对我们确实是有好处的。但是现在大家再去看看,俄罗斯牵制的还是美国的力量吗?特朗普一句 “美国出武器,欧洲出钱”,这场战争打下去的结果是,美军卖出越来越多的武器,在战场上赚到越来越多的钱。
现在这场战争消耗的是欧洲,美国是获利者。为什么美俄阿拉斯加会谈的时候,特朗普戏耍俄罗斯?说白了,美国早就抽身了,特朗普只不过打着和平的幌子做做样子罢了,他恨不得这场战争一直打下去,他们就可以卖更多的武器了。
至于乌克兰,刚开始我对这个国家其实挺有好感的,但是自从泽连斯基上台以后,我对这个国家的好感就消失了。
泽连斯基之前的乌克兰,与白俄罗斯联合共同对抗俄罗斯的扩张,而且和中国保持友好交往,对中国军工科技的进步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甚至在卢卡申科时期,还承诺将 “动力沙皇” 卖给中国。目的不过是博得中国的好感,让中国资本在乌克兰享有战略利益,这样中国力量就可以被乌克兰借用来对抗俄罗斯的扩张。
但是泽连斯基上台之后,不但叫停了中国收购马达西奇的合作,而且还粗暴地没收了中国大量在乌克兰投资的资产。他用这招给西方国家交投名状,最终做出了卖了自己还给西方人数钱的局面。
不过站在中立视角上看,无论泽连斯基和普京做的对还是错,受苦受难的都是两国人民。在持续了三年半的战争中,双方伤亡人数几百万,死的,绝大多数都是两国的普通人。这两个国家又有多少高官和权贵在战场上战死了呢?很显然,战争是政客博弈的手段,但却是平民的灾难。
回归正题,我在前天的文章中要表达的观点,是俄军夏季攻势的失败,并非是俄军的全线溃败。那些把俄罗斯当爹的俄粉们张嘴喷粪的时候麻烦你们有点逻辑思维能力,不要看个标题就在那发表自己臭不可闻的立场,这个世界上底层人恶的表现,就是只看立场,不看事实。
目前俄乌双方在战场上的局势,很有点我们抗日战争时期 1940 年战略相持阶段的样子。战争开始后,俄军无论兵员还是装备都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俄军指挥体系僵化,军队腐败问题突出,这导致了俄军战力的内耗。最终给了乌克兰适应战争的时间,让乌克兰军队在战场上站稳了脚跟。
虽然乌克兰军队装备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优势在于主场作战,补给线不是问题,而且大量使用自杀式无人机这种非对称武器。双方此消彼长,在最近这一两年,战场呈现出了来回拉锯的胶着状态,俄军现在占领的乌克兰领土,并没有比开战之前扩大多少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战争过程中,乌克兰的无人机战术对俄军装甲突击作战力量造成了较大的杀伤,以至于早在两年前,俄军就在将仓库里的老坦克、老装甲车修复后投入了战场。因为生产能力的不足,现在这些老装备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所以大家才会在战场上看到,本次俄军的夏季攻势,装甲突击装备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进攻作战采用的多是小股步兵配合少量装甲车辆的进攻方式。因为装甲突击集群消失,战场上的人员损失正在呈现指数级扩大的趋势,毕竟人肉远不如钢铁坚硬,在残酷的战场上牺牲人员非常多。
更重要的是,因为装甲集群的消失,即便占领了一个村庄,也很难防守。这导致在波罗尼科洛夫攻坚战中,先头部队都渗透进城市了,最终还是被乌克兰军队堵上了缺口,并成功阻挡了俄军的进攻。强弩之末的俄军进攻部队,在先头部队被全歼之后,战线基本退回到了今年夏季攻势前的状态,虽然一个夏天占据的领土扩大了,但是跟夏季攻势的战役目标相比,所占据领土没有达到战役目的的十分之一,而且没有达成任何战略目标。
这让我想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日相持阶段的几次战斗。长沙会战中薛岳将军依托地形采取防守包围的作战方式,给日军造成了非常大的杀伤,也标志着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我们今天就参考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一些现象,来为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我认为俄乌战争也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接下来,参考当年抗日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的决策,来臆测一下,俄军在未来该如何选择。
