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将深入企业一线,系统梳理“五十三优”的历史文化脉络、工艺传承体系及市场突围经验,通过全媒体平台向行业及消费者传递“国优”品牌的真实价值。
文丨刘保建
编者按:为唤醒“五十三优”历史价值、激活品牌生命力,云酒头条特推出“寻访国家优质酒”系列活动及文章。
我们将深入企业一线,系统梳理“五十三优”的历史文化脉络、工艺传承体系及市场突围经验,通过全媒体平台向行业及消费者传递“国优”品牌的真实价值。
作为行业媒体,云酒头条始终关注白酒产业生态多样性。此次行动既是对计划经济时代品质标杆的致敬,更是为区域酒企提供价值重估的公共平台。
现诚邀“五十三优”企业与我们共同书写这段产业记忆,让“国家优质酒”不再只是博物馆的标签,而成为消费市场的活性资产。
联系人:田洪涛
联系电话:18663826979
#“五十三优”兴衰启示录 推荐阅读国家优质酒的时代觉醒与重生密码
政策、市场与战略的三重变奏
在白酒这个大池子里,白云边是个“潜泳者”。
当300亿楚酒市场陷入内卷化竞争,它以80亿级体量稳坐地产白酒之王。白酒品牌习惯于在声量扩张中抢夺流量,白云边和它的掌舵人始终隐“身”在舆论场之外。
“隐形、傲慢、低调、油盐不进”……正因如此,白云边也成了很多人眼中与众不同的企业。
毫无疑问,这些标签都指向同一个显著特性:沉默。
沉默的企业,在全球都不乏存在。但白云边不一样,它在市场高歌猛进中继续保持低调,犹如一个高筑信息壁垒的“黑箱子”,也在行业内制造罕见“认知真空带”。
沉默的白云边,为何能够成长为楚酒头部?我们走进松滋白云边酒厂,对话武汉市场终端,走访协会和经销商,通过抽丝剥茧的探寻,试图揭开一点这个少见的“潜泳者”,并理解它。
█ 沉默而有实力
浩浩长江环抱下的松滋,因松树滋生而得名。这样一座深处荆楚腹地的小城,颇有不凡之处。
在松滋地下,考古学家发现了目前出现时间最早的灵长类物种“阿喀琉斯基猴”。它的地表上,挺立着亚洲第一大人工土坝——洈水大坝。
这里还孕育了楚酒名牌——白云边。
荆楚之地,自古重酒。湖北人宴饮讲究“无酒不成席”,无论是武汉的户部巷夜市,还是荆州古城的老街,酒香总与市井烟火交织。白云边扎根于此,恰如湖北人骨子里的务实与坚韧——不张扬,却始终以品质赢得人心。
白云边是一个自带“疏离感”的企业,尤与媒体刻意保持距离。除了湖北本地官方媒体,几乎没有媒体采访到白云边,踏足酒厂的就更少了。有外地媒体一月发函三次征求去酒厂采访,最终石沉大海。在去往松滋前,“云酒头条”也给白云边酒业董事长梅林发过短消息,同样没得到回复。
就是这样一个“低调到无以复加”的白云边,却在松滋绽放着热闹的一面。在松滋大街上,白云边酒的视觉广告随处可见,甚至刷出一个新高度。
沿金松大道去往白云边酒厂,路边的烟酒店、餐馆、超市,以及与酒毫不相关的汽修店、彩钢门市部、理发店等,都挂着白云边酒的红色招牌,“饱和式”制造消费氛围。
这种铺天盖地的品牌渗透,与武汉的码头文化一脉相承。汉口开埠后,“货到汉口活”的商贸精神深植湖北,白云边以终端为王的市场策略,恰似昔日商贾云集的汉正街,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占领每一寸消费阵地。
“松滋就是靠白云边撑起来的。”松滋人徐平是一名顺风车司机,家住酒厂旁边,“闻得到酒糟味”。他很遗憾没能进酒厂工作,朋友进去当了酿酒工人,每月工资有5000多元,“很多人都想进去,不好进,要托关系”。
松滋三大主导产业是酒、磷、钙,酒排第一。所以,当地财政也被称为“酒财政”。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白云边酒贡献16%左右,利税超18亿。
在这座64.2万人口的中部县城,母公司白云边集团主营白酒,又跨界食品餐饮、钢铁制造、房地产开发、酒店旅游、物流商贸、文化传播等产业,下有6500多名员工。这意味着每100个松滋人,即有1人在白云边工作。
