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5日,在位于武汉经开区的东风本田第三工厂总装车间,随着一辆CR-V全球30年荣耀款缓缓驶下生产线,CR-V再次跨越一个新里程碑、再次创造一个历史性时刻——全球第1500万辆达成。
作者 | 葛帮宁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2025年9月15日,在位于武汉经开区的东风本田第三工厂总装车间,随着一辆CR-V全球30年荣耀款缓缓驶下生产线,CR-V再次跨越一个新里程碑、再次创造一个历史性时刻——全球第1500万辆达成。
于东风本田CR-V而言,这既是新起点,也是新挑战。
1995年,第一代CR-V在日本东京诞生,开创了城市SUV这个细分市场。2004年,刚刚成立的东风本田首款车即引入第二代CR-V,很快风靡国内,成为很多用户的“梦中情车”。
随后21年,CR-V产品更迭至第六代,一直是东风本田的“定海神针”,是同级细分市场的“常青树”。
回首CR-V的30年,并非一段单调的独奏,而是一首宏伟壮丽的交响乐。在CR-V全球30年荣耀款下线前夕,9月9日,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助理、营销领域负责人龚熙在武汉总部,接受帮宁工作室独家访谈,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东风本田CR-V,以及它长盛不衰背后的种种光影。
2004年6月,龚熙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进入东风本田,刚好碰上公司引入全球第二代CR-V。亦因此,他在东风本田21年,见证了在华五代CR-V的发展历程。
在龚熙看来,东风本田CR-V获得320万个中国家庭的认可,成功的秘诀有三: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坚持品质安全口碑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直到最新下线的CR-V全球30年荣耀款,“都始终坚持品质、安全和可靠”。
他身负东风本田营销重任,有着工程师般的严谨,以及对家庭的眷念。他说,工作上有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回到家就体味家庭的温暖,就像自己那辆CR-V带给他的感觉。
“CR-V能带你去任何想要去的地方。”龚熙说。
以下为访谈节录。
“压力绝对很大”
帮宁工作室:最近压力大吗?
龚熙:绝对很大。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市场竞争太激烈,汽车消费进入一个新时代,东风本田发展也遇到挑战。如何把营销团队带动起来,把客户服务好,这是比较大的挑战。
另一个方面,于我而言,之前站在外面看可以想很多,但真正躬身入局、干了营销才发现,有很多方法和标准。营销也是一门技术活,有很强的专业性。洞察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跟人打交道,这些都跟机械设备打交道还不太一样。营销更具挑战性,也更有意思。
因此,不管是企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会有相应压力。
但你看起来信心满满。
我的自信来自于对产品的理解。销售的本质就是满足客户需求,如何用技术手段、用商品满足他的需求,以及用什么方法、以什么价格,提供满足他需求的商品。我的产品开发经历会对营销有些帮助。
再者,现在的营销,别说跟10年、20年前,就是跟5年前都会有很大不同。新营销模式、客户体验、新媒体运行等,都在快速变革。对大家来说,这些都是挑战。所以,跟伙伴们一起面对挑战,挺有意思。
你怎么适应这种新挑战?
首先是学习。
具体怎么学?
把自己浸润到营销氛围里,跟客户交流、跟经销商交流、跟营销团队交流。同时,从数据报表和流程中抽离出来,去学习、积累、复盘。我认为,跟人交流和沟通非常重要,这是我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你的“第一把火”往哪方面烧?
新媒体。店端也好,厂端也罢,必须拥抱新趋势。现在的客户在确定购车之前,就已经获得充分信息,选择决策过程很快。他们对视频和新媒体会更偏重,我对此也投入了更多精力,把产品亮点和我们的优势,通过新媒体渠道向客户传递。这是其一。
其二,经销商信心。我愿意到一线跟经销商交流,上半年跑了几十个城市。一是把厂端的一些想法,以及我们对市场的认知,传递给他们;二是,我会跟他们讲对车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如何向客户介绍产品。总之,俯下身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
有没有哪家经销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有。确确实实有做得好的经销商。店面设计、运营管理、营销人员素质,这些都会影响到客户的体验和感受。
我去过一家4S店。东风本田有新形象店和老形象店,这是一家新形象店。走进去,就让人感觉舒适惬意,在这种环境里交流,能体味到东风本田的品牌价值。
对于经销商反映的问题,你们会在多长时间内解决?
