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中日月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08:00 1

摘要:早期的腌菜,通常称为“齑(jī)”和“菹(zū)”。《侯鲭录》说:“细切曰齑,全物曰菹”,指出切碎或捣烂的腌菜叫齑,整条的、大片的叫菹。一般而言,齑多咸,菹多酸,《说文解字》:“菹,酢菜也。”酢同醋,可引申为酸味。当然,这一点并无定规。《齐民要术》就将菹分为咸

▌虫离

有这样一种历史悠久的佐餐灵魂伴侣,其生命力绵长,从几千年前直至现代餐桌,始终占据一席之地,不仅长期为百姓下饭之物,亦为贵族帝王所钟情,它就是——腌菜。

早期的腌菜,通常称为“齑(jī)”和“菹(zū)”。《侯鲭录》说:“细切曰齑,全物曰菹”,指出切碎或捣烂的腌菜叫齑,整条的、大片的叫菹。一般而言,齑多咸,菹多酸,《说文解字》:“菹,酢菜也。”酢同醋,可引申为酸味。当然,这一点并无定规。《齐民要术》就将菹分为咸菹和淡菹,咸菹系盐腌制而成,制作淡菹则用到了粥汤、干麦饭、酒曲、蜂蜜和醋,这些发酵之物能促进乳酸菌生长,使蔬菜酸化。久腌之菹可以保藏数月乃至更长时间而不致坏烂。

先秦时代,腌菜已出现于流行的歌谣中,《诗经·小雅·信南山》:“田中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诗经》提到的瓜菹,无疑是今天酱瓜、腌瓜的祖宗。《周礼·天官·醢人》更是一口气记载了“昌本”(菖蒲切段腌制)、“菁菹”(腌芜菁)、“茆菹”(腌莼菜)、“葵菹”(腌葵菜)、“芹菹”“笋菹”“韭菹”“箈菹”(腌嫩笋)八道腌菜。

到南北朝时期,腌菜品种更丰富,根据《齐民要术》的描述,几乎所有果蔬:葵菜、菘菜(白菜)、芜菁、芥菜、韭菜、蕨菜、荇菜、瓜、笋、萝卜、木耳、紫菜、梨、枣都不妨丢进罐罐坛坛腌制。制成后加入葱、蒜、芥子、芫荽、花椒、姜、橘皮、青蒿、薤白、豆豉汁提味。这样做出的东西,或许尚难达到现代人对美食的要求,但放在当时,下饭有余。

于是墙根处的腌菜缸,市肆间卖酸菹的吆喝,交织成古人的生活图景。东汉崔寔在《政论》中谈到一般官员每月收支情况,其中,采购炭薪和腌菜的花销,占现金收入的四分之一之多:“一月之禄,得粟二十斛,钱二千。长吏虽欲崇约,犹当有从者一人,假令无奴,当复取客,客庸一月千刍,膏肉五百,薪炭盐菜又五百。”每个月花费如此“巨资”购买腌菜,那自然餐餐少不了。

官员如此,布衣平民等置办不起酒肉,腌菜俨然更是家常菜的天花板。《晋书·皇甫谧传》讲述皇甫谧与城阳太守梁柳旧日相交,“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唐代《膳夫经手录》也说:“萝卜,贫窭之家与盐、饭偕行,号为‘三白’。”隋唐贫家的下饭菜就是盐拌或者腌萝卜,腌菜几乎便是贫穷的标志。范仲淹出人头地前“划粥断齑”,一碗粥待冷凝后分成几块,就着点腌菜末度日,世人以此形容清苦。

苏轼还拿寒士吃腌菜讲过一个段子。说有一位姓王的状元,没考中状元前,醉酒跌入汴河,快淹死的时候,被水神扶了出来。水神道:“阁下命中尚有三十万伙食费的俸禄没领,若死在此处,那三十万可该如何处置?”第二年王状元便中了。有个久试不第的举子听闻此事,也假装醉酒,跌入汴河,也被水神扶了出来。举子大喜问:“我命中有多少伙食费可领?”水神道:“这倒不清楚,不过足下命中还有三百瓮腌菜,你若就此死了可没法处理。”

穷人只吃得起腌菜,不等于只有穷人吃腌菜。陆游《老学庵笔记》说,秦桧娶了宋神宗朝宰相王珪的孙女,待到秦桧得势,王家子弟鸡犬升天。有个叫王子溶的,凭秦桧的关系做了知县,三更半夜派小吏去敲顶头上司知府的门,劈头就说知县有事找你。知府虽是上司,却不敢有违,慌慌张张披衣出来,问那小吏:“王知县找我何事?”小吏道:“知县酒后烦热,听说大人府上有咸菜(咸齑),遣小人取一坛。”知府不敢怠慢,急取一坛相赠。

苏轼、陆游所在的宋代,腌菜品种越发多样。例如《吴氏中馈录》记载的“糖蒸茄”,茄子切滚刀块,用盐、薄荷、茴香末、砂糖拌匀,浸在醋里腌制三天三夜,尔后晒干,再浸泡,如此反反复复,经多次浸、晒而成。类似的做法还可用于蒜苗、黄瓜、芥菜等,这是一种相对速成的腌菜制法。而现代人熟悉的腌菜,同书也载有一例,名为“干闭瓮菜”,将菜层层码入坛子,一层菜撒一层盐,每腌制三日,将菜取出揉压,卤水收起待用。腌制二十七天,移菜入瓮,层层菜间,撒以花椒和小茴香,压实,倒入此前九次收集的卤水,封口贮存,只等冬季开封食用。

现代蔬菜棚栽技术出现之前,古人需设法应对每年冬季蔬菜匮乏期,上至皇室,下至平民,概莫能外。应对之法,无非窖藏和腌制。唐朝即以司农寺每年为宫廷购办大量冬藏菜,供内宫及诸司冬季膳食之需。百姓人家腌上几坛酱菜过冬,更是如同春种秋收般永恒不变的生活节律。他们把夏秋的光照收进坛瓮,冬日打开,化作齿间跨越季节的鲜脆。杜甫熟悉这种味道,他说“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陆游的一首《雪夜》,也谈论过冬季的腌菜,“菜乞邻家作菹美,酒赊近市带醅浑”。年复一年,代代先民将现实的苦寒,酿成了诗句中的回甘。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