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康乾盛世,是自欺欺人的自我鼓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8:51 1

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位被后世捧为“盛世明君”的帝王,会对当时全球最顶尖的科技如此不屑?为什么我们从小听到的“康乾盛世”,说起来是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可到了1840年,英国几艘军舰就能把清朝打趴下?今天咱们就撕开这层“盛世”的华丽外衣,好好说说康熙、雍正、乾隆

1793年夏天,承德避暑山庄里,乾隆皇帝接过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递来的礼物清单——蒸汽机模型、装有膛线的臼炮、能观测星辰的望远镜,还有一幅详细的世界地图。

可他扫了一眼,只对身边的太监说了句“这些洋人的奇技淫巧,留着赏玩就好”,转头就去筹备自己的八十大寿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位被后世捧为“盛世明君”的帝王,会对当时全球最顶尖的科技如此不屑?为什么我们从小听到的“康乾盛世”,说起来是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可到了1840年,英国几艘军舰就能把清朝打趴下?今天咱们就撕开这层“盛世”的华丽外衣,好好说说康熙、雍正、乾隆这祖孙三代,到底做了哪些事,把所谓的“治世”变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坑”,也让这场“盛世”成了彻头彻尾的自我鼓吹。

一提到康乾盛世,总有人先夸“皇权集中做得好”:康熙设南书房,把内阁的权力抢过来;雍正建军机处,大臣们连坐着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跪着听旨;乾隆更绝,直接把军机处变成自己的“私人办公室”,连决策都不用跟大臣商量。看起来这效率多高啊,平定准噶尔、收复台湾、扩到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全靠这“乾纲独断”。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说一不二”的权力,背后藏着的是对制度创新的绝杀?

1688年,康熙刚平定三藩之乱的时候,英国已经搞了光荣革命,议会把国王的权力捆住,还出台了《权利法案》,明确“国王不能随便征税、不能随便抓人”;1729年,雍正正在推行“火耗归公”的时候,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已经写出了《论法的精神》,喊出“三权分立”的主张,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不仅如此,清朝还把“思想控制”玩到了极致——凡是跟“反清”“质疑皇权”沾点边的,不管是诗句、文章还是书籍,都要严查。

查嗣庭因为出了道“维民所止”的试题,就被人曲解成“雍正去头”,全家被抄,自己还被凌迟;胡中藻写了句“一把心肠论浊清”,就因为“浊”字在“清”前面,被定了“讽刺朝廷”的罪,砍头示众。

而且这种文字狱不是偶尔一次,康雍乾三朝加起来有160多起,比明朝多了整整三倍,读书人吓得连时政都不敢谈,只能躲在书堆里研究“考据学”,把顾炎武、黄宗羲这些明末思想家的批判精神全丢了。

更重要的是,当欧洲在忙着打破“君权神授”的时候,清朝却在拼命强化“天朝上国”的幻觉。马戛尔尼使团来的时候,乾隆不仅要求人家行“三跪九叩”礼,还在给英国国王的回信里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你想想,这时候英国已经有了现代外交观念,想跟清朝平等通商、互派使节,可乾隆眼里,人家就是来“朝贡”的蛮夷。

进一步理解的话,清朝的制度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铁盒子,把所有可能突破传统的机会都堵死了——凡是想创新制度的,被当成“异端”;凡是想跟西方交流的,被当成“通夷”。所以啊,这种“专制巅峰”的盛世,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落后,因为它把“稳定”建立在了“不进步”的基础上。换句话说,人家欧洲是在“用制度找发展”,清朝是在“用权力保稳定”,方向根本不一样,怎么可能不被甩开?

聊起康乾盛世的经济,总有人拿数据说话:175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量占世界32.8%,比整个欧洲还多;1800年人口突破3亿,是明朝的两倍多;乾隆中期国库存银最高有8182万两,比明朝国库巅峰时多了五倍。这些数字看着确实吓人,可我敢肯定的说,这全是“虚胖”,就像一个人只长体重不长肌肉,看着壮实,其实一点力气都没有。