要看具体问题是什么。对信息理解问题,我们会很快反馈。对于主机厂的诉求,可能需要时间做研究,再相应反馈。情况因事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经销商反映的问题,最后基本都能解决吗?
经销商跟我们是合作伙伴,我们把他们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处理,一定是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
跟你们紧密合作的经销商有多少?
几百家。他们跟东风本田的认同度和跟随性都非常高。
你跟他们保持怎样的沟通频率?
差不多每3个月会跟大家做一次交流和沟通,这是全面沟通。还有一些日常沟通,一个一个地单独见面,或者一次跟几个投资人见面,每月都有。
全面沟通是什么概念?
开全国或者区域的经销商大会。
核心经销商呢?
我们有战略投资人委员会,定期召开一些会议。现在,我希望把这样的会议分片区开,融入日常。全面会议可能不够具体,我更愿意分小片区沟通交流。
“CR-V可以跟东风本田画等号”
帮宁工作室:我们来谈CR-V。1995年第一代CR-V在日本横空出世,2004年东风本田将它导入中国市场,还记得当时你在做什么吗?
龚熙:CR-V的测试、排放、碰撞、性能试验等。那时候我是一个试验工程师。
你第一次听说CR-V是在什么时候?
2004年,我进公司以后。
之前不知道?
不知道。我来的时候,CR-V还没有上市。
进东风本田后,你一直做开发?
我一直做认证、做法规、做试验,后来又做过一段时间的车型项目,现在到了营销这边。
当时科室叫什么、规模有多大?
我进的第一个科室叫零部件品质科。那时公司规模不大,800人左右,现在9000多人,最多时有1万人。我刚来的时候,部门不多,但科室职能丰富,包括部品品质、市场品质、法规认证和计量等。后来规模扩大,专业性更强,分支更细致。
你见证了中国生产的每一代CR-V。
可以这么说。CR-V 30年,我在东风本田20多年,看着它不断进化,变得更时尚,更贴近用户需求,还搭配不同动力。
有一些值得铭记的时刻。
特别多。接受你的采访之前,同事给我提到历代CR-V,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各代CR-V的样子。
你对CR-V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当时这个车叫城市SUV,破除了普通老百姓对一个SUV或者越野车的刻板印象。原来的造型比较方正,线条比较硬朗,越野能力很强,但舒适性很差,内饰比较简单。导入东风本田后,CR-V造型更加时尚,内饰更加精致,外观没有那么硬派。
在2004年,中国市场还是以轿车为主,东风本田推出CR-V,有没有市场压力?
肯定有。当时,轿车才是购买主流,需求量很大。城市SUV是一个新概念,大众认知中,没有这样一个品种或者品类。东风本田首先要让外界建立起城市SUV的认知概念,在这方面花了很大精力。
从市场端来看,要接受这样一个产品,包括经销商体系对产品销售有信心,其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还好,我们扛过了第一段时间。
一款产品能跨越30年周期,并且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持续畅销,你认为CR-V长盛不衰的秘密是什么?
第一,对目标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控,真正洞察客户需求,满足他们对于城市SUV的需求,并在产品设计上落地。
第二,它自己也在不断创新,不断革新,跟上时代步伐,把最新最好的技术应用到产品上,让CR-V有一种常见常新的感觉。
第三,东风本田在品质和安全方面有口皆碑,让客户用得安心。
如果用3个词形容CR-V在东风本田的地位和作用,你会想到哪3个词?
第一个是基石。CR-V是东风本田成立时的第一款产品,伴随东风本田走过21年,某种程度上,我们会把CR-V跟东风本田画上等号。当然,我们不只有CR-V一款产品,但CR-V的号召力和金字招牌不容小觑。它是东风本田的基石和基础。
第二个是品牌。CR-V的销量、设计、口碑,在东风本田成长过程中赋能,给我们带来较大关注和较多流量。这是CR-V带来的价值。
第三个是人才。因为CR-V热销,不管是在生产领域、技术领域,还是在营销领域,都给我们培养了大量人才,助推东风本田成长。
你提到把CR-V跟东风本田画等号,怎么理解这个等号?
