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复加||当过铁道兵的扬州学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7 11:17 1

摘要:我在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培训中心(现更名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工作期间,主要任务是培训省,地,市宣传部长,和人民日报,求是杂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文联,作协等中央宣传文化单位中层以上干部。每次开班后,到房间去看望学员,相互认识一下,了解当地的情况,是重要的工作程序

我在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培训中心(现更名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工作期间,主要任务是培训省,地,市宣传部长,和人民日报,求是杂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文联,作协等中央宣传文化单位中层以上干部。每次开班后,到房间去看望学员,相互认识一下,了解当地的情况,是重要的工作程序。正是在逐一拜望学员时,我第一次见到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昌智。

赵昌智

和赵部长聊天,自然是聊扬州。我知道扬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但此前并没有去过。我对扬州的认识,只限于书本,特别是古诗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描绘了扬州的美丽繁华,和浪漫诗情。让我感到,在扬州当宣传部长不易,需要极高的才情相匹配。看看眼前的赵昌智,个子不太高,戴着眼镜,文质彬彬,一言一行,都流露出学者风范。老话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简短的交谈,我就感到他学养深厚,非等闲之辈,是我心目中的扬州宣传部长。

主持/召开《扬州文库》出版座谈会

我向往扬州,更喜欢赵昌智这样有学养有思想的人,空余时间常找他聊天。事实证明,我的直觉是对的。和他聊天,就象听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让我知道许多新知识新见解。他说,扬州的繁华主要是得益于京杭大运河和盐业兴盛。早在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在灭亡越国后,就想北征齐鲁,以图争霸中原。因军事需要,开挖了由邗城到淮安的渠道,连接起淮河长江两大水系,史称邗沟。这是运河的初始,加之扬州靠海,就成为贯通东西南北的水运枢纽。汉代吴楚七国之乱,带头造反的吴王刘濞,也是个治国能人。他利用扬州靠海的优势,大兴盐业,并自铸铜钱。招回战乱失散的流民,并给予安顿和优待。由于经济发达,他免除属地百姓的所有赋税,甚得民心。繁荣的经济,引来大批文人学士,也为扬州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礎。以后/的扬州虽履遭毁坏,但凭借其经济潜力和人才优势,都能浴火重生。随着社会发展,京杭大运河不断修善扩大,许多盐商聚集扬州,使得扬州经济文化更加繁华,吸引大批富商巨贾,公子王孙,文人墨客“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李白,王昌龄,高适,韦应物,孟浩然,李商隐,杜牧等一百多位唐代诗人去过扬州。隋炀帝三次巡幸扬州,康熙五下江南,乾隆六下江南,都经住扬州,并留下许多诗和题字。他的描述,更增加了我对扬州的向往。

在学术研讨会上讲话

赵昌智的学识令我钦佩,我认定他毕业于名牌大学。他说,我是扬州本地人,农家子弟,高中毕业时,适逢十年内乱,上不了大学。于是参军,在铁道兵五十二团当兵。先在内蒙搞国防工程,后去陕西修建襄渝铁路。我与赵昌智有大体相同的生活经历,都当过铁道兵,而且都喜欢传统文化。我喜欢画,他喜欢书法。他是全国书协会员,扬州书协主席,书法水平很高,我家里挂的就是他的作品。我在培训中心培训了一千多名学员,只有两人当过铁道兵,而他与我年令和入伍时间相近,趣昧相投,既是铁道兵战友,更是上天安排的有缘人。只是我一直当兵,直至铁道兵撤销。他复员回扬州,从公社到县委办公室,市委办公室。在江都县当了几年县委书记,又回到市委任常委宣传部长。他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刻苦自学。爱看书是他长期坚持的好习惯,而且他喜欢看《资本论》《鲁迅全集》《中国通史》一类能引起人思考的大部头。他还自费订阅《哲学研究》《经济研究》等学术研究杂志。这种对知识和理论探索追寻的精神,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在县,市委办公室工作,特别是当县委书记后,他的主要精力用于抓经济建设。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他既注意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十分注意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对实践作理论思考。先后在《求是》《农村经济研究》《农村技术经济研究》《江海学刊》发表经济建设理论文章多篇,有两篇调研报告还被中央政策研究室内参转发。他的实践与思考,不仅提高了自身工作水平,也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借鑑。如今当宣传部长,更对味口,更能发挥他的特长。他告诉我,根据全市的发展规划,他已对扬州的宣传文化事业作了具体安排。

部分学术刋物《扬州文化研究论丛》

培训结束后,我与赵部长经常有电话联系,他每次来北京,我们都要聚一下。每次他都带来扬州宣传文化建设新进展的喜讯。我整理一下,短短几年里,他推动扬州建设了大剧院,双博館,美术館,朱自清纪念館,成立了广陵书社。在文艺创作方面,他抓出了一部戏《史可法》,一部评书《一代儒将陈毅》,一台晚会《天涯共此时》,一部长篇电視剧《江圹集中营》,一部电影《暖秋》,一首市歌《烟花三月》,真可谓硕果累累。他的工作效率,实在令人叹服。

