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助力“六个行动”丨“创新驱动·四化协同”引领防沙治沙与新能源劳动竞赛取得新成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16:33 1

摘要:内蒙古能源集团积极落实自治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推进方案》,统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能源基地开发,在自治区12个盟市、30余个旗县广泛布局包括风电、光伏及部分电网友好型、生态治理、科技示范类新能源项目,全面开展劳动竞赛,创新构建“生态治理防沙治沙+新能

“创新驱动·四化协同”

引领防沙治沙与新能源

劳动竞赛取得新成效

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工会

内蒙古能源集团积极落实自治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推进方案》,统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能源基地开发,在自治区12个盟市、30余个旗县广泛布局包括风电、光伏及部分电网友好型、生态治理、科技示范类新能源项目,全面开展劳动竞赛,创新构建“生态治理防沙治沙+新能源建设”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产业链一体化、智慧运维一体化、生态设计一体化、长效融合一体化”四化协同发展模式,形成“沙戈荒”综合治理与新能源开发协同发展新范式。

一、实施产业链一体化,构建“治沙-新能源”闭环生态

内蒙古能源集团以竞赛为引擎,推动防沙治沙深度融入新能源项目价值创造链。构建生态治理产业化发展路径,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鼓励农牧民以土地、劳力参与新能源项目,提高治沙经济收益,实现治沙与能源生产同等权重,构建“竞赛+党建/创新/生态”融合机制,以常态化赛制激发动能。如杭锦旗项目将固沙目标与竞赛奖励挂钩,将生态修复率、固沙面积纳入考核指标,用时3个月实现治理面积18.8万亩;磴口项目创新“日排名-周比武-月攻坚”模式,仅用274天实现“当年核准开工并网”同步修复沙地3.2万亩;建立绿能生产反哺生态治理的循环机制,推动光伏和低碳产业融合,实现治沙由“输血”向“造血”转换,以项目建设带动防沙治沙、设备生产供应产业链闭环发展。

二、实施智慧运维一体化,数据驱动能效生态双提升

依托劳动竞赛推进技术攻坚与智能应用,首创“揭榜挂帅”机制攻关储能安全、光伏板清洁等核心问题,建成全域智慧监测网络(集成无人机巡检、固定监测点)。结合项目属地治理实际,搭建沙漠生态大数据平台,通过在沙漠布置数据传感器获取降水、土壤、植被生长、种质资源保护等情况,为沙漠治理提供数字化的科学依据;研发智能植树机械、无人机播种、种子包、种子绳、种子块等智能技术,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治理效果,应用“气象预警+弹性调度”模式,依据实时数据动态调配资源,解决沙漠深处的测量、种植、管护等问题。

三、实施生态设计一体化,定制化方案激活基地生命力

内蒙古能源集团将劳动竞赛作为推进新能源项目多地区布局、规模化推进的有效载体,截至目前,已投产装机规模2345万千瓦,在运在建装机规模3444万千瓦,权益装机648万千瓦,储能规模173.5万千瓦/367万千瓦时,装机规模在省属企业排名第一。在建设过程中采用国际国内最前沿技术设备,创造了“全球规模化商用最大混塔风力发电机组”“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电源侧独立储能电站”“全国批量商用陆上最大风力发电机组”“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图形电站”等10余项新纪录,以“蒙能速度”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并网发电”的新能源高质量建成达产目标。因地施策精准推进绿进沙退,遵循“因地制宜、以水定绿”原则实施精准治理。前置生态勘查全域评估风沙危害、水资源等数据。按照“一地一策”定制化生态方案,采取“灌乔草811”立体生态治沙技术,并结合水资源分布控制植被密度与品种,同步规划电站运维通道设施,创新了“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而治之”的治沙策略,通过修路把沙漠切割成若干块治理,提高治沙效率并有效杜绝生态二次破坏。

四、实施长效融合一体化,筑牢能源基地可持续根基

系统构建风光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新能源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短期治理向长效守护转型。创新村企共建沙漠土地合作机制,以新能源风光一体化项目建设劳动竞赛促进基础设施提升、发展第三产业、沙区农牧民增收创收,通过“绿起来”带动“富起来”,充分调动属地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积极性,人均年增收约2万元,让当地居民成为治沙事业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大的受益者,在完成新能源项目生产建设同时构建更牢靠的长效治沙体系。

内蒙古能源集团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持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在广袤的“沙戈荒”上书写着人、自然与绿色能源和谐共生的壮美篇章。未来,我们将不断提升防沙治沙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综合效益与长效保障能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更多“内蒙古能源智慧”与“中国方案”。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