换句话说,它像东风本田的定海神针或者压舱石般的价值和作用。
多年前我采访东风本田,对方也说,CR-V就是东风本田的定海神针。这个定位一直没有变?
没变。这也是我自己的认知。它确确实实给我们带来安心感,带来控盘的价值和作用。
CR-V品牌力能不能复制,或者赋能到东风本田其他车型上?
当然可以。
怎么复制和赋能?
第一,平台化技术,由CR-V向其他车型赋能。第二,品牌和号召力,向其他车型引流赋能。第三,在CR-V的影响下,东风本田推出了思域、英仕派、HR-V这些有口皆碑的产品。
“我们有东风本田哲学”
帮宁工作室:外界评论说“新势力教会我们科技,CR-V教会我们造车”,你怎么看?
龚熙:CR-V也在不断强化自己的科技水平。首先,汽车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一定公共属性的商品,跟其他不太一样。它毕竟要在公共道路上跑,把安全性摆在第一位。
其次,它是一个耐用消费品,日常使用中要可靠,一定要让驾驶者和乘坐者感到放心、安心、省心,不会带来麻烦和困扰。这就需要以科技向车辆赋能,让它满足更多需求和场景化用途。
所以,两者并不矛盾,不存在谁教谁。我们按照自己对车辆的理解,把科技应用到CR-V上。
有些新势力奉行月月推新车策略,而CR-V拥有十年不大修的口碑。你认为,行业是否需要重新定义汽车产品生命周期?
月月推新车是一种营销手段,因为需要更多话题、更多流量和更多包装。但另一方面,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值得认可。
就车辆本身而言,它的基本属性和客观存在的东西需要坚守。开不坏是对产品品质和可靠性的认可,而不断迭代和更新是对产品的自我改善和调整。我认为对市场需求及时响应也非常有必要。
你的观点是……
对市场需求、对客户诉求以及我们挖掘出来的客户想法,要及时响应。至于是不是需要每月推新车,需要考量。另外,软件上车后,硬件和软件更新周期可以分开。软件是不是可以做到更快响应速度,使用客户感知更好、体验更好的界面,并定期进行调整。
东风本田软硬件调整周期是多长?
我们有代际概念。硬件方面,一年左右会做些变化调整。软件频次会更快,但要在遵守国家法规前提下,去做软件的升级和改善。
21年卖了320万辆CR-V,非常了不起。但也有人说,东风本田的销量过度依赖单一车型,你同意吗?
这不是问题,这是好事,是客户选择的结果,说明消费者接受这样的产品,也说明我们用实力挖掘市场,让客户都选择它。
首先,要认可这件事情,但同时,我们也要布局新车型,开拓新市场。不管是动力总成从原来只有燃油,变成燃油+混动+插混,还是从SUV扩展到轿车+MPV,这些都是结果。过程当中,我们不断突破和创新,来满足客户更多需求。
本田一直有“技术男”的称号。在CR-V身上,这种技术基因体现在哪些方面?
说本田是“技术男”,我其实不是特别认可。
你怎么理解?
本田有自己的想法,有不断挑战的精神,保持自己的风格。差异化是本田一直坚持的底色。本田的发展历程也多次证明,它是一个极具韧性、愿意面对挑战的品牌。
比如说?
比如说1970年代本田第一代思域诞生,并且率先通过美国极为严苛的环保政策《马斯基法案》。当时挑战很大,所有汽车企业都在努力应对,但本田是第一个突破该法案的企业。还有,本田在F1中的赫赫战果,就是它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
你刚才也提到,东风本田导入的第一款车,是当时大家并不熟悉的城市SUV,这也需要勇气和胆量。所以,不能只是说它是一个“技术男”。我们希望用技术和研发去解决客户实际问题,东风本田是一个有温度、尤其关注客户需求的品牌。
纯粹地把东风本田定义为“技术男”,这跟我的认知不太一样。我们更愿意了解客户的心声,就像我们的企业理念,即以人为本、三个喜悦,这也是我们的企业哲学。
这是本田的(企业哲学)。
也是东风本田的。
东风本田有没有将经营哲学本土化?
