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赛奖给了中国抗癌妈妈!3 年拍 700 张照片,她的故事让评委落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8:58 1

摘要:2024年阿姆斯特丹的展览现场,不同肤色的观众在一组黑白照片前驻足,有人悄悄抹泪,有人对着照片里的中国女性久久凝视。

2024年阿姆斯特丹的展览现场,不同肤色的观众在一组黑白照片前驻足,有人悄悄抹泪,有人对着照片里的中国女性久久凝视。

这组拿下第67届荷赛奖亚洲区长期项目组大奖的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瞬间,却让见惯了生死题材的评委们红了眼眶。

照片的主角叫九儿,一个在36岁那年被确诊癌症晚期的普通母亲,镜头后的摄影师王乃功,用三年时间拍下700多张照片,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这些穿越时光的影像告诉我们,死亡从来不是生命的终点,被爱的记忆才是。

2019年的那个下午,九儿找到王乃功时,只是想拍张正式的全家福,那时的她刚拿到癌症晚期诊断书,还不知道这场拍摄会延续三年。

王乃功带着她的大画幅相机走进九儿家,这个需要三脚架支撑、操作起来叮叮当当的大家伙,成了记录生命最后的见证者。

熟悉摄影的人都知道,大画幅相机拍一张照片要调焦、测光、装胶片,光是准备工作就要十几分钟,王乃功却坚持用这种“慢镜头”记录。

她总说,这种相机能捕捉到普通镜头看不见的细节——九儿强忍疼痛时嘴角那丝不易察觉的弧度,孩子们围在妈妈身边时眼神里的依赖,这些被时光放大的瞬间,藏着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拍摄到第二年,九儿的腿因为术后后遗症严重肿胀,医生说必须穿强力压缩袜,可光是穿上这双袜子就要花一个小时,每次穿完九儿都满头大汗。

她的两只脚肿得不一样大,后来买鞋只能一双35码、一双38码换着穿。有次王乃功正准备按快门,听见九儿对小女儿说:“妈妈其实是天使,只是腿太重了飞不起来。”

镜头里的九儿笑着,眼角却闪着光。

王乃功渐渐养成了跪拍的习惯,病中的九儿大多时候坐着或躺着,她不想让镜头居高临下地俯视这个正在凋零的生命,膝盖接触地面的瞬间,仿佛能更贴近九儿的世界。

有次拍摄时九儿突然疼得发抖,王乃功放下相机想扶她,九儿却摇摇头说:“没事,拍吧,让孩子们知道妈妈没那么狼狈。”

那些日子里,王乃功的暗房成了情感回收站,深夜里她一张张冲洗底片,药水的味道混着泪水的咸涩,她知道这些照片将来会成为三个女儿最珍贵的礼物,所以每一张都格外用心。

九儿偶尔会来看样片,指着照片里的自己说:“没想到生病的样子也不难看。”

九儿家的客厅墙上,挂着三个女儿的涂鸦,大女儿橘子总爱画妈妈的笑脸,二女儿竹子的画里总有阳光,最小的金子最喜欢把妈妈画成公主。

这个三线城市的小康之家,在疾病面前没有坍塌,反而用爱搭起了温暖的堡垒。

每天晚上八点,九儿的丈夫亦啸都会抱起吉他,这是他们雷打不动的“晚课”时间,以前九儿还能陪他喝两杯,后来只能靠在沙发上听。

随着病情加重,九儿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她把给孩子们的信分装在三个盒子里,每个盒子上都贴着照片。

给大女儿的盒子里放着自己的日记本,给二女儿的是攒了多年的书签,给小女儿的则塞满了可爱的发夹,王乃功拍下这些盒子时,九儿轻声说:“等她们长大看到这些,就知道妈妈一直都在。”

最让王乃功震撼的是,直到生命最后阶段,九儿只用了两支半杜冷丁止痛,医生说这对晚期癌症病人几乎是奇迹。

拍摄到第三年,九儿已经很虚弱了,她拉着王乃功的手说:“我的葬礼你来安排吧,我只信你。”

这个曾经只是点头之交的朋友,此刻成了她最信任的人。

九儿决定放弃进食的那天,王乃功做了个惊人的决定——陪她一起断食,她说不出华丽的辞藻,只告诉九儿:“你走的这条路,我陪你一段。”

那几天她没举相机,只是陪着九儿聊天,翻看过去的照片,被子下面,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传递着无声的力量。

整理九儿遗物时,王乃功发现了一个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请告诉孩子们,妈妈不是离开,是换种方式爱她们。”

这句话后来成了摄影展的结束语,无数观众看到这里泣不成声。

2024年4月,当荷赛奖揭晓时,王乃功正在暗房工作,接到获奖通知的她,第一时间去了九儿的墓地,她把获奖证书放在墓碑前。

这场从全家福开始的拍摄,最终成了跨越国界的生命礼赞。

如今这些照片被收录在《照见》这本书里,九儿的故事通过影像继续流传,那些关于生命与告别的思考,正在影响更多人。

在这个忌讳谈论死亡的年代,九儿和王乃功用最温柔的方式告诉我们:生命的质量从不取决于长度,而在于是否被真诚地爱过、认真地活过。

当最后一张照片的光影渐渐淡去,那些被爱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

来源:易霄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