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际上,USAID这500多亿美元的经费,大多用于各类“好处费”支出,比如资助所谓“塔利班变性项目”这类争议性活动。这类投入看似有特定目标,却很难衡量实际成效,而且资金多流向宣传活动与组织运作,账目透明度极低,根本无法有效核查。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前段时间,马斯克推动关停了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不仅裁撤了全球范围内超过1万名雇员,还冻结了该机构每年500多亿美元的巨额经费。
这一举措直接引发连锁反应,其中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态度转变最为显眼,它突然一改往日立场,开始密集发布正面报道中国的内容。
实际上,USAID这500多亿美元的经费,大多用于各类“好处费”支出,比如资助所谓“塔利班变性项目”这类争议性活动。这类投入看似有特定目标,却很难衡量实际成效,而且资金多流向宣传活动与组织运作,账目透明度极低,根本无法有效核查。
更关键的是,全球范围内不少针对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本质上都依赖美国资金扶持,一旦断供,这些组织便立刻陷入濒临解散的境地。
从这个角度看,不能简单说美国每年给USAID的500多亿美元全是浪费,但这笔钱对美国自身究竟有多少实际价值,却值得深入探讨。
毕竟单纯靠这类投入“恶心对手”,并不能真正提升美国自身的实力,再加上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管,隐患极大。
根据马斯克团队曝光的信息,欧美众多媒体长期从USAID获取大额资金支持。从该机构的账目记录来看,仅《纽约时报》发表单篇文章,就能获得7万至100万美元不等的费用。
但到这一步,后续核查便难以推进,由于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根本无法判断这些支出是否合理。
账目中金额最高的一笔单篇文章费用,是支付给美联社的1950万美元;而一向以“独立客观”自居的BBC,每年从USAID获得的资金累计也达数千万美元。
马斯克切断这笔资金后,BBC的年收入将直接减少数千万美元。对BBC而言,这笔钱虽不至于动摇其根本,但毕竟是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绝非可有可无。
2月3日资金来源被掐断后,BBC的反应颇为激烈,随即加急制作内容,仅用几天时间就推出了一部聚焦《中国制造2025》的纪录片。这部片子的基调堪称“狂吹中国”,全篇几乎满是溢美之词,将中国的发展成就极力推崇。
纪录片中,详细描绘了中国无人机的先进性能,全程只谈优势与技术亮点,对任何缺点和不足都绝口不提,甚至没有丝毫提及的意愿。
随后片子又将重点转向中国企业,对比亚迪与宁德时代的优势和先进性大加夸赞,同样回避了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
接着镜头又聚焦中国光伏产业与DPC技术,强调其领先地位,还指出中国AI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已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
片中还播放了中国多座大城市的影像,重庆、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均有出镜。这些画面不仅完全没有使用此前常见的“阴间滤镜”,反而特意选取现代化都市景观与重要文化景点,通过优质的光影呈现,配合旁白对中国科技优势的夸赞,整体呈现效果极具正面导向。
整部纪录片中,BBC仅提及一处中国的“不足”,称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仍存在短板,但这一表述不仅一笔带过,还将原因归咎于美国发起的全球芯片制裁。
最终纪录片主持人明确得出结论:《中国制造2025》已取得巨大且圆满的成功。同时主持人在话语间不断将中国科技突破的原因,引向制度层面,认为这源于中国政府的耐心与长期规划。
主持人还提出疑问:为何中国能实现如此多的科技突破,而其他条件相当甚至更优越的国家却做不到?