有。我们有东风本田哲学,是把东风汽车的文化和本田汽车的哲学相结合,进行本地化改善。
我们对CR-V或者本田车的点评,是好开。好开有时候很难描述,原因有两方面。只有真正开起来,才会感到操作轻便、转向精准、动力充沛,在车辆驾驶过程中,这些能快速精准地提供,就是好开的基本标准。所以,本田的车需要开起来,这是第一。
第二,本田的车需要长时间地开。开的时间越长,感知越会不一样。长途开车其实是一件疲劳的事情,但开本田的车会比较轻松,特别是座椅的舒适度。我们应用了很多人体工程学原理,还有新材料和新技术,让你在开车的过程中,不会感觉疲劳。
现在不都是用智能化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要先解决可靠性问题。谁对你的生命安全负责?第一责任人是自己,还是智能化设备,抑或驾驶系统?这可能还有一个迭代或者成长成熟的过程。
“技术和产品融合”
帮宁工作室:2020年,CR-V推出“一车三动力”(燃油+油混+插混)模式,这是基于怎样的市场判断和用户洞察作出的决策?
龚熙:首先是环境改善、法规要求,基于法规层面和环境层面的变化。
其次,虽说是“一车三动力”,但这三个动力给客户提供的驾驶感受完全不一样,可以满足不同客户对动力系统的需求。比如,混动系统以电驱作为主要动力输出结构,加速性、静音性表现优秀。再比如插混,对于有充电需求,或者对能源要求更高的客户,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对一款车提供三种动力,是因为不同客户对动力有不同需求,我们才推出。客户也能从这三种动力形式中,感受到东风本田产品的魅力。
推出后效果如何?
不管是销量,还是品牌认知,尤其是对本田技术的认可,都有很好的提升效果。动力总成是本田的强项,不管是电池,还是双电机;不管是涡轮增压发动机,还是变速箱,都是本田自己开发。本田在动力总成方面的造诣很深。
从行业来看,2025年,插混车型综合续航争相突破1300km,而CR-V插混版坚持油电无缝切换,而不是堆参数,这究竟是技术保守,还是对用户需求洞察的结果?
续航1000多公里是结果,但要看用什么途径和方法实现?是装了一个大电池?还是一个大油箱?还是真正用技术做到低油耗和长续航?
续航长主要解决客户对于加油或者充电的担心和顾虑。但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不会有人在不停车的情况下开1000多公里。要真正去看1000公里续航背后,是用什么方式实现的,看它给客户带来更多便利,还是其他方面的负担。
我们注意到,2024年,东风本田在全国大规模举办强电智混试驾活动,2025年也在继续做,为什么做这样的营销动作?
原因有几方面。第一,我们拥有强电智混技术,要让这样的技术真正被消费者感知到,而不只是停留在PPT、视频或者文字上。我们希望通过试驾体验或者活动训练营,让大家坐进去、开起来、跑出去,真正体会到这种技术带来的驾驶愉悦乐趣。
第二,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品牌形象,树立用户口碑。
第三,通过强电智混训练营,传递我们产品“多快好省”的优势。这些优势必须有一个载体,用一种形式让大家感受到。只有真切体验感受到,才会对这种技术有深刻认知。
不久前,中国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讲,长安的智能化只做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大家都在讲安全,你对安全怎么理解?
从车辆安全来说,大家都知道,一个叫主动安全,一个叫被动安全。主动安全是通过一些感知和预碰撞控制逻辑,让车辆不会发生相应的安全事故。被动安全是发生事故之后,最大地留存生存空间,减缓碰撞伤害。
本田之前有G-CON安全设计理念,希望从安全角度,让驾驶者有一个安心安全的驾驶空间,同时,也让受到碰撞之后的损伤最小。
此外,我们也通过ADAS功能、辅助驾驶功能减缓事故发生。我们认为,车辆是整个道路交通安全中的一份子,对于车外行人和交通参与者应该更友好。
是应以产品为本,还是以安全为本?