首先说明一下,战略相持阶段的典型特征并不是交战双方占据领土的规模不再变更了,而是在交战中,双方的伤亡数量在趋近,甚至逆转。
我很早之前读过平型关抗战时期,中日军队的交换比。按照当时我军已经包围日军,并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状况下,依然打出了大约一比一的交换比。当时日军在被包围后,三人背靠背形成战斗小组,要击杀这三个日军,我八路军需要付出三个战士的生命。一些日军选择趴在车辆下面或者依托平型关的地形隐蔽在石头后面,则给八路军造成了更大的杀伤。
我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平型关战斗是中国抗战的首次大捷,此时日军精锐损失较小,机械化突击力量还很强大。就像徐州会战时,虽然国军动用 60 万大军跟 24 万日军展开了会战,但是消灭了 3 万日军,自身却付出了 10 多万名士兵的伤亡代价。这就是军队技战术水准不同带来的差距。
但是到了 1941 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中日军队的伤亡比例就发生了逆转。薛岳将军的天炉战法在损失不足三万人的基础上,让日军付出了 5.6 万的伤亡代价。到此时,中日军队战斗力的差距,从开战前杀死一个日本兵要付出 4 名中国士兵的伤亡比,已经反过来,变成了伤亡一个中国士兵,击杀两个日本士兵的程度。
之所以导致伤亡比例的扭转,日本老兵在战争中损失殆尽,或者精锐部队被派去守太平洋岛屿是史学界最普遍的说法。但是在我看来,日军伤亡比例扩大,士兵战斗经验不足并非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恰恰是日军的装甲部队损失较大,没有能力补充足够的油料和装甲车。
他们的军队除了空中优势外,地面部队的后勤补给方式也开始使用马、驴、骡子这些脚力牲畜,而且他们在装甲车辆减少之后,突击集群也变成了步兵分队。这样一来,无论是后勤还是战斗素养,都不比中国军队占据多大的优势。这时候,加上中国抗战已经打了好几年,部队战斗素养较高,日军精锐部队被调到太平洋战场,也就能解释得通战损比逆转的问题了。
现在的俄乌战争双方,也发生了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力逆转的情况。在几年的战斗中,俄军战损很大,伤亡以百万计,阵亡人数可能已经超过了 20 万。在这种情况下,俄军只能招募新兵投入战场,这导致俄军战斗素养在战争中是在下降的。
再加上俄军装甲突击力量的损失也很大,慢慢的,俄军地面部队的装甲优势就被削弱了。关键是在自杀式无人机应用领域,乌克兰军队还掌握着优势。去年一年乌克兰军队生产了 150 万架自杀式无人机,而俄军自杀式无人机的生产数量和乌克兰存在指数级差异。据说今年乌克兰的自杀式无人机的生产数量将达到 450 万到 500 万架的水平。俄军的无人机产能明显有较大差距。
大家通过这场战争,能看到普通装甲车辆、坦克、步兵在自杀式无人机面前根本就毫无生存能力。或许这才是本次俄军夏季攻势中,死亡三名乌军士兵,才能杀死一名俄军士兵的原因吧?今年俄军的夏季攻势劳师无功,还付出了大量人员和装备的损失,与当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几次长沙会战中劳师无功,付出十万牺牲严格意义上是差不多的。双方的战线不再发生较大的变动,虽然战斗依然激烈,不过是继续消耗罢了,谁也无法彻底改变战场格局。
根据以上对比,我们就能从当年日本的战略决策,来分析一下俄军接下来的战略决策了。说白了,现在战场局势已经很明朗了,阿塞拜疆派出军队与乌克兰并肩战斗或许会成为一个导火索,随着战场僵持局面的持续,会有越来越多的东欧国家派出军队与俄军作战。在连锁反应出现之前,俄军必须做出改变,否则很难在战场体面脱身,甚至还会有全面击垮俄罗斯的可能。