答案在他看来很明确,这必然与体制相关,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BBC给出的结论是“中国能取得巨大科技突破,源于其制度的优越性”。
这部纪录片一经推出,直接让海外不少对中国持有偏见的群体“破防”,他们纷纷怒斥BBC“收了钱”。
但事实恰恰相反,BBC制作这部片子,并非因为拿到了资助,而是因为失去了USAID的资金支持。
除了这部令人震惊的纪录片,近期BBC的日常新闻内容也引发争议,每篇涉华报道下方,都有大量立场偏颇的读者留言谩骂,原因是BBC的立场突然转向“极度亲华”,呈现出无差别夸赞中国的姿态。
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USAID 500亿美元预算被砍掉后的短短几天内。要知道,就在一个月前,BBC推出的另一部纪录片,核心观点还是“中国发展不行”“中国即将陷入困境”。
有趣的是,在BBC立场骤变的同时,英国《金融时报》也出现了类似转变,其涉华报道的基调从之前的“唱衰中国”,突然转为“认可中国实力”、“认为美国面临挑战”,这就是所谓“客观中立”的权威媒体展现出的姿态。
中国官方对外国媒体机构采取制裁措施的情况极为罕见,因为中国的政策基调始终是欢迎外国人士访华,尤其欢迎外国媒体来华开展报道。
但BBC却成为少数被中国官方实施顶格制裁的外国媒体机构,在受到制裁当天,BBC还发布了一份全球声明,宣称“BBC是全球最受信任的新闻机构,始终公正公平地报道全球事件,不畏惧任何压力,也不刻意讨好任何势力”。
可在马斯克切断USAID 500亿美元资金后,仅仅几天时间,BBC就实现了立场的彻底转变,从极端反华瞬间转为极端亲华,态度变化之剧烈令人咋舌。
这就是每年数千万美元资金的影响力,它能让BBC的“立场”随意弯折,按照资助方的需求调整成任何形状。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从USAID获取资金的,远不止BBC、《纽约时报》《金融时报》这几家欧美主流媒体。
根据公开信息,USAID在全球30个不同国家,累计支持了6.2万名记者、707家新闻机构,以及279个媒体行业相关的民间社会组织。这一数据已通过公开报道披露,且得到了马斯克的转发确认。
切断这笔资金来源,相当于直接得罪了这6.2万名记者、707家新闻机构以及279家民间媒体组织。
而这些还只是USAID资助名单中的一小部分,毕竟该机构的资助范围远不止媒体领域,还涵盖了众多政客、大型企业,以及教育、科研、环保、动物保护等领域的非政府组织(NGO)。
就像前文提到的,全球范围内针对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几乎都依赖USAID的资金支持,一旦资金中断,这些组织便会立刻陷入生存危机。
更关键的是,USAID这500亿美元的预算,还只是马斯克推动砍掉的美国政府开支中的一小部分。对马斯克而言,多得罪几千名记者和上百家媒体机构,不过是“债多了不愁”,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
马斯克还录制了一段视频并公开发布在网络上,这段视频的性质近乎“遗言”。
他在视频中表示:“我已经得罪了美国所有有权有势的人,包括比尔·盖茨。比尔·盖茨曾劝我不要如此激进,但我的态度反而更加坚决。我带领6名年轻团队成员参与了关停USAID的工作,接下来还计划对中央情报局(CIA)进行大规模裁员,将不服从管理的内部人员清理出去。如今,美国所有有权有势的群体都成了我的对立面。我计划推进的事情,可能会改变过去几十年美国的整体格局。”
他还在视频中提到:“我组建了一个新的团队,并向他们传递我的理念。但我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面临危险,所以提前录制这段视频,说明如果我遭遇不测,继任者的产生方式。
同时,我已在推特上公开推荐了继任者人选。我希望继任者能与我拥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特长,但有一点必须一致,那就是继续推进我们当前的事业,包括领导火星殖民计划。我不希望继任者抄袭我的成功路径,也不希望他们模仿我的生活方式,只希望他们不要让我失望。”
马斯克的行事风格,完全可以用“我自身的安危无关紧要,但你们必须为你们的行为付出代价”来形容,每一步举措都精准击中要害,毫不留情。
如果他的这些改革最终能够成功,或许真的能帮助美国剔除积弊,重新焕发生机。
与此同时,特朗普也推出了一项颇具争议的政策,颁布命令禁止使用纸吸管,恢复塑料吸管的使用。
纸吸管不仅价格高昂,使用体验也极差,不少人认为“推广纸吸管的人应当为其带来的不便负责”,但在所谓“环保理念”的包装下,推广纸吸管的政策此前竟真的通过立法得以实施。
可事实上,上百万人一辈子使用纸吸管对环境产生的保护作用,还抵不上私人飞机飞行一次造成的污染。