以产品为本,是企业存在的价值。以安全为本,是产品存在的价值。
安全和质量最终体现在CR-V的高保值率上。你认为用户在二手车市场对CR-V的信任,归根结底来自哪里?
CR-V开起来不出问题,可以长时间使用,不给你带来麻烦,这是第一。第二,这款车在二手车市场上有较多需求,是需求使然。第三,品质、耐用性、可靠性,让它能在较长时间内依然保持好开的素养。
本田提出全球混动战略,CR-V作为支柱车型,如何支持这一战略落地?
首先,混动技术也好,混动平台也罢,我们会不断创新,让驾驶更丝滑,动力更充沛,油耗更低。从技术上进行升级改善,把最优技术放到车里去。
其次,从营销角度,继续把这种“多快好省”和强电智混理念在市场上传播,让大家知道这种可靠的、安心的、放心的技术,从而更好地融入到生活中。
2024年,你有一个 title 叫技术赋能官,怎么理解它?
我们把一些技术和产品更好地做融合,给客户创造更大价值。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协同供应链伙伴和研发伙伴,一起开发新技术、新材料,建立新技术应用平台,将研发成果和技术向商品化转化。同时,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是这个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内容。
这是技术赋能整体的概念?
第一去开发,第二去应用,第三去培养人才体系、技术能力、研发能力。再把技术和产品进行融合,把融合完的结果赋能用户,让他们得到更多价值。
“汽车的根本不会变”
帮宁工作室:2004年CR-V被导入东风本田,21年在中国产品更迭五代,销售320万辆。每一代CR-V有什么特点?
龚熙:(笑)回忆起来要花一点时间。第二代CR-V于2004年上市,是东风本田导入的第一款城市SUV,怀挡设计,外观新颖,内饰舒适,后面还有个像小书包一样的备胎。它还有个特别之处,打开尾门,后备厢地垫下面隐藏了一张折叠桌,拿出来就是一个野餐桌,把支撑腿打开,桌面中心还安排了一个可以插太阳伞的位置,或者户外旅行、野餐和户外露营。跟中国其他品类比,它让人眼前一亮。
全球第三代CR-V2007年上市。动力总成有2.0升和2.4升两个排量,油耗更低。设计更圆润、更时尚、更年轻,内饰质感提升较多。
第四代CR-V除外观变化外,还较早地配置当时比较先进的科技,像360影像和导航等,当时应用的企业不多。
第五代CR-V导入1.5T发动机和CVT变速箱,动力更充沛,换挡和驾驶更顺畅。动力总成后期做了一车三动力模式。
第六代CR-V更年轻,体态更大,造型更时尚,内饰提升,智能网联增加。而且,安全性得到较大提升,不管是热成型钢,还是高强度钢,在车身领域使用较多。
这些画面似乎就在你眼前。
我能回想起那些画面……还有大家对造型的评价。我们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增加魅力,里面的设计和装备都跟时代进化关联在一起。
智能化方面呢?
本田所有车辆都使用Honda CONNECT,现已进化到第四代。我们对智能座舱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比如对客户的诉求,包括人车互联、人和车之间的响应、驾驶员状态监测及相应提醒等。对驾驶员状态的感知和调整,对智驾应用场景的丰富,让客户更加轻松,让车辆变得更加智慧。
中国品牌更理解智能化,中国消费者也更愿意接受智能化,这对合资品牌是很大的挑战。
首先,时代潮流就是这样。但客户首先需要的是一台(辆)车,这是最基本的诉求。汽车本身的素养和功能一定不能被弱化掉,这是其一。
其二,智能化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对智能化需求的洞察也在强化,也在做一些改善,有相应节奏提升智能水平。
本田对中国市场的反应快吗?
本田在广州有研发机构,他们也在积极了解中国市场变化,也在做本地化开发。只是,他们对开发过程中的要求,以及产品开发完成后的一些评价,可能跟有些人想的不太一样。
对本田来说,必须确认是成熟的、安全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产品,才会投放市场,这样,大家对本田口碑和品牌的信赖感,才不会削弱。所谓快,有质量的快、有内容的快,才是真真正正的快。
本田的改变,能支撑中国两个合资公司的需要吗?