当年抗日战争以广州和武汉会战为标志,双方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表现为日本战争消耗能力下降,在中国占领区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为日本的战争机器服务。直到三次长沙会战惨败,日军发现,自己的机械化优势已经消失了。这个时候,要想打破僵局,唯一的办法就是为军队输送更多的装甲车辆和后勤燃料,但是美国对日本禁运了。
也就是说,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时候,当年日军已经没有了体面退出战场的可能了。于是历史上出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日军一面在进攻,一面在对国民党政府发出谈判邀请。甚至发展到后来,日本开出了非常好的条件,但是当年重庆政府就是不答应。最终,日军完全失去了战略主动,打下去,自己国力会被中国消耗一空。
关键是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争霸已经维持了一个多世纪了,两国早就在海军领域展开竞赛了。双方都制定了决战的策略,日本担心躲在背后的美国,在日本被中国消耗一空后,一样会对日本动手,当然,还有苏联。与其等着最终被美国或者苏联消灭,不如赌一把,直接对美国下手。这就是日本突袭珍珠港的由来。
大家需要理解的一个战争观点是:发动一场战争很容易,但是进攻一方一旦陷入战场消耗战,就会因为无尽的消耗最终国力被消耗一空。所以进攻一方想要体面地结束战争,唯一的办法是在战略进攻阶段,通过谈判获取足够大的政治利益。如果做不到,一旦陷入战略相持阶段后,被进攻的一方就会拒绝谈判,并对进攻一方提出特别高的谈判条件;一旦战局逆转,防守方取得优势,那么等待进攻方的,将会是一场极其惨烈的失败命运。
当下俄乌战场陷入战略僵持阶段以后,俄军必须尽快找到打破僵局的办法。要么,通过谈判,依托现如今战场作战的优势地位,收取一些利益尽快退兵;要么,就是找到方法彻底打破战场僵局,取得战场的彻底胜利,在乌克兰建立一个亲俄政府。
先来看第一条,通过谈判退兵。现在看,已经完全行不通了。特朗普上台后,两次调停都没有成效,现在更是直接撒手不管了。反正美国已经摘干净了,美国人也就不关心这场战争打到什么程度了。最偏袒莫斯科的特朗普退回去了,俄军要谈判,乌克兰在战略僵持之下,开出的条件不过脑子就能猜到。
我的想法,如果俄乌双方主动谈判,乌克兰大概率会开出以下条件:一,俄军退出乌东四州,并归还克里米亚;二,俄罗斯对乌克兰进行战争赔款,用于乌克兰战后重建。很显然,不要说两条,任何一条俄罗斯都不会答应。所以战争还会继续打下去。
打下去,就是更长期的消耗。关键是现如今,俄罗斯的经济潜力已经被消耗殆尽了,兵源来源逐渐减少,部分地区养老金停止或者数额减少。按照现在俄罗斯的财政状况,到 2026 年年底,俄罗斯这个国家经济就完了,没有任何储备了。真到了那一天,别人不动手,俄罗斯也会二次解体。这些数据都是摆在明面上的,早在 2025 年年初,俄罗斯央行、国家杜马预算委员会高管都进行过战略预警了。
按道理说,这个时候,就算条件差一点,也要赶快结束战争才对。但事实上,站在经济视角上看,俄军如果贸然退兵,俄罗斯自己大概率会步苏联解体的后尘。关于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简单说一下:苏联的解体,核心原因是十年阿富汗战争的消耗,让苏联的工业体系过度向军工体系转化,导致经济结构极端不合理。战后大量军工企业失去订单,民用生产不足导致的失业和物资短缺最终将苏联送进了历史。
现如今,俄罗斯的工业结构失衡状况比当年苏联更严重。别说答应乌克兰的条件了,俄军贸然撤兵后,俄罗斯国内大量军工订单就会消失,这些军工企业会大裁员。在战争中早已萎缩的民用工业根本就无法接收大量的失业人群和战场退回来的退役士兵。一旦这种状况发生,俄罗斯需要几代人的劳动,来修复这种层面的经济危机。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巨大的绝望面前,人都是会选择推倒重来的,当年苏联解体是这么来的,谁又能保障俄罗斯不会因为没有足够的战争收益而发生二次解体呢?
