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某高校艾滋病宣传栏前,一张海报引人注目——画面中央是一具骷髅,周围散落着注射器与破碎的红丝带,并配文“一次放纵,终生悔恨”。类似场景屡见不鲜:地铁里播放着“艾滋病离你只有一个拥抱的距离”,社交媒体流传着“高校艾滋病烂交地图”,某些社区甚至将HIV检测与“道德
在某高校艾滋病宣传栏前,一张海报引人注目——画面中央是一具骷髅,周围散落着注射器与破碎的红丝带,并配文“一次放纵,终生悔恨”。类似场景屡见不鲜:地铁里播放着“艾滋病离你只有一个拥抱的距离”,社交媒体流传着“高校艾滋病烂交地图”,某些社区甚至将HIV检测与“道德审判”挂钩。这些宣传方式,是在防艾还是制造恐慌?当科学被简化为惊悚故事,知识被替代为道德训诫时,我们需面对一个事实:艾滋病恐慌式宣传泛滥,实质上反映了性教育长期缺失的问题。
夸张后果、模糊医学界限,如“感染即死亡”、“唾液传播”等谣言,源于公众对HIV病毒学认知的缺乏。此类叙事不仅违背科学常识,更剥夺了感染者作为人的尊严。同时,“洁身自好”、“远离同性恋”、“婚前禁欲”等口号将防艾异化为道德围剿,忽视了安全套使用、暴露前预防(PrEP)、暴露后阻断(PEP)等关键防护知识。当性行为被污名化,真正需要传递的科学防护手段反而被忽视。此外,一些所谓专业机构推出误导性的“测试”,暴露出性教育体系中病毒学、流行病学知识的系统性缺失。
恐慌式宣传导致“感染者=道德败坏者”的刻板印象,使超过40%的感染者因歧视延迟治疗。调查显示,83%的学生认为艾滋病检测点可能泄露隐私,65%的人因恐惧拒绝了解防护知识。性教育缺失导致风险认知扭曲,年轻人既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也不敢寻求帮助,形成恶性循环。全球经验表明,普及性教育能有效降低感染率,而单纯依赖恐吓宣传则适得其反。
我们需要从“恐惧驱动”转向“科学赋能”。性教育应涵盖人体、权利与责任等方面的知识,包括病毒学机制、防护技术、性别平等和社会支持。用“可防可控”代替“世界末日”,用“共享健康”代替“道德审判”。例如,在校园内推广安全套自动售卖机,让防护措施成为生活日常。建立从检测到治疗的全链条关怀网络,推广匿名检测、提供广泛可及的药物、培训社区同伴教育员,使感染者不再被视为他者。
让我们不再用骷髅和血滴定义疾病,而是用科学防护取代偏见和歧视。防艾不应是某个群体的责任,而是每个公民对科学与人性的守护。从恐惧走向理性,从无知迈向科学,这条路上,我们都应该成为光。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