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发布第二批城市机会场景,“人工智能+”成为新焦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8:55 1

摘要:上午9时,一架无人机从余杭二院余杭分院竹园卫生服务站点平稳升空,机上装载着刚刚采集的血液样本,13分钟后样本被及时送到二院检验科;杭州西站至北航杭州国际校园的自动驾驶公交线上,车辆正通过“绿波车速引导”系统平稳行驶,学生们透过车窗欣赏着窗外风景…… 这些“人工

上午9时,一架无人机从余杭二院余杭分院竹园卫生服务站点平稳升空,机上装载着刚刚采集的血液样本,13分钟后样本被及时送到二院检验科;杭州西站至北航杭州国际校园的自动驾驶公交线上,车辆正通过“绿波车速引导”系统平稳行驶,学生们透过车窗欣赏着窗外风景…… 这些“人工智能+”场景是余杭的日常。

今天上午,在余杭区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暨打造“模域空间”人工智能高地大会上,余杭发布了第二批城市机会场景清单。与7月首批清单相比,本次发布的11项政府需求和28项企业能力呈现出明显特点:全部聚焦“人工智能+”

场景如何让技术“重生”?

在良渚博物院,参观者戴上AR眼镜,瞬间“穿越”到5000多年前的良渚古城。这是灵伴科技打造的文博体验场景,也是余杭企业将能力成功契合场景的实践。今年9月1日,Rokid Glasses(灵伴眼镜)正式开放预售,5天内销售4万台,相当于整个中国AI眼镜上半年销量的两倍。

良渚博物院AR眼镜导览

“对创业公司来说,无论多好的产品,都必须找到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场景。”灵伴科技创始人祝铭明坦言。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创新企业的心声,也揭示了余杭场景建设的深层逻辑——让技术获得场景验证,让需求找到解决方案。

两个月前,余杭发布全国首份城市机会场景“双清单”,20项政府需求与20项企业能力首次公开对接。如今,首批项目已交出成绩单:“AI余杭”政务大模型使用覆盖超千人;湖畔实验室“平扫CT+AI”多病筛查技术发布后,已有潜在合作方主动对接落地事宜,力争尽早实现肿瘤筛查新模式……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城市进化。“城市处处皆场景,余杭处处有机会”,这句话正在成为现实。

政府如何变身“合伙人”?

余杭的场景建设能够快速推进,得益于独特的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负责人,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政企合作、揭榜挂帅、企业捐赠和创新采购四种模式。

“以前是企业找市场,现在政府搭舞台。”在“科技助残”场景中,政府开放康复训练、就业实训等真实场景,强脑科技、程天科技等企业提供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等技术,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程天科技外骨骼机器人

这种转变的本质是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从传统的“管理者”变为“合伙人”。比如,在“车路云一体化”项目中,区经信局牵头,区交投集团建设,海康智联提供技术支持,成功实践了“部门统筹—国企参与—市场共建”机制。

为什么是“人工智能+”?

第二批场景清单全部聚焦“人工智能+”,这并非偶然。

之江实验室“万卡千星”工程稳步推进,混合万卡建设规模已达8000卡;“三体计算星座”首发12颗卫星成功入轨,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余杭数企数据处理服务中心发布“中国飞谷”低空可信数据空间,打破数据孤岛;49万人才总量和浙大、北航等高校提供智力支撑;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人工智能“大厂”吸引全球人才汇聚并实现溢出效应……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的生态基础。

更深层次看,余杭的选择顺应了技术发展规律。正如浙江经略规划咨询集团董事长、浙商智库新锐百人会研究员魏李鹏所言:人工智能不仅是产业,更是变量,科技跟产业的结合,是从0到1再到100的过程,而人工智能恰好就处于1的位置。余杭将“人工智能+”作为“1”,正是把握住了这个关键。

如今,余杭正在筹建区级“场景办”,推动场景创新常态化;脑机科学创新示范中心预计本月底完成;“灵境 未来视界”空间计算体验中心也在积极谋划中。这些平台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生态枢纽,连接技术与需求、创新与产业。

从首批“20+20”到第二批“11+28”,数字的变化背后是理念的升级。余杭正在探索一条以场景驱动创新的新路径——不是简单给政策、给资金,而是给机会、给场景;不是政府单方面主导,而是政企协同共建;不是技术孤立发展,而是与产业、城市、民生深度融合。

这场实践的意义超越地域界限。当技术创新进入“无人区”,如何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如何让城市成为创新的合伙人而非旁观者?余杭的“场景革命”正在给出自己的答案。

供稿 | 区融媒体中心 区发改局

记者 | 杨阳

编辑 | 周颖

一审 | 吴燕

二审 | 杨兰

终审 | 方宇明

来源:余杭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