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了9000箱啤酒仅成交一单!谁的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8:57 1

摘要:支付5万元坑位费和20%佣金,准备9000余箱进口啤酒,提前一个月停售备货,最终只换来1单真实成交……近日,一位黑龙江商户的荒诞遭遇,折射出当下商家盲目追逐网红经济的巨大风险。

5万元买来的不仅是一次惨痛教训,更是一面照向直播带货行业的镜子。

文 | 卖酒狼团队

编 | 南风

支付5万元坑位费和20%佣金,准备9000余箱进口啤酒,提前一个月停售备货,最终只换来1单真实成交……近日,一位黑龙江商户的荒诞遭遇,折射出当下商家盲目追逐网红经济的巨大风险。

口头承诺销量6000-8000单却不写入合同,承诺5-8分钟商品展示实际只给1分33秒,非主播本人讲解,商品名称念错,甚至那仅有的52单后来也全部退单(极可能是为了数据好看安排的刷单)。

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让商家防不胜防……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这不是个别现象。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直播带货的投诉已达上万条,大多涉及数据造假、承诺不兑现、产品质量问题等。

中消协报告也显示,直播带货是消费投诉的重灾区。一个行业乱象频出到如此程度,已经不能简单用“个别案例”来解释,而是整个生态出现了系统性风险。

商家为何前赴后继跳入陷阱?

当直播间里的倒计时数字开始跳动,商家们押上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句古谚完美诠释了当前商家对直播带货的集体狂热。

这种非理性追捧的背后,是传统渠道成本攀升与数字化获客困境的双重绞杀。

一方面,传统渠道成本逐年攀升,线下流量枯竭,电商平台流量费用高企,让中小商家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头部网红一场直播带货数亿的“神话”被反复渲染,营造出“不直播无销量”的恐慌氛围。

商家们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希望借助网红的流量实现爆单奇迹。

这种心态正好被MCN机构利用。他们深谙商家心理,用精心包装的数据案例、成功学话术和无法兑现的口头承诺,诱导商家支付高昂坑位费。等到直播结束,即使效果惨不忍睹,商家也很难维权——合同早已被MCN机构设计得滴水不漏。

2直播卖酒的风险“更大”……

酒类产品在直播带货中面临更多特殊风险。酒水品类对仓储、物流有特殊要求,尤其是啤酒类产品保质期相对较短,大量囤货风险极高。再加上酒类消费有其特定的场景和消费习惯,冲动型购买相对较少,退货率却可能更高。

更重要的是,酒类产品需要专业讲解才能凸显价值。事件中主播连商品名称都念错,充分暴露了网红团队对产品缺乏基本了解的现实。消费者无法通过这样的直播建立对产品的信任和购买欲望。

法律层面,商家维权面临诸多困难。口头承诺难以举证,合同被精心设计偏向MCN机构,损失认定复杂……即使诉诸法律,整个过程耗时耗力,多数商家只能自认倒霉。

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对MCN机构和网红的管理规范尚不完善,违法成本极低。一个机构被投诉后,往往改头换面继续经营;一个网红人设崩塌,很快又换个平台卷土重来。

面对直播带货的泡沫,商家需要回归商业常识:没有任何一个渠道能够解决所有销售问题,也没有任何一个网红能保证产品的持续销量。

健康的商业逻辑应该是产品为王、渠道为辅。优质产品本身才是最好的推销员,稳定的渠道建设比追逐流量风口更为重要。商家应当基于自身产品特性和目标客户群体,选择最适合的营销方式,而不是盲目跟风直播带货。

商家们应当清醒认识到:世上没有销量的保证,只有产品的价值;没有一劳永逸的渠道,只有持之以恒地经营。

对于酒类商家,或许应该探索更适合行业特性的营销路径:深耕渠道建设,培育私域流量,开展品鉴体验式营销,与消费者建立更直接、更信任的连接。

如果决定尝试直播带货,也需做好风险管控:选择信誉良好的合作方,将一切承诺写入合同,分批备货控制风险,设立投入产出红线,做好数据监测和分析。

来源:酒哥杨承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