饶是如此,很多松滋人也没进过酒厂。在未获酒厂特殊许可的前提下,进入厂区的唯一途径是:以游客身份入住白云边大酒店,通过前台预约,购买38元/人的参观门票,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
云酒头条正是这样走进了这家“神秘”的酒厂。入厂后映入视线的是茂密的植被、树木,干净的池塘,停放整齐的车位,静得出奇的环境。讲解员不无得意说,“很多客户来了都夸这一点”。
清幽又充满秩序感的环境,显露出这家酒厂规划意识强和管理精细化的一面。
事实上,白云边酒厂很早就实现了“一企三园”。参观的城东园区是行政、营销、包装、物流、技术和接待中心,城西负责酿造与旅游,城北是原酒储存区。
有湖北酒界人士称赞“白云边就是‘湖北茅台’,老酒储备多”,这在参观中得到了印证。白云边三大园区酒库总库容达到15万吨,日常储备原酒超11万吨,每年保持1万吨容量递增,不仅是中南地区最大原酒库,也进化成全国大型原酒储备基地。
白云边还率先投资和使用了智能化车间。我们参观的一个包装车间,仅需16人在场,2条全自动包装线每天产出2万箱白酒,全自动连续装盒机能达到12000瓶/时。
这家企业较强的谋划思维,还到了产业链上。目前,白云边酒业围绕白酒生产,在产业链条上下游延展,涵盖小麦种植、粮食加工、包装印刷、饲料加工、玻璃制品、瓶盖生产、物流配送、高生生物等57家企业,4家企业销售过亿。比如,酒厂每年要在本地收购小麦超2万吨。
在松滋,这样一个酒业产业集群,每年贡献产值超过150亿,税收超20亿,带动就业人数1.6万,毋庸置疑是该市工业中效益最大的支柱产业。
对白云边而言,随着产业链的完善,每瓶酒的诞生,几乎也都100%发生在松滋地界。
█ 非典型成长
白云边也有不神秘的一面。比如,在它的文化馆展示墙上,就清晰呈现了历年业绩。2024年,白云边酒厂实现销售额78.03亿元,上交税金18.15亿元。今年预期把销售推高到82亿。
这个业绩数字,在湖北白酒阵营中排在榜首。置入白酒上市公司的序列,则在第9名,前面是过百亿的今世缘。
在白酒行业,今世缘与白云边俨然是一对例外者——它们打破了“百亿俱乐部唯名酒”的固有认知。
两家企业在同一时期起步,创业清单上都“人少钱少”。上世纪70年代,高沟(今世缘前身)研发出38度低度大曲,白云边独创浓酱兼香,后来双双入选“53优”。
90年代中期,两个老牌酒厂都陷入半停产状态。白云边当时陷入了双重困境。不仅被80年代启动的三次大规模技改拖累流动资金,还因为没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营销模式和渠道,市场全面萎缩,销售也急剧下滑,1995-1997年酒厂连续出现亏损,很多员工都在外兼职维持生计。
1996年,高沟以“今世缘”创牌破茧重生。进入新世纪又创建高端国缘品牌,在2014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当年营收24亿,一时风光无比。
白云边的转机在1998年,35岁的松滋建材局局长梅林临危受命,用2年时间,让企业扭亏为盈。进入新世纪,白云边也迅速崛起。2008-2012年是白酒行业“黄金周期”,白云边4年间以10亿、20亿、30亿、40亿起跳。
到2020年,白云边在营收规模上仍领先今世缘。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徘徊在40-50亿区间,到2019年才突破50亿。而今世缘打破50亿要晚一年。
2021-2023年,行业进入发展逆周期,今世缘继续爆发式增长,用三年时间跑完了近50亿,成功登顶百亿。这一期间,白云边前两年也跳上了60亿、70亿,但第三年“哑火”仅销售77.25亿。至此,今世缘营收领跑白云边。
2023年以来,“徘徊”的阴影再次笼罩白云边。2024年预期实现82亿,但实际销售仅78.03亿。如今,公司把82亿目标推到2025年完成。
