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2日,上午时分,东坡区诗词学会理事会圆满落下帷幕。我与文友怀揣着对文化的虔诚敬意与无限憧憬,自发地踏上了前往三苏祠的旅程,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
三苏祠之约
——探寻千年文化的精神本源
作者/李淑林
审核/徐丽华
主播/航校
总编/阳光
2025年9月12日,上午时分,东坡区诗词学会理事会圆满落下帷幕。我与文友怀揣着对文化的虔诚敬意与无限憧憬,自发地踏上了前往三苏祠的旅程,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
一路上,欢声笑语如灵动的音符般跳跃。随着三苏祠的轮廓渐渐映入眼帘,眼前的景象宛如一幅徐徐铺展的历史长卷。那绿水恰似灵动的绸带,温柔地缱绻缠绕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古木枝叶繁茂,翠竹摇曳生姿,仿佛是岁月的精灵在翩翩起舞、浅吟低唱;红墙静默矗立,宛如一位深沉而睿智的守护者,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默默见证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三苏祠就这样以其端庄典雅之姿,瞬间让我们心生敬畏,仿佛一脚踏入了一个神圣而庄严的文化殿堂。
从停车场悠然漫步至文化街,浓郁的文化气息如和煦的春风般轻轻拂面,温暖而又惬意。街道两旁的各类培训场所,恰似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照亮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漫漫征途。古筝的悠扬之音从屋内袅袅飘出,宛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缓缓诉说着古老而动人的故事;书法班中,挥毫泼墨的身影宛如在时光长河中灵动舞动的精灵,尽情书写着历史的辉煌篇章;绘画室里,五彩的颜料相互调和,幻化出世间的万千色彩,仿佛是画家们正用画笔精心描绘着文化的绚丽画卷。就在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雨”悄然降临,将我彻底浸润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饕餮盛宴,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让我真切地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与力量。
踏入三苏纪念馆,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走进了苏家父子波澜壮阔的传奇世界。全体人员在此合影留念,相机的快门声如同历史的钟声,清脆而悠长,定格下了这珍贵的瞬间。穿过宽敞的坝子,我们来到了三苏祠的前厅。正中匾额上“文献一家”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是历史的巨手在深情诉说着苏家三代人的文学辉煌。门坊上那幅著名的木刻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赫然映入眼帘,让人不禁对苏家父子的文学造诣肃然起敬。前方檐柱上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徽,千变纵横识共缘”,更是将苏家父子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文学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力量,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而我,在这充满文化韵味的旅程中,深切感受到了朋友们无私的关爱与帮助。他们七手八脚地抬着我越过一个个高深的门坎,每一次跨越,都仿佛是跨越了时间的长河,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深情。文友们纷纷伸出援手,这份温暖,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让游玩的快乐加倍,心中的感动如潮水般汹涌澎湃。一个“谢”字,又怎能道尽我内心的感激之情。这不仅是朋友间深厚情谊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中人与人之间关爱与互助的生动诠释,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的力量不仅在于文字的传承,更在于人心的凝聚,在于人与人之间真情的传递。
进入祠内,《三苏先生祠记碑》静静地立在宽街沿上,宛如一位沉默而睿智的史官,默默地记录着三苏祠的过往兴衰。跨过门坎后,左边是一个售卖纪念品的小店。我一眼便看中了心仪的碑帖,那精美的字迹,仿佛带着苏家父子的灵气,仿佛是他们穿越千年与我进行的一次心灵对话。我毫不犹豫地买下,因为我深知,错过自己喜爱的东西,将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同行的朋友与卖字的人讨价还价,最终店家送了一本“三苏旅游”的小册子作为赠品,大家都开心地笑了,仿佛这小小的册子,就是我们此次旅程的专属导游。这小小的举动,不仅是一次购物的乐趣,更是对文化的珍视和传承,让文化以一种更加亲切、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我们的内心。
沿着小店前行,我们走进了三苏历史展览。这里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它们像时光的碎片,拼凑出了三苏祠的过去与现在。走出展览,我们来到大钟前。悠长的钟声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仿佛是历史的车轮在缓缓转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钟声回荡在耳边,让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
来到正殿,这里是祭祀苏家父子三人的神圣之地。正中“是父是子”,东边“文章气节”,西边“文峰鼎峙”,这些匾额无不彰显着苏家父子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地坝中间摆放着一长方形的铜鼎,每日祭祀的香火不断,仿佛是文化的火焰在熊熊燃烧。我情不自禁地焚香祈福,愿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安康。西侧有苏家古井和高大的黄荆树。井水清爽甘美,常年不枯,我不禁浮想联翩,苏轼或许也曾在这里挑过水吧。若是他在世,说不定真会制造出矿泉水,让众生都能品尝到这份甘甜。而那黄荆树,让我联想到“背荆负罪”这个词,也让我思考起“棍棒之下出人才”这一说法的对错。在这里,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启示,让我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
