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大殿上皇帝端坐龙椅,下面站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臣,一个广东官员张口就是粤语,旁边的山西大臣一脸懵,四川官员说话带着浓重川音,皇帝听得直皱眉。
文 | 娱签儿
编辑 | 娱签儿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个人媒体”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大殿上皇帝端坐龙椅,下面站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臣,一个广东官员张口就是粤语,旁边的山西大臣一脸懵,四川官员说话带着浓重川音,皇帝听得直皱眉。
这场面简直就是古代版方言大乱炖,没有普通话的年代,朝廷上的人是怎么交流的,皇帝真的能听懂各地大臣操着家乡口音的奏报吗?
你们有没有想过,古代没有普通话,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大臣们上朝时怎么和皇帝交流,难道真的是一个比划一个猜?
其实古人早就玩明白了,他们发明了一套专属的职场通用语——官话,就相当于古代版的职场普通话,谁要是想在官场混,这门语言技能必须点满。
官话可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它通常以当朝都城的方言为基础,西周时期官话叫雅言,带着浓浓的关中口音。
到了唐朝官话变成了关中音和洛阳腔的混合体,有点像现在的普通话夹陕西味儿,北宋时代官话又变成了汴京官话,明朝以南京话为基准,清朝则是北京官话,这才慢慢接近我们今天的普通话。
其实这种语言变来变去古代官员也挺难的,想象一下,你是个广东人,好不容易学会了汴京官话,结果朝代一换又得重新学北京官话。
历史上有不少官员就因为这事儿头疼,广东籍宰相张九龄,天生带着浓重的岭南口音,为了不在上朝时出洋相,没少下功夫练习官话。
还有苏轼,他是四川眉山人,自己都在《答秦太虚书》里吐槽“蜀音终不可改”,但一到开封当官,还是得硬着头皮说汴京官话。
更离谱的是乾隆年间的广东举子谢启祚,为了学好官话硬是花了三年时间,最后70岁才考上进士,就是因为古人对官话的要求可不是闹着玩的。
从隋唐开始,科举考试除了考文章才华,还专门考声韵,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面试不仅看你专业能力,还要看你普通话标准不标准。
要是乡音太重,就算文章写得再好,也可能被考官一票否决,进京赶考的举子们除了背四书五经,还得提前学会官话,不然连考官问的问题都听不懂。
但凡事总有例外,不是所有官员都能把官话说得字正腔圆,那些口音改不掉的大臣们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古人早就想到了计划——奏折,在古代朝堂上,慢慢形成了一种先写后说的沟通模式,大臣们上朝前会把要汇报的事情写成奏本提前呈给皇帝。
这样一来,就算说话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皇帝听不懂,但低头一看奏折,马上就明白你要表达什么了。
清代有个福建巡抚官话说得磕磕绊绊,皇帝听得直挠头,但看了他的奏折后,立刻就搞明白了情况,这不就是古代版的“PPT救场”吗?
更有意思的是,古代的奏折可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讲究图文并茂,大臣们怕光靠文字说不清楚,还会在奏折里画上简图辅助说明。
这种操作放在今天就是高级PPT制作技巧,南方官员在写奏折时还特别贴心,会把方言词汇专门做注释,避免皇帝看不懂。
海南清官海瑞就是靠这招和皇帝沟通的,他的海南话别说皇帝,连邻省的官员都听不懂,但每次给嘉靖皇帝提意见,他都会先把想法写成奏折,逐字逐句斟酌好再递上去。
这种做法不仅避免了口音造成的误解,还能让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加清晰,说实话古人这种先写后说的沟通方式,在今天看来依然很实用。
想想我们现在开会前准备的会议材料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有时候口头表达容易紧张或者语无伦次,但如果有份详细的书面材料打底,沟通效率立马就上去了。
但即使有了官话和奏折,古代朝堂上的沟通还是会遇到各种拦路虎,这时候一个特殊的职业就派上用场了——翻译官。
古代朝廷专门设置了翻译官这个职位,负责在君臣之间翻译各种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早在周朝就有一种叫象胥的官职专门负责这事。
到了明代,朝廷更是设立了四夷馆和会同馆,培养精通各地方言的翻译人才,这些翻译官就像朝堂上的语言润滑剂,让君臣沟通更加顺畅。
秦汉时期还有个叫官员代奏的制度,大臣们不直接对皇帝说话,而是通过专门的中间人传达,这有点像现在公司里的沟通专员,负责在老板和员工之间传话。
皇帝们对语言问题也是操碎了心,明清时期的皇子从小就开始学习多种语言,不仅要懂汉语,还得掌握几种方言,有些甚至还学外国语。
康熙皇帝据说精通十三种语言,简直就是古代版的语言天才,可雍正皇帝就没那么有天赋了,他发现一些来自闽广地区的大臣官话发音太重,根本听不懂,于是他干脆下令在这些地方设立正音书院,要求大臣们学好标准官话。
除此之外,军队里的语言问题更是关乎生死,南宋名将岳飞特意编了一本《军语》,把前进,撤退,射箭这些关键作战指令,全都统一成官话发音,再派专人教给全军士兵。
这样一来,战场上不管士兵老家在哪,听到命令都能立即行动,除了语言培训,古代军队还发明了各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秦国军队用不同颜色的旗帜传递信号:举红旗表示进攻,挥白旗表示撤退,唐朝军队则用鼓声的节奏传递命令:慢鼓是扎营,快鼓是进军,急鼓是冲锋。
这些方法在战场上比喊话还管用,毕竟战场上那么吵,谁能听清在喊什么,说实话古人在解决语言障碍方面的创造力真是让人佩服。
不过在古代官场,说好官话可不只是为了沟通那么简单,它还藏着一套影响仕途的隐形规则,要是官员的官话说得不标准,哪怕办事能力再强,也可能被慢慢边缘化。
史书中就有明确记载,南宋有位来自江西的大臣,因为乡音难改,每次向宋高宗奏事时,皇帝都听得特别费劲。
时间一长,朝廷里重要的差事,就很少再交给这位有能力却说不明白的大臣了,这不就是古代版的职场歧视吗?
就算放在现在来看,有些北方公司不太喜欢招南方口音重的员工,有些南方企业对东北口音的应聘者有偏见,这种现象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
反过来说,要是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京腔官话,就能给仕途加分,清朝的和珅就是个典型例子,他虽是满洲正红旗人,却能说一口地道的北京官话,语气里还带着几分皇家贵族的从容腔调,这一点很得乾隆皇帝喜欢。
乾隆皇帝甚至专门下了规定:旗人官员必须习汉书,学官话,谁要是官话说得不达标,轻则被当众训斥,重则直接被降职处分。
白居易写《琵琶行》时,就特意用唐韵反复吟诵,确保各地官员都能读懂,这种刻意为之的语言适应,不就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官场圈子吗?
古人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条件下,能想出这么多巧妙的方式解决语言障碍,这种智慧和创造力,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看完了这些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了,那么你们心里还有什么疑惑或者不解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来源:娱签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