种过地的人都知道,粮食产量得跟人口匹配才行。康熙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1163亿斤,人均能分到1245斤,日子还能凑合;可到了乾隆晚期,粮食总产量涨到2576亿斤,人口却飙到了3亿,人均只剩867斤,稻谷和小麦的人均产量还降了30%。你说这叫繁荣吗?农民一年忙到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1743年直隶闹饥荒,数十万流民饿死,朝廷的“常平仓”里的粮食根本不够分,路边全是逃荒的人,这哪像“盛世”的样子?而且,清朝的农业还在靠“精耕细作”,农民拿着锄头、镰刀,靠多施肥、多种地来增产;可同期的英国已经开始了农业革命,1701年发明了条播机,1731年推广了打谷机。

甚至还有人用蒸汽机抽水灌溉,人家一亩地的产量比清朝高了将近一倍,还不用那么多人干活——这就是“靠技术增产”和“靠人力增产”的差距,清朝的农业看起来人多粮多,其实是在“内卷”,越干越累,越累越穷。

不仅如此,工业上的差距更吓人。清朝的手工业最拿得出手的是江南丝织和景德镇制瓷,可织工们用的还是明朝传下来的腰机,一天织不了半匹布;瓷工们靠的是经验,没有任何标准化生产,有时候一窑瓷能废一半。而英国呢?176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1784年阿克莱特建了水力纺织厂,一台机器一天能织几十匹布,比清朝十几个织工还快;1788年英国生铁产量有6万吨,1806年直接飙到25万吨,而清朝连铁锅都要从英国进口,因为自己炼的铁又脆又容易生锈。所以啊,清朝的制造业总量看着高,其实全是“手工堆出来的”,人家欧洲已经是“机器生产”了,这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贸易结构也差得远。清朝出口的全是茶叶、丝绸、瓷器这些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进口的只是棉花、香料这些原材料;可英国出口的是蒸汽机、棉纺织品这些机器制品,进口的是原材料,然后再把制成品卖遍全球。马戛尔尼当时就想跟清朝开放更多通商口岸,让英国的机器制品进来,也让清朝的原材料出去,可乾隆直接拒绝了——他觉得“天朝”不需要洋人的东西。

进一步理解的话,清朝的经济就是“守着老本行吃老本”,人家欧洲是“靠创新赚新钱”,所以等到欧洲的工业革命完成,清朝的“经济优势”很快就没了。换句话说,康乾时期的经济繁荣,就像夕阳下的晚霞,看着漂亮,其实很快就要黑了,因为它没有新的光源,只能靠传统的农耕文明撑着。

可能有人会抬杠:“康熙不是懂西学吗?他还学过几何、天文学,能用望远镜观测星辰,怎么能说不重视科技?”这话没说错,康熙确实是中国古代帝王里最懂西学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还在日记里夸他“有非凡的科学天赋,能看懂复杂的几何证明”。但是,你知道康熙怎么对待西学的吗?他学西学只是为了“彰显皇权”——比如用西方历法打败了保守派的“大统历”,证明自己“懂科学”;用西方数学计算河道工程,显示自己“懂技术”。可他从来没想过要把西学推广给全国,更没想过要建立一套科学体系。

了解欧洲科技史的人都知道,1660年英国就成立了皇家学会,科学家们可以自由交流研究成果;1665年英国创办了《自然科学会报》,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好的研究,都能发表;1795年法国建立了综合理工学院,专门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

可康熙呢?他虽然设了个蒙养斋算学馆,编了《数理精蕴》《皇舆全览图》,但这些成果只在宫廷里用,老百姓连见都见不到,更别说学习了。而且他还搞了个“西学中源”说,硬说西方的几何就是中国古代的“勾股定理”,西方的代数就是中国的“天元术”,把西方科技说成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不仅如此,雍正和乾隆对科技更不重视。雍正觉得“西学是蛮夷之术,会坏了儒家的根本”,所以禁止传教士在中国传播科学;乾隆更绝,1757年直接关闭了除广州以外的所有通商口岸,连西方的科技书籍都不让进来了。

1793年马戛尔尼带来的蒸汽机模型,本来是想让清朝看看西方的科技成果,可乾隆只把它当成“玩具”,堆在库房里,直到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官员才发现,这东西居然能带动机器,能让军舰跑得更快。所以啊,康熙的“懂西学”,就像一个人买了本好书,只自己翻了几页,就锁在抽屉里,不让别人看,也不让别人学,这样怎么可能让国家的科技进步?