《江苏地方文化,扬州篇》

赵部长多次邀我去扬州,我都因走不开,未能成行。直到2000年8月,我利用休年假时间和妻子一起去了扬州。终于见到了诗里的扬州,梦里的扬州。在赵部长精心安排下,我们游览了瘦西湖,平山堂,个园等著名景点。看到了唐诗中的二十四桥。参观了全国唯一保留木版印刷的广陵书社。吃了大名鼎鼎的淮扬菜,印象最深的两道菜,一是干絲,将豆腐干切得象头发絲一样细。二是欧阳修当扬州太守时喜欢吃的飞雪魚羹,把鲈鱼肉切得象大米粒一样,做工之精细,厨艺之高超我从未见过,是艺术,是文化,叫人不忍心动筷。还见识了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习俗。这次扬州之行,是文化之行,也是震撼之行。我为赵昌智能生长在历史文化名城而庆幸,也为扬州能慧眼识珠,让他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而庆幸,这才是天作之合,是扬州文化之幸。

但是,赵昌智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告诉我,前不久,扬州大学与台北《中研院》联合举办《海峡两岸扬州学派学术研讨会》,一位台湾代表说,他到扬州书店去买有关扬州的学术著作,一本也找不到。书店说,没有这类书。这件事深深剌痛了赵昌智的心。他认为扬州自古以来,是学术文化的高地。董仲书为江都易王国相,贱行《天人三策。》南朝萧统主持编订《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更不用说唐宋以后,扬州的学术研究风起云涌,百家争鸣。现在,我们正处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如果扬州文化的学术研究一片空白,不仅有负于时代,也对不起老祖宗。赵部长认为,扬州文化分学术,艺术,技术三个层次。我们现在只注重艺术和技术,忽略了学术这个更深入的层次,这对扬州文化的长远发展不利的。他还意识到,’学术研究不是荒村茅舍三五素人之事,必须由政府出面抓。于是,在他的推动下,成立了《扬州文化研究会》,同时创办学术刋物《扬州文化研究论丛》,赵部长任研究会会长和杂志主编。成立之初,赵昌智对自己和会员提出广集粮,高筑墙,深挖井,多拜王的十二字治学精神。

召开扬州文化研究会

广集粮就是重视资料收集,注意知识集累。

高筑墙就是打牢基础,拓宽眼介。

深挖井就是抓住重要课题,往深处去做。

多拜王就是向一切内行人学习,转益多思。

现在学会正在运转,期望取得满意的成果。由此我知道赵部长正在下一盘大棋。

果然,2002年由他主编的宏篇巨制《扬州文化丛书》面世,并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不久,他给我寄来一套由他主编的《扬州八怪传记》丛书,因为他知道我喜欢画。

退休后,他更是全力以赴研究扬州文化,研究成果象成熟的葡萄,一串接一串。

2006年,他与祝竹合著的《中国篆刻史》出版。

2007年,他主编的《扬州学派人物评传》出版。

2009年,他撰写的《扬州文化丛谈》出版。并点校出版了诗集《扬州杂咏》。

2010年,他主编出版了《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扬州卷》。

2011年,他主编出版《扬州文化通论》,还点校出版了《扬州水道记》。

2013年,编纂《扬州文库,并出版。

2016年他接受省社科院的一项重大任务,撰写《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艰巨的工程,年己古稀的他,其所以勇敢地接受,他是想借此机会,把自己对扬州文化研究成果,作一次全面的梳理和系统的总结,并加以提升,展示扬州文化研究的新面貌。

《扬州文化丛书》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读了几百本有关书籍和资料,向许许多多有关专家和行家请教,一起研讨,写了一百多万字读书笔记。他的查询资料,打印出来堆得比人都高。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每天写作时间不少于六小时。光是撰稿日记,就写了六万多字。经过五年奋斗,这部近六十万字的煌煌巨著终于完成。2021年出版后,获江苏省第十七屆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扬州卷》出版后,赵昌智寄给我一本,读后感受很深。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世界的高度,分析了扬州文化产生的历史源渊,兴衰发展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分析了扬州文化特色形成的各种因素和社会影响,既便是扬州的戏曲音乐,书画篆刻,园林建巩,工艺美术,饮食文化,休闲习俗等等,他也是站在学术的层面,进行深度分析介绍。既系统详实,又深刻明了,的确是当代扬州文化研究的颠峰之作和集大成者。

我和妻子与赵昌智在瘦西湖

于今,赵昌智己近耄耋之年,他还在勤勤恳恳地主编学术刋物《扬州文化研究论丛》。他对扬州文化研究的自觉与担当,真正做到了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不为岁月改初心。在利益至上,人心浮躁的今天,他从战士到官员,又从官员到学者,从不为名利所动,刻苦钻研,奋斗终身,真正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赵昌智部分著作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