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4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48岁的李阿姨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平时生活规律、不抽烟不喝酒,竟然也被查出了乳腺癌。她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偏偏是我?”
但事实上,这样的故事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演。
2024年2月,美国癌症协会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预计将比2022年增加77%。
这不是某种耸人听闻的说法,而是基于全球人口增长、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变迁等既定趋势做出的科学预测。
癌症,不再是少数人的病。
那么,这场“看得见的风暴”到底因何而来?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来一一拆解。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发布的2022年世界癌症报告,2022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为2010万例,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激增至约3500万例,增幅高达77%。
这不只是因为人变多了,更是因为人“活得更久”了。
癌症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随着医疗进步和寿命延长,每一个人活得越久,罹患癌症的概率也随之上升。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无声息地“加速”癌症的到来。
高脂、高盐、腌制食品是亚洲人饮食的“标配”,但这些正是胃癌、肠癌、肝癌的“帮凶”。
研究发现,每日摄盐量超过6克,胃癌风险将显著升高。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摄盐量是不超过5克。
别小看这一克,很多人的“重口味”其实就在这条红线之外。
很多人觉得胖只是外形问题,其实肥胖已被明确列为13种癌症的高危因素,包括:乳腺癌、子宫癌、结肠癌、胰腺癌等。
脂肪组织不仅储存能量,还会分泌炎性因子、激素,干扰正常细胞代谢,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癌细胞更容易“趁虚而入”。
一句话总结:大肚腩,其实是“肿瘤温床”。
“久坐”被称为“新的吸烟”。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年人身体活动不足,而中国成年人中,久坐超过6小时的比例接近50%。
运动不足会导致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激素失调,从而增加多种癌症的风险,尤其是结直肠癌和乳腺癌。
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显著降低患癌几率。
烟草仍然是“公认的一级致癌物”。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吸烟造成的癌症死亡人数,占全球癌症死亡的约30%。
不仅是吸烟者,二手烟暴露也会显著增加肺癌、喉癌、膀胱癌的风险。
而酒精,同样是明确的致癌物。长期饮酒会增加肝癌、食管癌、口腔癌等风险,即便是“适量饮酒”也并不安全。
部分癌症的发生其实源自病毒或细菌感染,例如:
· HPV病毒与宫颈癌密切相关;
· 乙肝病毒(HBV)是导致肝癌的主要病因;
·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显著增加胃癌风险。
这些并非“天注定”,很多是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筛查治疗来预防的。
长期熬夜、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正在成为年轻人患癌的新推手。
研究已发现,压力荷尔蒙的持续升高会抑制免疫系统,削弱身体对癌细胞的识别与清除能力。
而昼夜节律紊乱,则可能影响细胞分裂的时间控制,导致基因突变风险升高。
不是你“撑得住”就没事,而是身体早已在悄悄亮红灯。
很多患者确诊癌症时都会问一句:“不是前几天体检还正常吗?”
但癌症从第一颗“异常细胞”到真正发展成肿瘤,往往需要5-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这段时间里,身体其实已经发出过很多信号,只是被忽视了。
例如:
· 长期腹胀、排便改变,可能是结直肠癌在“打前站”;
· 经常咳血、声音嘶哑,或许是肺癌早期信号;
· 不明原因的体重骤减、食欲下降,也需高度警惕。
癌症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但很多人却在一夜之间崩溃。
第一板斧:主动筛查,早发现才有机会
国家卫健委已在多个城市推广“两癌筛查”、“结直肠癌筛查”等项目。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有癌症史、长期吸烟、肥胖等人群,更应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
记住:早发现,治愈率可高达90%以上。
第二板斧:调整生活方式,立刻开始也不晚
· 控制体重,BMI保持在24以下;
· 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
· 每天蔬菜水果摄入不少于500克;
· 不吸烟、不饮酒;
· 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
这些“老生常谈”的建议,才是真正保护你的“免癌盾牌”。
第三板斧:接种疫苗,提前防住“致癌因子”
· 女性应在26岁前完成HPV疫苗接种,可预防超90%宫颈癌;
· 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阻断病毒传播;
·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及时根除,降低胃癌风险。
癌症不是“绝症”,但绝不能掉以轻心。
它越来越常见,也越来越年轻化,不仅是你我他的问题,更是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与其到时候惊慌失措,不如现在就从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主动筛查这些“小事”做起。
防癌,从今天开始,一点都不晚。
参考资料:
[1]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3》
[2] 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全球癌症报告》
[3]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防治指南(2023)》
[4] 国家卫健委.《居民健康素养66条(2024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吾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