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秋种】小麦底肥耕翻前、耕翻后和种肥同播,哪种效果更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4:02 1

摘要:小麦底肥施肥方式目前主要有耕前撒施、耕后撒施和种肥同播,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和使用场景,下面进行一一分析对比。至于农户选择哪种取决于您的土地条件、肥料种类、农机装备和种植目标。

小麦底肥施肥方式目前主要有耕前撒施、耕后撒施和种肥同播,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和使用场景,下面进行一一分析对比。至于农户选择哪种取决于您的土地条件、肥料种类、农机装备和种植目标。

一、三种施肥方式的特点

(一)耕翻前撒施:基肥 “全域分布” 模式

1.操作方式:在小麦播种前,将底肥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随后通过旋耕机或犁耙进行耕翻,使肥料与 0-20cm 耕层土壤充分混合。

2.效果特点:

养分分布均衡:肥料随耕翻均匀分散在耕作层,能为小麦整个生育期提供持续的养分供给,尤其适合小麦根系 “下扎深、分布广” 的生长特性。

保护幼苗根系:肥料与土壤混合后浓度降低,可避免幼苗根系直接接触高浓度肥料导致的烧根风险。

利用率中等:部分表层肥料可能随降水或灌溉淋溶至耕作层以下,或因挥发损失(如尿素类氮肥),利用率通常在 30%-40%。

(二)耕翻后撒施:基肥 “表层富集” 模式

1.操作方式:先完成土壤耕翻,再将底肥撒施于耕翻后的土壤表面,不进行二次混土,直接进行播种。

2.效果特点:

养分集中表层:肥料主要聚集在 0-5cm 的表层土壤,前期能为小麦出苗提供快速养分补给,出苗期长势可能更旺盛。

后期养分不足:小麦拔节、孕穗等关键期需深层养分,而表层肥料易流失,导致后期脱肥、抗逆性下降,产量潜力受限。

利用率偏低:氮肥挥发、磷肥固定、钾肥淋溶的风险均高于耕翻前撒施,利用率通常不足 30%,且易引发田间杂草旺长。

(三)种肥同播:基肥 “精准近根” 模式

1.操作方式:借助种肥同播机,将种子与肥料按照 “种子在上、肥料在下,间距 3-5cm” 的方式同步施入土壤,肥料多集中在种子侧下方 5-8cm 处。

2.效果特点:

养分直达根区:肥料精准分布在小麦幼苗根系伸展范围内,出苗后即可快速吸收养分,能显著提升幼苗整齐度和健壮度,为高产奠定基础。

利用率高:肥料集中且深度适宜,减少了挥发、淋溶和固定损失,氮肥利用率可提升至 45% 以上,磷钾肥利用率提升更为明显。

对操作要求严格:若肥料与种子间距过近(小于 2cm)或肥料浓度过高(如纯氮肥),易引发烧种、烧苗;且需使用颗粒均匀的肥料,避免堵塞排肥口。

二、不同场景下如何选择

(一)常规大田种植:优先选择种肥同播

1.适用条件:拥有种肥同播机,使用颗粒状复合肥(氮磷钾配比适宜,如 15-15-15)或缓控释肥。

2.优势:能兼顾前期壮苗和后期养分供给,肥料利用率高,省工省时,且能有效降低后期追肥成本,较耕翻前撒施通常可增产 5%-10%。

(二)无专用播种设备:推荐耕翻前撒施

1.适用条件:依赖传统犁耙耕作,无种肥同播条件,或使用粉状肥料。

2.操作要点:撒施后需保证耕翻深度达到 15cm 以上,确保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若使用尿素等易挥发氮肥,可搭配有机肥一同撒施,减少损失。

(三)特殊情况慎选耕翻后撒施

1.仅建议场景:小麦播种前土壤过于黏重,耕翻后难以二次操作,且需快速完成播种时,可临时采用,但需减少氮肥用量(比常规用量减少 20%),并在小麦 3 叶期及时追施苗肥弥补不足。

2.禁忌场景:沙质土壤(易淋溶)、干旱地区(挥发严重)、使用高浓度氮肥时,严禁采用耕翻后撒施。

三、关键注意事项

1.肥料选择适配性:种肥同播需选用低吸湿性、低腐蚀性的颗粒肥,避免使用碳酸氢铵、氯化铵等易挥发、易烧苗的肥料;耕翻前撒施可搭配有机肥、微生物肥,提升土壤肥力。

2.用量调整原则:种肥同播时,底肥用量可较耕翻前撒施减少 10%-15%(因利用率提升);耕翻后撒施则需适当增加磷钾肥比例,减少氮肥用量。

3.土壤墒情影响:无论哪种方式,施肥时土壤含水量需保持在 18%-22%(手握成团、落地即散),墒情不足时需先浇水补墒,避免肥料烧根或养分无法溶解吸收。

最终建议:如果条件允许,请尽量采用 “大部分磷钾肥耕前深施 + 种肥同播配方肥” 的组合模式,这是目前科学施肥背景下效果最好、最保险的选择。如果只能二选一,对于肥力较好的田块,优先选择种肥同播;对于需要改良的田块,则必须做好耕翻前深施。

文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xyznjz2011@163.com

来源:新驿农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