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交际,交际的工具除了语言,还有不少非语言的手段,“体态语”就是其中之一。所谓“体态语”,是指交际中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以及交际双方所处的空间位置关系等。
董树人
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交际,交际的工具除了语言,还有不少非语言的手段,“体态语”就是其中之一。所谓“体态语”,是指交际中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以及交际双方所处的空间位置关系等。
传播学学者和心理学学者的研究表明,体态语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两个人在交际时,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体态语等非语言的手段传递的,语言只占35%。还有学者认为,仅7%的情绪信息由语言传递,剩余的93%中,除去语言的声音占38%,体态语等非语言的手段占55%。上述看法难免有夸大的成分,但体态语在人类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却是千真万确的。
根据人类学的相关知识来推断,体态语或许先于语言产生,至少是与语言同时产生于人类的蒙昧时代。尽管它在人类交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术界对它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低于对“语言”的重视程度。撇开古老的语文学不谈,单讲现代意义上的语言学,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其研究面仍在不断拓宽、研究力度仍在不断加强。可学术界从科学意义上对体态语进行研究,在西方,只有近六十年的历史,我国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仅仅四十多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天津大学的耿二岭先生开始接触体态语这一陌生的课题,1988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体态语概说》,是他研究此课题的结晶。新世纪以来其他学者相关专著、译著的陆续出版,表明这一问题在我国学术界也引起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对体态语进行研究的学科称“体语学”(kinesics),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从属于更大的“非语言交流学科”。“非语言交流”可分为体语学、时间学、接触学、物品运用学、副语言、环境、外貌等诸多门类,体语学只是非语言交流的一个门类。
耿二岭先生认为,体态语的研究不像语言学和心理学那样,可以找到特殊的、有时不相吻合的单位;体态语只是利用不同的手势、身势、表情、眼色等,赋予已有的语言单位和心理语言单位某种附加的意义。然而,体态语既不是从语言系统中剔除出来的剩余部分,也不是对语言系统的额外补充,它是为补偿口语交际中的不足所不可缺少的行为,是言语活动中具有功能的组成部分,和每次具体的言语交际都有关。
任何人在言语交际中,都伴随一定的体态动作,哪怕最呆板的人,莫不如此。只是有的人在交谈时表情动作丰富些,有的人在交谈时表情动作匮乏些,并不存在只靠语言、不使用体态语的交际。
因人类的体态语带有先天性,所以它具备一定的遗传性、本能性,以及运用起来的不自觉性,也正因此,它还具备不容怀疑的真实性。比如对一件事情的表态,言语有时是违心的、虚假的,口中说“高兴”,心里未必“高兴”,但说话者的眼神(瞳孔的变化)却能告诉对方确切的信息(真实的心意)。
除了眼神,人类在交际时,眼、头、面部、手臂、腿以至于全身能做出各种动作,单是面部表情就有喜、怒、哀、乐、爱、恶、惧等二百多种,可见体态语的语汇是丰富的,表达是多彩的。认真学习体态语的知识,积极开展体态语的相关研究,可以增强对体态语的自觉认识,提高交际的效果。
纵观世界各个民族的体态语,基本的体态语大致相同,但又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世界上的多数民族以点头表示“同意”,以摇头表示“不同意”,但斯里兰卡人、保加利亚人是以摇头表示“同意”,以点头表示“不同意”。当我们知晓了这一差异,就能避免在交际时产生一些不快或误会。
由此联想到现如今的外语教学,除了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也应适当介绍一些体态语的知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确理解、掌握一种语言”。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