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里的东西部协作密码:珠遵协作如何改写新茶饮产业格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14:00 1

摘要:从200万亩生态茶园到10万家门店的供应链闭环,珠遵协作在新茶饮赛道的探索,不仅是响应东西部协作战略的创新实践,更是瞄准产业痛点、激活资源潜能的精准布局,交出了一份“机制有创新、平台有实效、企业有活力、品牌有影响”的成绩单。

从一纸协议到万亩茶园的标准化改造,从零星合作到68家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一场东西部协作的产业革命正在新茶饮赛道上演。

珠遵两地以政策为经、市场为纬,编织出一张覆盖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的全产业链网络,让遵义茶叶在新茶饮浪潮中实现从“原料输出”到“价值引领”的跨越。

从200万亩生态茶园到10万家门店的供应链闭环,珠遵协作在新茶饮赛道的探索,不仅是响应东西部协作战略的创新实践,更是瞄准产业痛点、激活资源潜能的精准布局,交出了一份“机制有创新、平台有实效、企业有活力、品牌有影响”的成绩单。

茶香里的协作密码

当遵义茶遇见新茶饮

遵义的茶山云雾缭绕间,藏着中国茶叶的优质基因——200万亩生态茶园、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年生产能力超20万吨的加工体系,拥有“遵义红”“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余庆苦丁茶”等知名品牌。

但遵义传统名优茶模式正遭遇瓶颈和挑战:茶园夏秋茶下树率偏低,优质原料“养在深闺人未识”;加工体系亟需更新、市场渠道亟需丰富,难以突破区域局限。

与此同时,新茶饮市场却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品牌对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的渴求日益迫切。这种供需错位,恰恰为珠遵协作提供了最佳切入点。

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拥有诸多优势:资本活跃,创投机构数量占珠三角的15%;市场网络辐射港澳及华南,珠海口岸年进出口额超5000亿元;聚集了300余家食品饮料研发企业,新茶饮原料创新速度领先全国。

珠海的资本嗅觉与市场渠道,遇上遵义的生态资源与加工基础,形成了“资源+市场”的天作之合。

两地创新性提出“名优茶+原料茶双轮驱动”的遵义模式:既保留传统名优茶的品牌价值,又发力新茶饮原料规模化生产,让每一片茶叶都能找到价值出口。

这种模式下,遵义的夏秋茶不再是“边角料”,而是通过标准化加工成为新茶饮品牌的“香饽饽”;珠海则借助产业链整合,将市场需求转化为带动老区发展的实际动能,实现从单向帮扶到互利共赢的质变。

自2023年6月以来,珠海、遵义围绕“让遵义茶农每斤茶叶增收一块钱”目标,启动“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战略,集聚两地各级政府、国企资本、行业资源,发挥珠遵协作机制作用,探索“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茶农”的协作模式,形成“政府引导+高校智库+市场运作”的三元驱动模式。

从加工革命到品牌突围

两大中心改写产业格局

在湄潭县精制茶加工示范中心,6条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这条先进的新茶饮原料生产线,每小时能加工600公斤茶叶。”中心负责人指着眼前的设备介绍。这个投资1.2亿元的项目,2025年4月投产后,年产精制茶1.8万吨,产品直接供应喜茶、古茗等头部品牌。

而在凤冈县,粗制茶加工示范中心则解决了“最初一公里”问题。“以前茶农背着茶青走山路,现在鲜叶4小时内就能进厂。”凤冈县茶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说,中心配备的32台杀青机和色选设备,让毛茶合格率从65%提升至92%。

这“一粗一精”两大中心的投产,成为遵义茶叶标准化生产的“双引擎”——凤冈粗制茶加工示范中心日处理茶青7万斤,解决夏秋茶鲜叶“保鲜难”问题;湄潭精制茶加工示范中心年产1.8万吨精制茶,填补了规模化原料供应的空白。

两大中心的投产,带来了显著变化:2025年上半年,贵州春水堂、逅唐生物等企业产值突破4.34亿元。

依托双中心辐射,珠遵新茶饮产业集群迅速壮大。

“从考察到投产仅用118天,这是‘遵义速度’,更是‘协作速度’。”贵州春水堂总经理徐峰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遵义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28个合作茶园。

这家来自珠海的企业,2022年入遵建厂后,创造了惊人业绩:产能从初期年产5000吨到2024年过万吨,产品覆盖全国多家新茶饮品牌、10万+门店,综合纳税近千万元。

在春水堂的示范效应下,遵义御茶春茶业、贵州山海情茶业、贵州贵上茶业、务川牧逸香茶业等企业相继落户,茶企开发的锌硒抹茶走进烘焙工坊,茶农尝试制作的茶啤酒亮相美食节,依托区域公用品牌的本土新茶饮产品悄然兴起,形成了“龙头带动、中小跟进”的产业集群。

截至2025年上半年,集群企业达68家,其中广东合作企业30家,总产值8.44亿元。广东企业带来先进的加工技术与市场渠道,推动遵义茶叶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加速转型。

市长牵头的“新茶饮专班”

政策+市场的“双轮驱动”

珠遵协作的高效推进,离不开顶层设计与资金资源。两市将打造“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写入东西部协作年度要点,两地分别由市长挂帅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产业一线。

专班整合了国资、农业、科技、商务等10余个部门资源,建立起“三个一”推进机制:

一套政策体系——出台《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战略规划》,涵盖用地、税收、人才引进等26条扶持政策;

