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糖尿病前期人群已接近1.5亿,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正处于“糖耐量受损”阶段。根据中国疾控中心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2023年)》,每10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存在糖耐量异常。
在中国,糖尿病前期人群已接近1.5亿,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正处于“糖耐量受损”阶段。根据中国疾控中心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2023年)》,每10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存在糖耐量异常。
这一阶段既不像糖尿病那样严重,也不能掉以轻心。它是身体发出的“黄灯信号”,稍有疏忽,极有可能跨入糖尿病的门槛。
糖耐量受损是否可逆?答案是可以的。关键在于如何“修复”身体调控血糖的核心机制。医学界将这一机制形象地比喻为一个“铁三角”——胰岛功能、肌肉摄糖能力、肝脏代谢调节。只有这个“铁三角”系统运转正常,血糖才能维持平稳,而糖耐量异常才能被及时逆转。
什么是糖耐量受损?
糖耐量受损(IGT,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是指空腹血糖可能正常,但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在7.8~11.0 mmol/L之间。它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糖尿病前期的重要表现形式。
从临床角度来看,糖耐量受损并非无害。研究表明,每年约有5%~10%的糖耐量受损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
“管糖铁三角”:修复关键的三大支柱
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反复验证,一个稳定的血糖调控系统离不开三个核心器官的协调配合:胰岛功能、骨骼肌摄糖能力、肝脏葡萄糖代谢调节。这三者就像三根支柱,缺一不可,被称为“管糖铁三角”。
一、胰岛功能:守门员的警觉性
胰腺中的β细胞是血糖调节的“前线战士”,它们分泌胰岛素,指挥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当糖耐量异常时,胰岛β细胞的功能尚未完全丧失,但其对血糖的敏感性已经减弱。
研究证据: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张勇教授团队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年第37期指出,糖耐量受损患者胰岛素早期分泌指数普遍下降,提示β细胞功能正在“疲劳”。
修复建议:
控制高糖饮食,减少胰岛长期过度负担。避免情绪波动与熬夜,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胰岛素分泌。药物辅助:如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可延缓餐后血糖升高,间接保护β细胞。二、肌肉摄糖能力:血糖的“仓库”
骨骼肌是人体摄取葡萄糖的最大组织,占据了约80%的胰岛素介导葡萄糖利用。这个“仓库”如果门锁生锈(即胰岛素抵抗),再多的胰岛素也难以打开大门。
研究证据:2022年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的一项研究表明,糖耐量异常人群的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平均下降35%以上。
修复建议:
力量训练是关键。每周进行3~4次中等强度力量训练(如哑铃、深蹲、弹力带训练),可显著提升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坚持有氧运动。快走、游泳、爬楼梯,每次30分钟以上,能激活AMPK通路,提高肌肉对胰岛素的响应。补充蛋白质(如豆制品、鱼肉、鸡蛋)以促进肌肉合成,增强骨骼肌质量。三、肝脏调节能力:血糖的“总管家”
肝脏在空腹状态下会主动释放葡萄糖维持血糖水平,而在进食后则应“收手”。糖耐量受损者往往肝脏调节机制紊乱,在并不需要的状态下仍持续释放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
研究证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傅建斌教授团队在《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年第12期研究中指出,糖耐量异常者肝脏糖异生能力增强,且胰岛素对肝脏的抑制作用下降约30%。
修复建议:
减少高脂肪饮食,尤其是动物内脏、肥肉、奶油,防止肝脏脂肪堆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全麦面包、绿叶蔬菜,有助于肝脏代谢平衡。适量服用二甲双胍(在医生指导下),该药物能有效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是糖耐量修复的重要药物之一。中医视角下的“调糖三策”
中医对于糖耐量异常的认知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描述,称之为“消渴前兆”。中医认为病机主要在脾虚、阴虚、肝郁。
调糖三策:
健脾益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推荐使用黄芪、党参、茯苓等药材,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养阴润燥:中医认为“阴虚生内热”,推荐麦冬、天花粉、地黄等养阴药,调节体内津液。疏肝理气:肝主疏泄,调节情绪。柴胡、玫瑰花、香附可用于情绪紧张、压力大引起的血糖波动。注意事项:中药调理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乱服药物。
饮食调控:做糖耐量的“消防员”
饮食结构的调整,是糖耐量受损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干预方式。
核心原则:控升糖、控总热量、控脂肪、增膳食纤维。
每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选择低GI(升糖指数)食物,如糙米、藜麦、绿豆、山药等。控制碳水摄入比例在每日总热量的45%~50%之间,过高或过低都有风险。多吃深色蔬菜,如西兰花、菠菜、紫甘蓝,含丰富抗氧化物与膳食纤维。坚果适量:核桃、杏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胰岛素敏感性提升,但每日不超过25克。药物干预:适时介入,事半功倍
对于糖耐量受损患者,若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效果不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干预。
阿卡波糖:延缓碳水吸收,控制餐后血糖,特别适合以主食为主的中国饮食结构。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肝糖输出,被多项指南推荐用于糖尿病前期。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不仅控制血糖,还能减少体重,改善代谢综合征。重要提示:药物只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生活方式干预。
管理好体重,是修复铁三角的“总开关”
体重过重是糖耐量异常的“温床”。大量研究表明,体重每减少1公斤,糖尿病风险下降16%
减重建议:
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建议男性不超过1800千卡,女性不超过1500千卡。规律饮食+运动,避免极端节食或暴瘦。使用食物日记或APP记录摄入情况,提升自我觉察力。结语:别让“黄灯”变“红灯”
糖耐量受损不是绝症,而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及时识别、科学干预、长期坚持,完全可能把血糖调回正常轨道。
修复“管糖铁三角”,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运动模式、心理调节、中西结合五个维度入手,是摆脱糖耐量受损的科学路径。
关注血糖健康,不仅是为了预防糖尿病,更是为全身代谢系统的稳定打下基础。从今天起,主动出击,趁早干预,让健康继续在路上。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2023)》张勇等,《糖耐量异常与胰岛素早期分泌功能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年第37期傅建斌等,《糖耐量异常患者肝糖异生机制分析》,《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年第12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来源:全科医师阿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