如果那一天真的发生了,在几个世纪里生活在俄罗斯阴影下的东欧国家,甚至老欧洲国家会放过俄罗斯?他们还不像一群狼一样扑上去,在俄罗斯最虚弱的时候彻底肢解俄罗斯?拿走经济利益的同时,俄罗斯欧洲部分可能会被肢解得比高加索地区还零碎。
现在看起来,没有优惠的条件,俄罗斯是不能撤兵的,他们陷入了战争的泥潭中,陷入了一场无法结束的战争中了。
但是如果这种消耗再持续下去的话,对俄罗斯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道理很简单,乌克兰的军工产能正在复苏,乌克兰身后还站着整个欧洲。
乌克兰过去在战场上确实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但是这个国家的军工产能扩产的速度超乎想象。毕竟他们已经进入全民战争状态了。比如一些自杀式无人机,他们为什么会生产那么多?其实乌克兰的方法很简单,从欧洲获得零部件之后,将其交给老人和孩子们,在乌克兰乡村的庭院内,老人和小孩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把无人机组装完成。
之后,战争委员会的人就会挨家挨户去把组装好的无人机收回来,每个组装好的无人机会给 20 块钱的报酬。之后,后勤部门会将组装好的无人机装上系统和爆炸物,送往前线。等于乌克兰在全民总动员。
庞大的自杀式无人机产能,是乌克兰在战场上继续消耗的基础。而俄罗斯装甲防护车辆的产能速度远没有乌克兰自杀式无人机更快,自己的自杀式无人机产能又跟不上。再打下去,陷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堑壕战中的俄军,大概率会被大量杀伤。
战略相持一旦被逆转,俄军就会陷入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中。强弩之末若不能稳固住战线,被对手的反攻突破,后果往往是兵败如山倒。二战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功败垂成,苏军的反攻如潮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仅用了两年就占领了柏林。
有人说,俄军就算失败,也不会败到哪里去,因为俄罗斯是个核大国,乌克兰没有核武器,怎么敢进攻俄罗斯本土呢?这个看法不错,但是大家想过没有,一旦俄军兵败如山倒,俄罗斯的核武器还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一个近乎被消耗殆尽的俄罗斯,一旦遭遇这种状况,周边的小国会纷纷向莫斯科进军,俄罗斯将会陷入到四面楚歌的境地,届时核武器往哪里打?莫斯科还能不能维持住国家不陷入崩盘式的混乱都是问题。
基于以上风险,现在摆在俄罗斯面前的路,就只剩下一条了,那就是:丢掉远东,保住欧洲部分。说白了,断尾求生,仅仅是像过去一样让渡远东的经济利益还不够,而是要彻底地让渡远东的主权。
对俄罗斯来说,如果危险到了一定的程度,欧洲本部相对于远东地区肯定是利益核心攸关的地区。远东在俄罗斯手里,虽然资源丰富,他们也没有开采能力。毕竟开发那么大的区域,仅仅基础设施的投资就是天文数字,就算有资源,没基础设施资源挖出来也运不出去,关键是要维护远东区,还要常年对其进行投入。与其这样,真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候,俄罗斯未必不会以丢掉远东,换欧洲部分的安全。
战争打的是钱,是物资,消耗性战争打的则是国家对前线的维持能力。俄罗斯依托他们的能力,已经无力打破僵局了,要扭转战局,结束战争,甚至在乌克兰构建亲俄政府,只有从外部借力这一个办法了。
来源:军武杂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