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田单的故事告诉我们,换个角度,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7:33 2

摘要: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俗话说,不遭人嫉是庸才。

社会就是这么现实,没有本事吧,被人看不起,也无法立足。本事太大了,又容易遭人嫉恨,也难以生存。

《战国策》记载了一件田单成功复国以后的趣事,特别有意思,值得借鉴。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战国时期,战争非常频繁。有一年,燕国派出乐毅为统帅,大举进攻齐国,差点把齐国灭了。

齐闵王逃亡到莒县,被相国淖齿杀了。此时,齐国只有莒县和即墨两座城池没有陷落。田单守在即墨,他利用齐国剩余的残兵败将,一举大破燕军,收复了曾经失去的所有国土。

太子当时流落民间,齐国大破燕军以后,田单对是否立太子犹豫不决。齐国的老百姓都以为田单要准备自立为王。后来,田单还是立太子为王,这就是襄王,田单做相国。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分者,单解裘而衣之。

有一次,田单出行,路过菑水,有一个老人也准备过葘水,但是,水太凉,他不敢过,就坐在沙滩上。田单知道他怕寒,就让后面的人拿衣服给他,结果没有多余的衣服了。田单只好脱下自己的棉衣,给了他。

这本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没想到,襄王知道以后,心里很是不爽。

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

襄王就自言自语说:田单这样收买人心,是准备要图谋我齐国吗?如果我不早做准备,恐怕以后就晚了。

齐襄王也是太没有容人之量了。他忘了,齐国能够复国,就是田单挽救的,而且他能被立为齐王,也是田单的功劳。如果田单想取而代之,早都做了,何必等到现在。

襄王说完这句话,也是非常警惕,赶紧环顾四周,还好,没什么人,只是在岩石下有一个采珠的人。襄王就把他叫了过来,问道:你听到我刚才说的话了吗?采珠人坦率回答说:听到了。襄王又问: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做?此时,采珠人说了一句让襄王非常汗颜的话:

意思是,大王你不如把这当成是你的善举。

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女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女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襄王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就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王曰:“奈何?”曰:“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采珠人就解释说:大王应该嘉奖田单的善举,在全国发布诏令说,寡人担心老百姓吃不饱,田单就让家家户户人人能够吃得饱;寡人担心老百姓穿不暖,田单就解开自己的棉衣给别人穿;寡人为老百姓操劳,田单也为老百姓操劳,他善于理解寡人的心意。

采珠人总结说,田单之所以有这些善举,都是大王鼓励的。田单的善举,也就是大王自己的善举。

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襄王一听采珠人这么解释,立马茅塞顿开,就赏赐田单很多牛肉和酒,嘉奖他的善举。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几天后,采珠人又来拜见襄王,并建议襄王说:大王改天朝会的时候,宣召田单,在朝堂之上对他施以大礼,感谢他的善举,并发布诏令,让他去调查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状态,有吃不饱饭的就赈济他们。

襄王一听很有道理,就欣然采纳了采珠人的建议。

有意思的是,襄王还不太放心,就安排人到民间,偷偷了解他这么做百姓的反应。

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这一听不要紧,简直让襄王欣喜若狂。

田单这么爱护老百姓,这都是齐王的教诲呀!

真的是伴君如伴虎。田单无意之中的一个善举,没想到给自己引来了麻烦,引起了襄王的猜忌。但是,好在老百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不然,田单有可能在齐国就根本没有存身之地了。

当然,特别欣慰的是,齐襄王也还算头脑清醒,没有在错误的路上一错再错,他按照采珠人的建议照做之后,局面就为之一变。他也从一个心胸狭窄的君王,变成一个豁达爱民且治国有方的君王了。

由此可见,同样一件事情,我们看待它的角度不一样,心态不一样,结果可能也就不一样。

有时候,对某些事情,我们觉得不舒服,甚至不接受,可以换个角度看,可能就不一样了。

来源:周周讲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