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女文学天才崔恩荣:以笔为剑直面恐惧,笔下生花对抗内心恶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16:33 1

摘要:当“韩女文学”席卷全球,一位名叫崔恩荣的作家成为焦点。她被赞为天才,却自述写作是“与自己的漫长战争”。从三十岁才选择职业写作,到作品被票选为年度外国文学,她如何将恐惧、空虚与敏感,锻造成直抵人心的文字,揭示人性最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当“韩女文学”席卷全球,一位名叫崔恩荣的作家成为焦点。她被赞为天才,却自述写作是“与自己的漫长战争”。从三十岁才选择职业写作,到作品被票选为年度外国文学,她如何将恐惧、空虚与敏感,锻造成直抵人心的文字,揭示人性最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崔恩荣的写作之路,可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内心搏斗。一边是头脑里理性的声音,告诉她写作是“浪费时间”。另一边,是内心深处一股无法被压制、近乎失控的强烈渴望。这场拉锯战,贯穿了她整个青春。

她大学主修文学,最初的目标是安安稳稳地走学术研究的路。可写作的种子,早在高一写下第一篇小说时就已埋下。

后来,她去上写作课,一位女老师的启发更是让这颗种子蠢蠢欲动。但她害怕,怕得要死。

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她选择了逃避。恐惧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她,害怕失败怕写出来的东西不够好,害怕面对那个可能并不“天才”的自己。

于是,她去当韩语讲师,做英语家教,用忙碌的日常来填塞那个渴望写作的黑洞。

然而,内心的声音是无法被永远压制的。最终,她选择听从那份渴望,在30岁那年,正式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她做了一个决定,要把那件最让她恐惧的事情,变成对抗恐惧本身的方式。这条路从一开始就铺满了荆棘。

创作对她而言,绝非易事。她坦言,写小说的过程极其艰难,常常会卡住,要么写不下去,要么根本不知道如何下笔。这不像做饭,多做几次总能熟能生巧。

写作的能力和经验,在她看来并不成正比,这让她时常感到迷茫和自我怀疑。

可即便如此,写作依然是她幸福感的终极来源。她说,写作能填补她从小就感受到的内心空虚,能让她躁动不安的内心获得平静。

在她的第一本书《祥子的微笑》获得成功后,新的恐惧又来了——害怕让读者失望。创作《对我无害之人》的过程,对她来说,就像一场修炼。

崔恩荣是一个天生对情感高度敏感的人。这种敏感,到了近乎极致的程度。她曾做过一个包含23个项目的敏感性格测试,结果是,她每一项都符合。这种特质,在日常生活中无疑是一种负累,让她时常感到疲惫不堪。

但在写作的世界里,这份敏感却摇身一变,成了她最锋利的武器。它赋予了崔恩荣一种超乎常人的洞察力,让她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人与人之间那些最微妙的情感流动、关系的演变与破裂。

她的文字风格,也因此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张力:既有手术刀般的精确有力,又饱含着真挚亲切的温度。她总是习惯用一种温柔的目光,去观照那些粗粝的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她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创作视角。

她希望自己能“从被轻视和厌恶的人的角度看待世界”。这份创作信念,源自她极强的共情能力。她的敏感让她能够轻易地潜入角色的内心深处,去体会他们的压力、困惑与创伤,去理解那些不被理解的复杂人性。

可以说,崔恩荣的作品,就是她用敏感这面棱镜折射出的世界。她将内在的负累,巧妙地转化为了洞察人心的利器,构建起一个个让读者感同身受的共情空间。

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隔阂,是崔恩荣文学世界里永恒的核心母题。她对关系的探索,尤其在家庭这个场域里,显得尤为深刻和矛盾。在她的笔下,家人之间常常是“互相伤害”与“深爱”并存的。

她深知这种矛盾的根源。家人,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存在。这种无法选择性,使得爱与不合常常纠缠在一起,带来巨大的痛苦。她也曾为此深深困惑,甚至想过,“少爱一点,是不是就会少受一些伤害?”

最终,她找到了一条与这种矛盾共存的路径。那不是消除矛盾,而是“尊重对方原有的样子,但同时我也要去保护自己”。这是一种带着清醒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联结,一种在承认疏离的前提下,依然努力去爱的尝试。

这种对关系的深刻思考,或许与她作为创作者的生存状态有关。她认为,孤独是写作无法避免的,是必须支付的成本。

她通常在图书馆写作。她不去咖啡厅,因为坐久了会顾虑老板的看法。她也不在家里写,因为家里太容易分心,总想躺下休息,或者被各种家务缠身。

正是这种主动选择的、物理与心理上的疏离,为她深刻的观察与思考提供了必要的距离。

崔恩荣的创作并非一场孤独的闭门造车。在她的写作过程中,编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每当她写完初稿,都会交给金编辑审阅。她觉得,能与编辑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一部作品,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编辑的作用,既有宏观的把控,也有具体的建议。当她在创作中迷失方向时,编辑会像灯塔一样,帮助她把握大的方向。而在细节上,编辑的建议也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在创作《明亮的夜晚》时,结尾的处理就让她颇费心神。正是金编辑提出了留白的建议,被她欣然采纳,最终成就了那个余韵悠长的结局。为了确保历史背景的准确性,她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付出了巨大的心力。

她通过大量阅读书籍和论文,仔细查证了战争及战后时期的历史事实。她的创作节奏也很有意思,往往是一天用来写作,另一天则用来学习和查资料,如此交替进行,以确保故事的血肉都建立在坚实可信的骨架之上。

就连给作品起名,对她来说都是一件极其困难和痛苦的事。《明亮的夜晚》这个名字,最初只是作为连载时的暂定名,没想到最后就这么沿用了下来。

而《对我无害之人》这个书名,则取自书中一个短篇里的一句话:“原来你是对我无害之人。”它背后蕴含着一种认知的错位——那些看起来无害的人,内心或许也正经历着不为人知的辛苦。

结语

崔恩荣相信,书与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缘分”。有缘的书,会自然而然地找到它的读者。回看她的创作之路,我们或许更能理解这份“缘分”的由来。

正是因为她坦诚地拥抱了自己内心的种种矛盾——恐惧与渴望、敏感与力量、疏离与联结——并将它们升华为艺术,她的作品才拥有了那种复杂而真实的人性质感。

这位被誉为“天才”的女作家,其真正的过人之处,或许并不在于她能消解矛盾,而在于她能与矛盾共存,并从中提炼出一种深刻的、足以疗愈人心的美。

来源:青梅旭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