观察两家省酒的进击,今世缘立足消费土壤最好的华东区域,生产浓香大品类,又抓住了IPO重启机遇,终叩百亿大关。既有内生动力,又借助外部机遇,这较为符合行业一贯的百亿酒企成长模式。
反观之下,白云边身在湖北,以兼香小品类傍身,没抢到上市机会,以“非名酒、非华东区域、非主流香型”进击向上,突围更多源于内部潜力的发力,也逐渐临近百亿,在行业塑造了“非典型增长”的样本。
█ 灵魂人物
谈白云边,必涉及梅林,他是“灵魂人物”。
1998年上任白云边时,梅林是“松滋市最年轻局长”,已进入市领导梯队。2年后,梅林升任董事长。2005年白云边改制落锤,他顺理成章成为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集三大要职于一身,成为绝对意义上的掌舵者。
▎梅林(图源网络)
如今,梅林掌舵白云边超过25年,他在白酒行业的资历,不弱于名酒企业掌门人。一位湖北大商告诉云酒头条:“梅林眼光很好,也是一个很睿智的人,对白酒行业的理解和市场感悟很深,把市场情况跟他稍微说一说,他就很明白。”
作为“再造白云边”的关键人物,梅林很早就清晰了白酒品牌发展该是价值取向。赴任白云边初期,他总结了三句话:“办企业要艰苦奋斗”“质量是立身之本”“没有市场就没有一切”。
带着这样的思考,梅林做了企业战略取舍,白云边借由奋斗精神、品质立身和市场扩大,也真正改写命运。
发展立足品类差异化,坚持打造“兼香”
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头10年,是浓香大行其道的时代。对此,梅林决定白云边不跟随,反而要旗帜鲜明“坚持兼香战略”。
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更是南北交融之地。白云边独创的浓酱兼香,暗合了这片土地包容兼蓄的气质——既不像川酒浓烈,亦不似黔酒厚重,却在柔顺绵甜中自成一家,恰如武汉方言的“讲味”,追求恰到好处的平衡。
作为浓酱兼香白酒代表,白云边立足品类战略,既构建品类竞争的护城河,也是为自己培育忠实消费者。随着白云边畅销湖北多年,湖北人的口感偏好,也逐渐“兼香化”。
湖北省酒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远告诉云酒头条:相比川贵偏向度数高、风味浓,湖北人习惯喝45度以下、口感柔顺绵甜的白酒。白云边的酒体正是这种风格。
兼香战略,也让白云边在湖北市场建起了竞争壁垒。酱酒以口感较重、度数较高而著称,至今没有打开湖北市场。湖北人人大公司董事长宋宁说,兼香在湖北市场大盘中排第一,酱酒的消费氛围在这里一直没起来。
梅林对品类的坚持,还把白云边推上“兼香第一”,其市场份额占比上超越了郎酒兼香和口子窖。
精准的目标市场
市场起步时,白云边想执行“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但商家认为应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厂商争论中,梅林拍板听了商家建议。白云边市场布局采取了“1+X”模式,湖北为根据地,武汉是市场中心,省外做点状布局,只深度开发3-5个。
白云边的“武汉模式”成功后,带动了周边市场,最终打开了全省局面。目前,销售近80亿的白云边,至少有60亿来自湖北市场,在湖北白酒中已领跑了13年。
武汉出租车司机王宏伟说,本地人喝白酒的第一选择是白云边,多数选12年、15年。节日送礼、婚礼喜宴首选20年,这样会“很有面子”。
在武汉,白酒是江湖气的注脚。从吉庆街的夜宵摊到东湖边的婚宴,白云边12年、15年总与热干面、小龙虾同台。它不仅是酒,更是湖北人“讲胃口”的待客之道——实在、体面,绝不掉链子。
抢攻湖北同时,梅林对全国化“非常克制”。稻花香、枝江都做过全国化推广,但白云边坚持湖北为根据地、武汉为中心,只做周边省份辐射。
这也迎来了省外市场的开花结果。在河南,白云边主销百元以下星级酒,现在可以“销售十几亿”,而湖南“突破了3个亿”。