但政策制定者却偏偏盯着普通民众,用强制手段逼迫低收入群体使用纸吸管,对富豪们乘坐私人飞机的行为却视而不见,哪怕要求富豪们与普通乘客一同乘坐民航客机,也比强迫穷人使用纸吸管更具环保意义。
特朗普禁止纸吸管的政策,看似只是一件小事,在过去却根本没人敢提出,一旦有人反对推广纸吸管,必然会遭到舆论的猛烈抨击。
但如今这一政策却能轻松推行,这从侧面说明美国确实在尝试“拨乱反正”,纠正过去的一些不合理政策。
马斯克敢于对美国的“积弊”动刀,推动改革以实现“拨乱反正”,却也因此得罪了无数势力,他的改革真的能成功吗?万一他真的成功了,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事实上,即便美国通过改革实现了自我提升,中国也无需过度在意,因为美国的这种成功,仅仅是提升了其自身实力,并不会削弱中国的发展成果。
中国向来不介意其他国家发展进步,甚至一直希望看到全球各国共同发展,因为中国自身快速富强的核心秘密,正是改革开放后始终专注于“提升自身实力”,对其他外部干扰因素保持淡然态度。
如今美国与中国的实力差距,早已不像40年前那样悬殊。
40年前中国能在与美国的互动中稳步发展,如今自然也能从容应对,这就是中国当前的核心国策:专注于让自身变得更富裕、更强大,只要美国的发展不影响中国的进步,中国对美国的发展持开放态度。
所以即便马斯克与特朗普的改革真的取得成功,中国也无需担忧。但必须认清的是,如此大规模的改革,要想在不引发社会动荡、不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下推进,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失败的概率接近百分之百。
从这个角度看,马斯克与特朗普很可能会成为美国版的“戊戌六君子”,为改革付出沉重代价。
根据中国的发展经验,只要改革方向正确,且有敢于牺牲、勇于冲锋的先行者,一个国家就必然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这个过程注定充满曲折,甚至大概率会伴随动乱与内部冲突,要实现“浴火重生”,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要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也才40年,如果能再给中国几十年的稳定发展窗口期,最终能取得怎样的成就,无需过多赘言。
而在中国持续走向富强的过程中,欧美媒体很可能会继续保持“对华唱赞歌”的姿态,彻底呈现“粉红化”倾向。
因为USAID那500亿美元的资金,马斯克与特朗普大概率不会恢复,这种只能起到“恶心对手”作用,却对提升美国自身实力毫无帮助的投入,两人绝不会选择重启。
但这笔资金已经连续发放了数十年,涉及全球数千名记者、上千家媒体机构,这些群体长期依靠这笔资金发布反华内容。
一旦资金彻底中断,会引发怎样的后果?有一个故事,或许能说明其中的道理:
一位性格温和的老人,发现自家附近总有一群孩子吵闹不休。为了赶走这些孩子,老人想出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叫到身边,告诉他们“自己非常喜欢看他们玩耍,希望他们每天都来,只要来玩就会给他们奖励”,并且真的按照承诺给了孩子们奖励,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
后来,老人告诉孩子们“自己已经没有钱了,无法再给奖励,但还是希望他们能来玩”。
没想到孩子们立刻生气了,说道“没有奖励,谁还愿意来你这儿玩?继续来玩不是吃亏吗?”从此之后,这群吵闹的孩子就再也没有来过老人的住处。
这个故事的道理,同样适用于那些靠资金支持反华的欧美媒体:如果他们是出于自身立场自发反华,那倒无可厚非;但如果反华只是为了获取资金,问题就完全不同了。
长期靠反华内容赚钱后,再让他们免费发布反华新闻,他们就会觉得“吃亏”,自然不愿再做。
从资金中断的那天起,每发布一篇反华文章,对他们而言都是“亏损”;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担心,如果外界看到自己不拿钱也愿意写反华文章,未来还有谁会愿意为了让他们发布反华内容而付费?
相比之下,发布亲华内容就没有这样的顾虑,反正写不写都没人给钱,不存在“亏损”的心理负担。
而且发布亲华内容还有一个潜在好处,就是能变相给美国施压:“如果你们不恢复资金支持,我们就继续疯狂夸赞中国,直到你们无法忍受为止。”
这就是花钱收买媒体的最终后果:一旦停止给钱,原本的“合作方”会立刻变成比之前更难应对的“敌人”,就连原本保持中立的势力,也可能转向对立面,这完全符合人性规律。
来源:小彭的灿烂笔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