抱月亭里,我想起了《前赤壁赋》中的诗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那豪迈的气魄,仿佛穿越千年,在我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井西侧的快雨亭,据说得名于四川学政的考官来眉山主持考试,宴游三苏祠时,恰逢炎夏遇雨。那雨来得急切,去得也快,为这古朴的庭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诗意。
漫步在三苏祠的每一处角落,感受着那千年文化的熏陶与洗礼,我仿佛与苏家父子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才情、他们的品德、他们的故事,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这次三苏祠之约,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它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也让我明白了,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跨越时空,连接古今,让我们的心灵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滋养与升华。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对文化的热爱与敬畏,继续在文化的道路上探索前行,让那千年文化的精神本源,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得以传承和发扬。云屿楼,恰似一座被云烟轻笼的幽谧小岛,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宛如一方深藏着无数文化瑰宝的奇幻天地。这里的每一座亭台、每一处楼阁,皆承载着一段段厚重的历史故事,它们是文化的忠实载体,让我们在沉醉于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切领略到文化的独特魅力,仿佛正与历史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步入披风榭,我凭栏而立,极目远眺,只见荷叶已然枯干。然而,我的思绪却飘向了夏日那荷塘中荷花竞相绽放、香气四溢的盛景,更不禁忆起展览中那株娇艳的并蒂莲。此时,陆游的诗句“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千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在我心中悄然回响,更增添了我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与喜爱。瑞莲亭畔,池塘中的荷花虽已凋零,但我仍执着地在其中寻觅并蒂莲的踪迹。立于水中央的苏轼坐像,如中流砥柱般巍然屹立,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文化的净土,守护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在这里,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交相辉映,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共生,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尽情展现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定风波亭,让我忆起苏轼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心境。洗砚池的水,仿佛依旧镌刻着当年墨宝诞生的传奇故事,宛如一位沉默而坚定的历史见证者,静静诉说着苏家父子波澜壮阔的文学创作历程。木假山堂内,那座木假山的命运起伏,让我感慨良多。它的一生,可爱、可悲、可叹、可感,仿佛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人生寓言,引人深思。苏家程夫人教子有方,一次开凿院子时意外发现金银财宝,她毫不犹豫地将其重新埋回,并语重心长地教导子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分之财,一分一文也不能妄取。”这份高尚的品德,令人肃然起敬,宛如一盏璀璨的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德之路。连鳌山石刻,乃是苏轼17岁时的书法杰作,墨香流传千古,让人不禁感叹“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寓意。这些故事与景观,不仅仅是历史的忠实见证,更是文化的精髓所在,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让我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成为有道德、有文化的时代新人。
漫步于三苏祠的回廊边,小溪潺潺流淌,鱼儿在水中欢快嬉戏。我们沿着回廊缓缓前行,仿佛在时光的长河中悠然漫步,感受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此次三苏祠之行,虽只是走马观花,但每一处景致、每一段故事,都让我深深领略到了三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深知,三苏文化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全领略的,唯有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深厚文化底蕴,才能真正领悟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这趟难忘的旅程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文化的深刻感悟,更有朋友们的深情关爱与温暖陪伴。这份情谊,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照亮并温暖了我的心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这份真挚的情谊长存不衰,也愿我能有更多的机会,再次走进三苏祠,深入探寻那千年文化的奥秘与精髓。同时,我也衷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三苏祠,亲身感受这份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三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前行道路上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
李淑林,网名阳光,注册志愿者,仁义寿乡民星榜样.最美家庭,眉山市助人为乐最美家庭,名篇.金榜头条总编导师,文学艺术网、文学名人堂等十大平台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坡诗词学会会员、理事,仁寿作协、诗词学会会员。年年被名篇评为文学领军人物和年度功勋人物。
来源:狮子滩文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