它必须改变,否则在中国市场就没办法立足。这是相互之间影响的问题。我们要把市场和客户声音带给它,它也要提升快速响应能力。
此外,我们也要提升自己的开发能力,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再加上本田在中国和在日本的团队,相互同频共振,一起去做相应改善。
大家都说时代变了。新汽车时代,用户越来越年轻,需求越来越多元化,CR-V如何跟年轻用户对话?如何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首先,用年轻人更愿意接受的方式,用更具吸引力的内容,比如线下音乐会或者粉丝节,吸引他们参与互动。其次,在生态构建方面,为年轻人打造一些社群,跟他们共享,分享快乐。
准备这么做?
已经在做了。
效果呢?
还不错。大家参与意愿很高。东风本田的用户品牌叫本家,本家的活动是对所有客户的活动。
对于最新改款CR-V,在继承优秀基因的同时,它最大的变和不变分别是什么?
变的是智能化提升、内饰改善,不变的是品质、安全和可靠。
也就是汽车的根本。
对,很简单,也很清晰。
东风本田CR-V已经是一个拥有320万车主的“超级大家庭”,接下来会面临幸福的烦恼:第一,如何让家里的老朋友们玩得更开心,更有归属感?第二,如何吸引外面的新朋友,让他们觉得:对,这就是我想要的车,这就是我想加入的大家庭?东风本田会怎么做?
首先,对于现有320万用户,我们愿意提供更多他看得见、摸得着、感知性更好的服务,比如新的用户权益,包括延保服务等。通过APP,构建车主社群,把他们使用CR-V的感受,以及对CR-V的认知看法进行分享。
同时,对于上面提到的本家活动,我们会积极招募他们参与,更好地玩在一起。希望他们把这些感受,跟家人、朋友、周边进行传播,让更多朋友加入到CR-V大家庭里来。
还会通过哪些新举措,更好地回馈用户信任?
会陆续发布一些服务产品和保障权益产品。随着新款CR-V上市,我们陆续推出一些用车新服务。目前还在策划中,预计10月份发布。
“因为我喜欢它”
帮宁工作室:你21年前对CR-V的理解,和21年后的有什么不一样?
龚熙:21年前它是一辆车,现在,它是一个标志。以前,它只是众多车型中的一个,但它保持全球30年热销,持续被市场接受、被消费者热爱,说明它的魅力足够强大。现在,它被岁月洗礼成了一个标志、一个标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CR-V,对于新CR-V,你的目标是什么?
吸引现在客户对这款CR-V的喜爱,同时,让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客户也青睐它,让他们再次选择CR-V。目前的客户群中,有很多人更换是一代又一代的CR-V。希望还有更多新朋友加入。
有没有更具体的销量目标?
内部当然有。但我们希望做出来,而不是讲出来。
在中国,合资板块学习CR-V的同级车有很多,但CR-V一直持续领先。你怎么看待这些竞争对手?
CR-V开创了中国城市SUV之先河,之后,陆续有竞争对手加入,我们欢迎大家一起把这个市场做大。竞争越充分,压力越大,进步速度会更快,客户需求满足也会更快。所以,从市场角度和客户角度来说,有更多竞争者入局是一件好事。
这也鞭策我们要做得更好,要跟上大家的信赖和托付。相信我们能够巩固CR-V的领先地位,把客户服务做得更好。
在你看来,CR-V真正的价值标签是什么?
销量、安全、品质、保值、混动、底蕴这些方面,在我们心目中都是NO.1。
这么多?
因为我喜欢它。有一些感情色彩在里面,但它确实是一款不错的车型。
你是因为它起到担当作用而喜欢它,还是骨子里就很喜欢它?
我更倾向于第二个解释。
换句话,你为何喜欢CR-V?
真正开起来,就会感知到它的舒适。
你现在的座驾是?
当然是CR-V。
哪一代?
第五代。我开的是混动CR-V。对它的动力、操控、舒适性,我都很满意。开发时我接触了很多本田产品,对本田理念认可度蛮高。
接下来换车,你还会选择CR-V吗?
