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再现致癌物质,3款降压药被召回!国内患者或需要停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5:27 1

摘要:高血压患者可能没想到,刚刚吃下去的那颗降压药,不但没让自己安心,反而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不是血压没降下来,而是药里又被发现了可疑的致癌物。

高血压患者可能没想到,刚刚吃下去的那颗降压药,不但没让自己安心,反而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不是血压没降下来,而是药里被发现了可疑的致癌物。

这不是第一次了。几年前,缬沙坦就因为“杂质超标”被全球多地召回。当时很多患者还没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只听说药不能吃了,然后就慌慌张张换药、问医生、上网查。

现在,类似的事情又来了。又是降压药,又是杂质,又是召回。只是这次涉及的,不止一种药。

最近,有三种常用的降压药被通报检出亚硝胺类杂质,这类物质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具有潜在致癌性。监管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召回流程,有关机构也紧急发布风险提示。患者懵了,医生忙了,药店也乱了。

这时候问题来了:还敢吃吗?要不要停药?是不是所有降压药都有问题?

得说清楚,这不是恐慌,而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高血压人群庞大的国家,每一批药的安全性,都牵动着成千上万人的健康。

高血压不是感冒,不吃药不是说说而已。

长期高血压不控制,会悄悄损伤血管,导致心梗、脑卒中、肾衰竭……这些可比那些“潜在风险”来得更直接、更致命。

问题的关键不是“药有没有问题”,而是“怎么判断哪些药有问题”、“患者该怎么应对”、“医生该怎么做选择”。

先说这次的召回事件,涉及的是三种不同的沙坦类降压药。分别是氯沙坦厄贝沙坦缬沙坦。这三种药作用机制相似,都是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常用于中老年高血压人群。

被检出的问题物质叫作N-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N-亚硝基-N-甲基-4-氨基丁酸(NMBA)。这两种物质都属于亚硝胺类杂质,在国际上被列为潜在致癌物。

问题是,这些物质不是药物本身的成分,而是在合成或储存过程中意外生成的“杂质”。就像你炒菜时油温太高,锅底糊了一块,锅巴本身没毒,但某些焦化产物可能致癌。

关键在于,这些杂质的含量是不是超出了安全阈值。

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这次召回的几批次药品中,杂质含量确实超过了国际推荐的日摄入安全线。监管部门果断启动召回,同时要求加强其他批次的批检。

这时候,患者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那我之前吃的怎么办?是不是已经“中标”了?

先别慌。就像吸烟是明确的一类致癌因素,但不是每个吸烟的人都得肺癌。同理,亚硝胺类杂质虽然有致癌风险,但关键在于“剂量”和“时间”

根据目前的研究数据,即便是含有超标杂质的药物,短期服用的致癌风险也极低。而且是在动物实验中大剂量长期暴露的前提下才观察到的肿瘤发生率提升。

如果只是吃了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风险可忽略不计,远低于你不吃药导致血压失控的风险。

尤其是像沙坦类药物这种合成路径复杂、涉及多步化学反应的药物,在某些反应条件下,确实可能生成亚硝胺类副产物。如果厂家在控制温度、pH值、反应剂纯度等方面稍有疏忽,就可能留下隐患。

有意思的是,这类问题在国外也频频发生。美国、欧洲、日本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沙坦类药物召回事件。

那为什么总是沙坦类

因为它们在结构上更容易生成亚硝胺类杂质。尤其是当使用某些含有次氯酸盐或亚硝酸盐的中间体时,如果清洗不彻底,就可能带来污染。

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全面排查类似药物的合成路径,并要求企业完善工艺、更新检测方法。其实在过去几年,这方面的技术已经进步不少,现在的检测灵敏度已经可以达到十亿分之一的级别。

而对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知情和冷静

如果你正在服用的是氯沙坦厄贝沙坦缬沙坦第一时间不是停药,而是确认批号。可以去药店、医院或打电话咨询医生,看看是否在召回批次之列。

如果不是问题批次,可以继续服用,不必过度担心。如果是被召回批次,也不用惊慌,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调整方案。可能换药,也可能继续观察。

千万别自己擅自停药换药。这比吃了“有杂质”的药还危险。血压不是立刻上去这么简单,它可能在你毫无察觉中慢慢损伤肾脏、眼底、心肌,等到出事,后悔就晚了。

有不少人在网上说,看这个风险那么吓人,干脆不吃药了,改吃“食疗”或者“中草药”。这话听着很诱人,但对高血压病人来说,基本就是“玩命”。

降压药的核心作用,是稳定血压,不是治本,但它能保命。

就像拐杖不能治好瘸腿,但你不拿它就走不动路。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调整当然重要,但不是取代药物的理由

反而,药物安全事件提醒我们,不能对药品质量掉以轻心,也不能对监管体系失去信心。每一次发现问题、召回产品,都是机制在发挥作用的体现。

高血压是长跑,不是短冲。药物是工具,不是敌人。

比致癌更可怕的,是不吃药后悄无声息的心梗、脑溢血。选择吃哪一种药,不如先确认自己有没有定期监测血压,是否按时吃药,饮食和睡眠有没有控制好。

至于沙坦类药物的未来,不会被“封杀”,也不必妖魔化。它们依然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安全、有效、适合长期使用的降压药物之一。

事件只是一个提醒,不是终结。

我们不是第一次面对这些问题,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关键是,每一次都能比上一次更清楚一点,更冷静一点,更聪明一点。

[1]叶琳,刘波.沙坦类药物中亚硝胺杂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24,38(05):529-534.
[2]黄文,马晓彤.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策略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25,41(02):243-246.
[3]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关于沙坦类药品中亚硝胺类杂质控制的技术指导原则(2024年版).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小助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