对“做终端”的极大坚持
梅林的务实风格,与湖北人“不服周”的倔强不谋而合,也在这一点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武汉人常说“紧搞慢搞,搞了再说”,梅林带领白云边从亏损到崛起,正是这种“闷头做事”精神的极致体现。
上世纪90年代,梅林察觉到中国商业领域逐渐开放,便率先优选一批市场意识强、潜力发展大的民营商家做白云边代理,要求从终端起步,终端从酒店、商超做起。
坚持到今天,带来了白云边在湖北终端市场的强势掌控力。云酒头条走访武汉市数家商超和烟酒店,店主无一例外首推白云边。湖北省酒协人士说,“白云边在整个湖北省终端能看到,县级市场已布局完了,有些乡镇终端都有业务员。”
作为白云边的最大经销商,人人大公司为白云边的“武汉崛起”建立功勋,如今年销售白云边8个亿。宋宁提到一件事:白云边发展快的时候,有些经销商嫌做终端累,跑去做流通,梅林发现后就让厂里把他们很快调整过来。
坚持“推高推新”,实现产品结构升级
1998年,行业进入调整期,梅林没做大众酒,而是逆势推出年份酒。先做3年,后来逐渐升级5年、6年、9年,随着消费升级又推出了12年、15年、20年。
有湖北酒业人士分析其优势:一是白云边产品极度聚焦年份酒系列,没有开发其他产品稀释市场竞争力;二是年份酒系列结构设计非常好,主产品从100元-400元。这些年湖北市场每次消费升级,白云边都有对应年份酒马上匹配。
年份酒系列导入市场,白云边采用精细化运营,通过不同的产品,实现对客户分层。产品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系列、年份和度数,由不同经销商代理,不仅避免同类竞争,还共同维护价盘,更让一个产品的成功扩大为系列突破。
白云边业绩数字的跃迁,正受益于年份酒大单品的发力。12、15、20年三款产品销量最大,目前年合计销售额占全部产品销售额比例超70%。其中12年在2013年创造过销售444万的单品纪录,年销售额过20亿元。
牢不可破的厂商关系
在我们走访中,白云边“良好的厂商关系”被津津乐道,这也是其市场持久不衰的秘籍。支撑的核心,除了产品让各级渠道保持利润,还在于梅林的魅力。
在一些经销商的心中,他已是偶像般的存在,言谈间全是“因为认可梅总”;有位经销商已不卖白云边,还要喊他“梅林老总”,言语间不乏崇拜。
宋宁回忆与梅林初次见面,当时对方拿过一瓶白云边5年让他尝尝,觉得不错,就问“能一直保证这样的品质吗?”听到梅林肯定的答复后,人人大签约,合作持续到了今天。
对于白云边的厂商关系,宋宁同样认为“梅林把握得非常好”。有一次,他建议把浓酱兼香的产品风格调得偏浓一些,“厂家也欣然接受了”,后来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接受。
基于与白云边融洽的关系,人人大公司对白云边极高忠诚,拒绝代理省内其他白酒品牌。即便全国名酒伸来橄榄枝,也保持极大克制,“不轻易接牌子”。
█ 务实
梳理白云边的过去发展和市场现状,可以看出62岁梅林,对企业的影响至深:不仅奠定了从亏损到到庞大的根基,还在继续打开一个新局面。
外界对白云边的知之甚少,也与掌门人有很大关系。
梅林的低调,是出了名的。2008年春糖会结束,湖北经销商赵海(化名)与梅林乘一趟航班返回,俩人同坐一辆摆渡车。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别的酒厂领导身边都是前呼后拥的一群人,而梅林身挎一个小包,“自始至终是一个人”“非常低调”。
另一次是宜昌大型会议召开前,当地一家酒企抢先拿下所有好酒店和广告位,但梅林“不硬刚”,只在东山隧道一个地方打了白云边广告,“你打你的”。结果,这些年白云边反而成功得更大。
这两件事,让赵海对梅林充满了钦佩——对方身处企业高位,却保持着做人的温和、低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素养。