我刚增购东风本田S7。我经历过CR-V的成长,S7的用料和开发设计仍然延续了本田的基因,无论是操控、空间和配置都非常不错。
作为CR-V的拥趸,你怎么理解汽车融入生活?
说实话,做营销之前,我理解得还不是特别深刻。但最近,我去了一些店端,只要到售后服务车间,就会看到这是哪一代CR-V、那是哪一代CR-V……真的有开了十多年的CR-V在做保养。
看到这些车后,我更有自信。前两天,一个朋友给我发来一款2004年左右的CR-V,已经开了20多年,现在日常通勤还是这辆老车。印象中,北方冰天雪地也好,南方崇山峻岭也罢,到处都可以看到CR-V的身影。
他们跟我分享过一个故事。一个叫熊贤君的顾客,是环中国跑第一人,他的保障车就是CR-V。不管是崎岖的山区,或者蜿蜒的公路,他在前面跑,在后面保障他的就是一辆CR-V,一直体现良好的通过性和适应性。
此外,他跑行的装备和日常休息也在车里。CR-V的空间提供了收纳之需。他挑战自我和追逐梦想的过程,也是CR-V陪伴他的过程。一个人和一辆车真实地诠释了挑战和追逐的意义。
CR-V陪着你走过最艰难的路程是哪一段?
有时晚上一个人开长途,偶尔会有比较疲惫的感受,那时更感觉CR-V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上班,只要开上CR-V,从来没想过它会趴窝、会有异响、会有不支撑你意愿的时候。反倒是CR-V一直默默无闻,不给你添麻烦,容易让人忽视它的存在。
所以,每当分开时,珍惜感会更强烈。不会感觉到它天天存在,但有时我出差很长时间没有开车,回来后就会找到一种熟悉的感觉,这可能就是对它的亲切感。
如果用CR-V的车钥匙打开一扇门,你希望为车主呈现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更愿意反过来说,打开CR-V的门,你看到的是什么场景?是田野、山林,还是河流、城市?CR-V能带你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它是你生活的陪伴者,是你工作的呵护者,也是你家庭聚集的空间。坐上或者开上CR-V,你想去哪里,它都能带你畅快地到达。走进CR-V和走出CR-V的感受不太一样。
“是的,我们会加油”
帮宁工作室:干营销后更忙了吧。
龚熙:对。
现在跑市场多吗?
不开会就跑市场。现在变化很快,每天信息都不断更迭。在一线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触的人很多,事情也不一样,毕竟有几百家经销商。对产品端和制造端的响应、友商们的动作,我们都要去了解、学习和应对,所以节奏很快。
你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最大的挑战……
是销量还是其他?
好多挑战……最大挑战其实是,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因为客户永远是第一位,要想他们需要什么,这是第一。第二,我们能不能快速地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这两个挑战都能处理好,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流量时代,我们怎么做好营销?
第一,主动拥抱流量,记住,一定要去拥抱它。第二,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坚守。
你坚持什么?
产品价值和客户需求相结合。
怎么让产品价值被更多人认可?
一靠实力,二靠传播,让更多人体验到产品。好产品自己会说话,客户的使用感受和传播最重要。无论面对多少客户或者拥有多大市场,这些购买产品的客户,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除工作之外,能带给你力量感的事情是什么?
打球,如羽毛球,还有跑步。最近球打得少,步跑得多。每周跑两三次,每次五六公里。
运动是一个放空的过程。肢体运动会让人没办法去想更多问题,这样就容易放松,我后来才理解到。以前我不太喜欢跑步……
是因为跑步太孤独吗?
跑进去了就不孤独,无暇去想别的问题。
讲讲你现在对营销的新思考。
要么别做,要做就投入进去。放下自我,把自己浸润进去,忘掉过去,把自己视作新人,向营销领域的同事学习。到现在,八九个月过去,这方面的思考越来越多。
平时会看什么方面的书?
以前看技术、历史、人物传记较多,现在更多看营销类书。
现在还有时间陪家人吗?
还好。家人都很理解我。无论如何,我希望家庭和工作兼顾,可能累一点,辛苦一点,工作上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挑战,回到家里就是温暖的感觉。
来源:帮宁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