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香港网民正式选出姜涛、张天赋、Tyson Yoshi、林家谦为 “新四大天王”,还特意为四人分配 “对标对象”—— 姜涛对应黎明、张天赋对应张学友、Tyson Yoshi 对应郭富城、林家谦对应刘德华。可这波 “复刻经典” 的操作,不仅没引发全华语圈共鸣
第一娱记出品必属精品
近日,香港网民正式选出姜涛、张天赋、Tyson Yoshi、林家谦为 “新四大天王”,还特意为四人分配 “对标对象”—— 姜涛对应黎明、张天赋对应张学友、Tyson Yoshi 对应郭富城、林家谦对应刘德华。可这波 “复刻经典” 的操作,不仅没引发全华语圈共鸣,反而暴露了香港娱乐圈的尴尬:新人们不仅影响力困于香港、“红不过罗湖”,连自己都不敢接 “天王” 称号,超 70% 内地网友更是直言 “一个都不认识”,与老四大天王风靡亚洲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
老四大天王:不是 “对标” 就能复制的 “时代符号”
提到 “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这四个名字,早已超越 “艺人” 范畴,成了华语娱乐圈的 “时代印记”。他们从不是靠 “投票选出”,而是用几十年的作品、口碑和格局,熬出来的国民度:
刘德华凭《忘情水》《中国人》火遍大江南北,影视歌三栖开花,《无间道》《桃姐》等作品跨越年龄层;
张学友的 “歌神” 头衔靠实力说话,《吻别》专辑销量破千万,演唱会场场爆满,唱功至今无人能轻易超越;
黎明虽早早减少曝光,却凭 “心系众生” 的格局圈粉 —— 家世最好却最热衷慈善,从防治艾滋病到帮扶贫困儿童,身体力行做公益,这份善良比 “偶像光环” 更动人;
郭富城用舞蹈打破 “花瓶” 标签,《对你爱不完》的经典舞步、《寒战》里的演技突破,证明 “偶像也能靠实力长青”。
他们的影响力早已跳出香港,红遍内地、台湾、东南亚甚至海外华人圈,一张专辑能让全华语圈传唱,一部电影能引发跨地域共情。这种 “国民级认知度”,是靠作品和人品一点点攒下的,不是靠 “对标” 的标签就能强行赋予的。正如网友所说:“再过一百年,大家记得的四大天王,还是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
新四大天王:困于香港的 “尴尬复刻”,连成员自己都 “认怂”
再看这次选出的 “新四大天王”,每一个 “对标” 都透着牵强,连当事人都在 “变相拒绝”:
姜涛(对标黎明):作为香港男团 MIRROR 的 C 位,他在本土确实有高人气 —— 生日应援能堵瘫铜锣湾,社交媒体粉丝数破百万,但这份热度仅限香港。内地网友刷到他的名字,十有八九会问 “谁?”,他的作品既没在内地音乐平台上榜,也没参演过能引发共鸣的影视项目,“红不过罗湖” 成了最真实的评价,与黎明当年 “亚洲偶像” 的地位相去甚远。
张天赋(对标张学友):华纳力捧的实力派歌手,《记忆棉》《老派约会之必要》拿下过香港本地电台冠军,唱功在新人里算亮眼,但他自己都清醒:“我不够胆与张学友先生相提并论,他是永远的歌神。” 一句话道破差距 —— 几首本地冠军歌,远不及张学友 “亚洲歌神” 的国民认知度。
Tyson Yoshi(对标郭富城):靠肌肉舞台秀、现场跳水等 “个性表演” 走红,入选后却直接自嘲 “我们是‘四大甜品’,不是‘四大天王’”,明摆着不想接这个 “烫手标签”—— 他知道,自己的舞蹈实力、作品影响力,离郭富城的 “舞台王者” 还差着好几个量级。
林家谦(对标刘德华):虽为陈奕迅、容祖儿写过歌,走文艺创作路线,但与刘德华 “影视歌三栖、国民度拉满” 的路线完全不符。他既没演过能让大众记住的角色,也没有跨地域传播的代表作,甚至有香港网友调侃:“选吕爵安对标刘德华都比他合适,至少吕爵安还拍过几部热门剧。”
香港娱乐圈的 “情怀依赖症”:与其复刻标签,不如打磨作品
曾几何时,香港娱乐圈是华语圈的 “造星工厂”—— 港片里的江湖豪情、港乐里的细腻情感,打造出张国荣、梅艳芳、周润发等跨越时代的艺人,“港风” 更是成为一种流行符号。可如今,却要靠 “选新四大天王” 这种 “复刻经典” 的操作博眼球,反而暴露了 “造星能力下滑” 的困境:再也没有能突破地域限制、征服全华语圈的艺人,只能在本土范围内 “矮子里拔将军”。
观众从不排斥新人,排斥的是 “用情怀绑架经典” 的偷懒。老四大天王的价值,从不是 “天王” 这个称号,而是他们对作品的敬畏、对粉丝的负责,以及 “跳出娱乐圈看世界” 的格局 —— 比如黎明,从不说自己是 “天王”,却用几十年的公益行动,活成了比 “天王” 更有分量的人。
如今的香港娱乐圈,与其花心思搞 “新四大” 的噱头,不如沉下心打磨作品:什么时候能再出一首能让全华语圈传唱的歌、一部能引发跨地域共鸣的电影、一个能靠实力和人品圈粉的艺人,比一百个 “对标经典” 的称号都管用。毕竟,经典从不是靠投票选出来的,而是靠时间和观众一点点 “认” 出来的。
来源:阿尔娱乐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