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女士坚信拔血罐可养生,每周放血200ml,2年后查出健康出问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7 14:29 1

摘要:冬日的温州,湿冷的空气让人裹紧了外套。金阿姨,55岁,家住市区一栋老小区,平日里是社区里的“养生达人”。她总爱跟邻居们分享自己的健康心得,从喝枸杞茶到练太极,样样不落。可最近,她却因为一项坚持了两年的“养生法”——拔血罐,住进了医院。病床上的她,脸色苍白,眼神

冬日的温州,湿冷的空气让人裹紧了外套。金阿姨,55岁,家住市区一栋老小区,平日里是社区里的“养生达人”。她总爱跟邻居们分享自己的健康心得,从喝枸杞茶到练太极,样样不落。可最近,她却因为一项坚持了两年的“养生法”——拔血罐,住进了医院。病床上的她,脸色苍白,眼神里满是疑惑:“我明明是为了健康,怎么反倒把自己弄病了?”

金阿姨的故事,始于两年前的一次偶然。一次朋友聚会,她听人说拔血罐能“祛湿排毒”,对温州这种湿热体质特别有效。从那天起,她迷上了这项“传统养生法”,每周雷打不动去养生馆放血200毫升。紫黑的罐印、技师的“湿气重”诊断,让她深信自己走在健康大道上。可两年后,头晕乏力心慌接踵而至,检查结果让她大吃一惊:重度贫血

接诊的陈医生,温州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专家,50岁,温和而专业。他看着金阿姨的检查报告,皱起眉头:“金阿姨,您的贫血跟拔血罐脱不了干系。放血不是养生,弄不好会要命!”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陈医生的视角,走进拔血罐的真相,揭开它为何从“养生神器”变成了“健康杀手”。

金阿姨,55岁,身高1.58米,体重60公斤,退休前是温州一家纺织厂的会计。退休后,她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养生”上。她深信“湿气重”是健康大敌,尤其在温州这种潮湿气候里。于是,她每天喝红枣枸杞茶,吃薏米粥,还坚持晨练太极拳。邻居们都说,金阿姨是“健康生活的代言人”。

两年前,一次朋友聚会改变了她的养生轨迹。一位朋友推荐了一家养生馆,声称拔血罐能“排毒祛湿,疏通经络”。金阿姨一试之下,觉得神清气爽。每次拔罐后,皮肤上紫黑的印记让她觉得“毒素”被排出了体外。技师还告诉她:“阿姨,您湿气重,必须多拔几次!”金阿姨信以为真,从此每周去养生馆报到。近半年,她更是加大了频率,每周拔罐两次,每次放血约200毫升,相当于一瓶矿泉水的量。

可渐渐地,金阿姨的身体不对劲了。她开始觉得头晕眼花,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甚至偶尔心慌胸闷。她以为是“湿气”没排干净,咬牙坚持拔罐。直到一次晕倒在家中,家人慌忙把她送往医院,才揭开了真相:金阿姨患上了重度贫血,血色素低到只有6克/分升(正常女性为11-15克/分升)。

拔血罐,又称湿拔罐,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吸附穴位,配合刺破皮肤放血,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的目的。陈医生解释:“拔血罐在特定情况下确实有疗效,比如缓解颈肩腰腿痛、感冒或亚健康状态。但它绝不是万能的‘养生神器’,更不能随便乱用。”

根据《中医科学杂志》研究,拔血罐适用于特定病症,如肌肉酸痛风寒感冒或局部气血瘀滞。但它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操作不当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金阿姨的案例,就是盲目滥用的典型。

金阿姨每周放血200毫升,一年下来失血量高达1万毫升以上,相当于人体总血量的2倍。人体每天只能生成约40-50毫升血液,远跟不上她的失血速度。

《美国血液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指出,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可导致血色素下降,引发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金阿姨的重度贫血,正是长期放血导致的红细胞和铁元素流失。

正常人献血一次为200-400毫升,且需间隔半年以上。金阿姨每周放血,相当于“无休止献血”,身体根本无法承受。

拔血罐需要刺破皮肤,频繁操作会导致毛细血管受损,甚至引发皮下瘀血感染。金阿姨的背部和腰部,布满了紫黑的罐印,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皮肤硬化。

养生馆的拔罐工具是否消毒?技师的操作是否规范?这些都是问题。金阿姨去的养生馆并非正规医疗机构,卫生条件堪忧。

中医认为,血液是人体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放血会损伤气血,导致脾胃虚弱、脏腑失调。金阿姨的气短和乏力,正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中医杂志》指出,拔血罐应根据体质和病情适度使用,滥用可能导致正气亏虚,反而加重疾病。

拔血罐不是“排毒神器”,更不是人人都适合。金阿姨的盲目放血,不仅没“祛湿”,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贫血危机

贫血患者:如金阿姨,本身血色素低,放血会加重病情。凝血功能异常者:如血友病或服用抗凝药物者,易引发出血不止皮肤病患者:如湿疹银屑病,拔罐可能加重皮肤损伤。孕妇及经期女性:放血可能影响胎儿或加重经期不适。严重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脏病,拔罐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金阿姨的教训:她从没做过全面体检,不知道自己有轻度贫血,盲目拔罐放血直接导致了健康恶化。

金阿姨的故事并非个例。近年来,拔血罐在养生圈大行其道,许多人将其视为“包治百病”的神器。陈医生分析,这种现象背后有几大原因:

文化误解:中医的拔罐疗法被过度包装,披上了“排毒祛湿”的神秘外衣。信息误导:一些养生馆和自媒体夸大拔血罐的功效,忽略风险。心理安慰:紫黑的罐印让人觉得“毒素”被排出,带来心理满足感。健康焦虑:现代人对“湿气”“毒素”过度担忧,急于寻找“速效”养生法。

陈医生叹息:“很多人像金阿姨一样,追求健康的心是好的,但方法错了,反而害了自己。”

五要:五不要:不要盲目放血:放血量过多或频率过高,易导致贫血。不要同一部位反复拔:避免皮肤和毛细血管损伤。不要追求罐印颜色:紫黑罐印不代表“排毒”,可能是局部瘀血。不要忽视禁忌症:贫血、孕妇、慢性病患者需谨慎。不要轻信“祛湿排毒”: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养生需理性。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金阿姨的血色素从6克/分升升至10克/分升,头晕心慌症状明显改善。她在医院接受了补铁治疗和营养调理,饮食上增加了菠菜、红肉和红枣,还开始规律运动。出院时,她拉着陈医生的手说:“我以前太傻了,以为拔罐是万能的。现在才知道,养生得听医生的!”

金阿姨还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了邻居们,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跟风。她笑着说:“现在我每天吃好睡好,感觉比拔罐那会儿精神多了!”陈医生的科普,不仅救回了她的健康,也让她对“养生”有了新认识。

拔血罐,从中医的传统疗法,到养生的“网红项目”,它的兴起折射出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但金阿姨的教训告诉我们:养生不是盲目跟风,更不是“多多益善”。无论是55岁的金阿姨,还是追求健康的你我,科学的健康管理才是真正的“长寿秘诀”。

正如陈医生所说:“健康不是罐子拔出来的,而是科学生活养出来的。”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告别不靠谱的“养生偏方”,用理性和专业守护身体。真正的养生,是对自己的尊重,你,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中医科学杂志. (2020). 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1). 非正规场所拔罐的感染风险分析.

中医杂志. (2022). 拔血罐对气血的影响及禁忌症探讨.

温州都市报. (2024). 迷信拔血罐致重度贫血,女子治疗后康复出院.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