一笔专项资金——从2024年2月以来,珠海累计投入8707.4万元,重点支持加工中心建设、技术改造和品牌推广,实施东西部协作新茶饮项目30余个。这笔“真金白银”不仅直接带动湄潭县、凤冈县2536户茶农扩产提质,让人均年收入增至1.1万元,更撬动了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形成“财政资金+国企资本+社会投资”的多元投入格局;

一个服务团队——选派23名珠海干部驻遵帮扶,提供从项目审批到市场对接的“全周期服务”。

“新茶饮不是简单的‘茶+奶+糖’,而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在珠遵新茶饮研究院揭牌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如此强调。

由珠海农控集团出资设立的研究院,成立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并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为首席专家,汇聚了院士、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组成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成为产业升级的“最强大脑”:

研究院主导发布《贵州新茶饮原料茶 精制绿茶》团体标准,从水分、灰分、茶多酚等18项指标确立行业标杆;研发“夏秋茶提质加工技术”,使夏秋茶苦涩度降低40%,香气物质保留率提升25%;2024年以来,开展培训56场,培养新茶饮审评师、茶艺师等专业人才1200余人。

“以前炒茶凭经验,现在看数据。”湄潭县茶农罗国飞参加培训后如是说。在遵义,像罗国飞这样的懂审评、会创新的“新农人”正用科技改写着传统茶业的命运。

借助珠海遵义共建“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机遇,在粤黔协作工作队遵义工作组道真小组的积极推动下,道真引进头部企业深圳新荣阳食品科技公司,以“夏秋茶精制加工”为突破口,2024年道真与深圳新荣阳食品科技公司签订85吨夏秋茶收购订单,2025年订单量预计突破500吨,带动1500户茶农增收,户均年增收达1万元,真正实现“茶企增效、茶园增产、茶农增收”的良性循环。来自务川的新茶饮品牌“山海茶庭”与“贵州村超”IP联名,开设非遗茶空间门店,实现文化赋能、体育引流、消费转化一体化发展。

300嘉宾共商供应链未来

一场“有料”的行业盛会

9月20日,2025珠遵协作新茶饮供应链发展大会在遵义揭开面纱。这场备受瞩目的行业盛会,为新茶饮产业链上下游搭建起前所未有的对接平台。

300余位重磅嘉宾的集结,让大会成为思想碰撞的“超级大脑”;亿元级采购需求的释放,更将掀起供应链企业的“竞技热潮”。

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中国新茶饮产业联盟发起人贡英龙、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姚静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岳飞等一批行业重量级专家学者,以及品牌方、原料端、技术服务商与投资机构代表将聚焦科技赋能茶产业、行业标准建设、茶文化融合等主题,在探讨中共商可持续发展路径,让传统茶韵在新茶饮中焕发新生。

大会现场将举行重点产销合作项目签约仪式,贵州贵茶、沃丰茶业、春水堂、逅唐生物等领军企业将轮番登场,发布年度原料采购需求,规模预计超亿元。这场“采购盛宴”不仅是企业间的商业对接,更是遵义原料实力的集中展示,为供应链企业提供直接对话品牌方的珍贵机遇。

这场“有听头、有看头、有谈头”的大会,注定成为新茶饮行业的年度风向标。在这里,茶园与茶杯的距离被重新定义,东西部协作的能量将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度。

“珠遵新茶饮”的品牌雄心

320亿元产业链的“遵义蓝图”

“珠遵新茶饮”品牌的崛起,始于一杯好茶的品质坚守,成于标准体系的创新突破。

2025年,国内首个《贵州新茶饮原料茶 精制绿茶》团体标准正式发布,从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到卫生要求,为原料茶设立“贵州标杆”。

标准引领的背后,是贵州新茶饮技术服务中心联合省内外科研机构建立的全流程标准体系,涵盖种植、加工、检测等关键环节,让每一批茶叶都可追溯、可信赖。

品牌推广的“组合拳”更让“新茶饮·珠遵造”口号响彻全国,“珠遵新茶饮”品牌推广多点开花:

“珠遵新茶饮”系列产品先后亮相澳门国际文化美食节、中国航展,在广州塔、珠海日月贝等网红地标开展创意宣传;联动奥运冠军、网红博主打造的“一杯遵义好茶”话题,实现百万流量级传播,成功入选“2025我喜爱的中国品牌案例”。

塞尔维亚、孟加拉国、日本、斯里兰卡等多国外宾在体验遵义茶后纷纷点赞,“珠遵协作助力黔茶高质量出海”主题活动更让遵义茶叶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开启品牌国际化新征程。

9月的遵义,茶香氤氲。一幅产业融合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茶农采摘忙,加工中心机器轰鸣,冷链车穿梭往来,研发人员调试新配方……当东西部协作的春风拂过200万亩茶园,当科技与传统在茶杯中交融,这场新茶饮的产业革命,正将“小叶子”酿成富民强市的“大产业”。

未来,珠遵两地将重点推动大宗茶原料交易平台建设,整合湄潭、凤冈等主产区资源,实现“茶园直连工厂”的数字化集采。同步完善包材、辅料等配套产业,构建从茶叶种植到终端饮品的全产业链体系,谋划2028年带动产业链规模突破320亿元。

《贵州新茶饮原料茶 精制绿茶》团体标准将向全国推广,力争上升为行业标杆,让“珠遵造”成为高品质原料茶的代名词。

“珠遵新茶饮”将进一步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并探索进入东南亚茶饮消费场景,让遵义茶叶在国际化赛道上绽放新光彩。

来源:遵义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