更重要的是,军事科技的差距直接注定了后来的悲剧。1685年雅克萨之战,清军虽然打赢了俄军,但俄军用的燧发枪射程有200米,清军的弓箭只有100米,要是俄军人数再多一点,清军根本赢不了;1793年马戛尔尼带来的臼炮,已经有了膛线,命中率比清军的红衣大炮高十倍,而且能发射爆破弹,可清军还在用明末传下来的红衣大炮,只能发射实心弹。

我敢说,如果乾隆当时能重视这些军事科技,组织工匠研究仿制,后来的鸦片战争也不会输得那么惨。进一步理解的话,清朝的科技落后,不是因为“没机会接触”,而是因为“主动放弃”——他们明明能拿到西方最先进的科技,却因为“天朝上国”的骄傲,不愿意学、不愿意用,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落后。换句话说,康乾时期的科技,就像一个被家长锁在屋里的孩子,明明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却被不让出去,最后变成了“井底之蛙”。

最后咱们聊聊最根本的——老百姓的日子。不管是疆域多大、经济多好、科技多强,只要老百姓过得苦,那就不是真盛世。康乾时期的老百姓过得怎么样?咱们看看当时的记载:江南地区80%的农户都是佃农,地主收的地租要占收成的50%,有的甚至到60%,农民一年忙到头,除了交地租,剩下的粮食只够自己吃半年,剩下的半年只能靠吃红薯、玉米度日;湖南、湖北这些地方,地主还会放高利贷,利率高达100%,农民要是还不上,就会被抢走土地,甚至卖儿卖女。

读过杜甫诗的人,都知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康乾时期也是这样。乾隆皇帝办一次八十大寿,花了1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全国半年的财政收入,宴席上的山珍海味吃不完就倒掉;可同期的直隶农村,有农民因为没饭吃,只能吃树皮、草根,最后饿死在路边。

1774年,山东爆发了王伦起义,起义军里有很多都是农民,他们说“官府逼得我们活不下去了,只能造反”;1796年,白莲教起义爆发,波及湖北、四川等五省,参与的农民有几十万,他们的口号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这些起义虽然最后都被镇压了,但也说明,康乾时期的社会矛盾已经很尖锐了,所谓的“盛世”,只是上层统治者的盛世,跟老百姓没多大关系。

不仅如此,社会流动性也差得要命。清朝的科举制度虽然能让平民子弟当官,但录取率不到1%,而且大部分名额都被权贵垄断了。江南的望族通过“捐纳”(花钱买官)、联姻,把持了官场,普通人家的孩子就算考上了秀才,也很难当上大官。比如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考了17次才考上秀才,最后也只是个教书先生;而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刚出生就被封为“一等公”,不用考试就能当官。所以啊,清朝的社会就像一个“固化的金字塔”,底层的人很难爬上去,上层的人永远占着资源。

更重要的是,商人的日子也不好过。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就算赚了钱,也不敢投资产业,只能买田置地,因为他们怕被官府盯上——比如晋商虽然垄断了对俄贸易,赚了很多钱,但他们不敢开工厂,只能把钱用来买土地,最后变成了“地主商人”;徽商虽然控制了江南的盐业,但也只能靠“巴结官府”过日子,一旦官府换了人,他们的生意就完了。进一步理解的话,清朝的社会就是“靠权力分配资源”,而不是“靠能力分配资源”,所以不管是农民、士人还是商人,都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换句话说,康乾盛世的社会,就像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活力,因为所有的水流都被权力堵住了,只能在原地打转。

说了这么多,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我说康乾盛世是自欺欺人的自我鼓吹了吧?康熙、雍正、乾隆这祖孙三代,不是没机会跟上世界潮流——康熙和法国路易十四是同时代的,乾隆和美国华盛顿、法国拿破仑是一个时期的,西方的工业革命、思想启蒙、制度变革,他们都能看到,都能接触到。但是,他们选择了“关起门来当老大”,选择了“用专制保稳定”,选择了“用传统拒创新”,最后把清朝变成了一个“落后的巨人”——看起来个头大,其实一推就倒。

1840年,英国舰队带着蒸汽机动力的军舰、装有膛线的大炮来到中国,清朝的木船、红衣大炮根本不堪一击,最后只能签下《南京条约》,割地赔款。这时候,人们才想起1793年马戛尔尼带来的蒸汽机模型,才明白乾隆当年的“不屑”有多可笑;这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康乾时期的“盛世”,其实是给近代中国挖的“坑”,因为它错失了最后一次主动转型的机会,只能被动挨打。

来源:看局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