不过,梅林做事风格又是“非常狠的、执行力强”,与劲牌吴少勋一样,都懂得“方寸之间、拿捏到位”。
对于梅林的印象,白云边酒厂的讲解员称他“亲民、没架子”,对员工好,“福利高”。
对我们无法面聊梅林的遗憾,一名湖北酒业人士解释,“他不愿意抛头露面接受采访,行业会议也不愿意参加”“到了厂里没有他发话,任何人也不会接受媒体采访”。
换角度看,为人低调的另一面是务实。据厂报《白云边人》报道:2013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调研白云边,对梅林说:“你们是真正干事的人”“白云边有一个务实的好班子”。
2020年,松滋市政府在确立“松滋精神”时,最后定下“重礼守信、务实争先”。“务实”两个字的确立,显然与白云边酒厂的处事风格,有一定的联系。
湖北省酒业协会人士也认为,梅林的低调是一种务实,以及很高的觉悟。在湖北,白云边没那么神秘,也会在大众媒体上打广告。只是梅林不主动去与媒体打交道,不愿意在行业露面,让大家感觉有些“神秘”。
赵海认为,“务实”基本是湖北酒企负责人的风格,劲牌吴总也不喜欢抛头露面,“湖北企业管理者非常勤劳,常会把工作做到极致,更讲究务实,而不是追求一个面子”。
湖北人崇尚“过日子要扎实”,从黄鹤楼的传说到归元寺的禅意,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色便是低调中见真章。白云边不压货、不冒进的策略,恰如武汉长江大桥——历经风雨,稳如磐石。
梅林把他的务实风格,完全投入到企业身上。白云边营收接近80亿,考虑到产品在湖北市场属“硬通货”,“想要做成百亿,随便向经销商压压货就完成了”。赵海说,但梅林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更想让白云边稳步发展。
█ 隐忧
一名宜昌的经销商透露,尽管白云边很成功,梅林很厉害,但也有了瓶颈。
当前,白云边核心产品,集中在湖北消费量最大的100元-400元区间。在该价格带的一枝独秀有代价——白云边在省内市场直接放弃了百元以下的产品。
另外,湖北500元以上的高端白酒领域,龙头白云边没话语权,目前主要被全国名酒占领。
白云边就曾推出高端1979系列,在湖北市场与名酒竞争不占优势。宜昌高铁站内有白云边53度30年广告,定价1988元,布局超高端价格带,但“仅是标杆,走量很少”。
像很多白酒大单品一样,白云边年份酒也陷入了“利润困境”:价格透明导致渠道利润空间压缩,进入“薄利”。有经销商反映,终端拿货后会恐慌,第一时间想把货甩出去,“这肯定是个危机,说明靠品牌张力卖酒不行了”。
在武汉,白云边每年销售“超15个亿”,保持领先。但这个开放市场,正迎来全国名酒和湖北酒企等竞争对手的冲锋,近年汾酒增长尤其强劲,“说明白云边在武汉不是牢不可破的”。
笼罩在白云边身上的“神秘”,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在保持神秘中增长,这固然颠覆了行业以往经验,但“闷声发大财”的负面效应也在壮大中凸显。
有分析人士表示,百亿酒企基本都打造出产区IP,但白云边缺位产区建设,导致行业人士也不知道白云边出自松滋,“兼香白酒之都”未来恐花落他家。另外,白云边的兼香表达,明显弱于口子窖,也正在被郎酒兼香赶上。
“百亿之后,再想低调很难。”该分析人士认为,对比同维度的今世缘、西凤酒,白云边需要打一场价值升维战:从“湖北的白云边”跨越到“中国的白云边”。
湖北文化自古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屈原投江、辛亥首义皆源于此。若白云边能如编钟奏响荆楚之音般,将兼香之韵推向全国,或可续写“惟楚有材”的新篇章。
来源:云酒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