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开股票账户,创新药板块那根一路向下的K线,是不是让你心梗又疑惑?“这创新药到底咋做到一直跌的啊?”无数散户发出灵魂拷问。有人割肉离场,骂骂咧咧;有人越跌越补,仓位越套越深…
想不通!创新药一路暴跌,散户惨被深套?资深财经博主拆解底层逻辑,原来机会藏在这里…
点开股票账户,创新药板块那根一路向下的K线,是不是让你心梗又疑惑?“这创新药到底咋做到一直跌的啊?”无数散户发出灵魂拷问。有人割肉离场,骂骂咧咧;有人越跌越补,仓位越套越深…
作为深耕财经股票领域多年的博主,今天我就把这创新药暴跌的“里子面子”扒个干净——不仅告诉你为啥跌,更告诉你普通人在这波行情里,到底有没有机会逆风翻盘!
创新药的核心逻辑之一是“商业化利润”,但医保谈判直接把这个逻辑按在地上摩擦。
以2024年医保谈判为例,某款治疗肺癌的创新药,直接被砍价50%以上。企业虽然通过“以价换量”保住了市场份额,但净利润率从预期的30%直接掉到15%。
资本市场是“看预期”的,当“高毛利”神话被打破,机构率先用脚投票,股价能不跌吗?更别提仿制药集采的“前车之鉴”,让市场对“政策压制利润”形成强预期,资金天然厌恶不确定性,纷纷撤离。
创新药研发堪称“九死一生”。某明星药企斥资数十亿研发的一款抗癌药,在三期临床阶段宣告失败,消息一出,股价当天暴跌20%。要知道,这款药是企业未来3年的核心管线之一,失败意味着前期投入打水漂+未来营收断层。
国内创新药企大多处于“密集研发投入+少量产品商业化”的阶段,这种阶段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一旦某条管线折戟,市场就会用最极端的方式定价——股价暴跌。
前几年创新药赛道有多火?一级市场融资额每年翻倍,创业者扎堆涌入。但2023年开始,一级市场融资额直接腰斩,很多初创药企拿不到后续融资,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二级市场更是直接反映这种冷遇。以某创新药ETF为例,从2021年高点到现在,跌幅超过50%,资金持续净流出。没有资金活水,股价想涨比登天还难。
国内创新药企业扎堆在PD-1、ADC等热门靶点,导致同质化严重。比如PD-1,国内有超过10家企业布局,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而跨国药企如默沙东、百时美施贵宝,早就布局更前沿的靶点,或者在“联合用药、适应症拓展”上拉开差距。
但也有例外,某药企的PD-1成功“出海”,在欧美市场获批,虽然价格比国内高不少,但也证明了国内药企的全球化潜力。这类企业的股价表现,明显强于板块平均——这就是“真本事”和“伪创新”的区别。
ADC(抗体偶联药物)是近年来的明星赛道。国内某药企的ADC药物在胃癌适应症上数据亮眼,股价一度逆板块上涨。这说明市场对“真创新、真突破”的技术是认可的。
反观那些还在旧靶点里“卷”的企业,要么被迫降价,要么面临管线老化的风险。技术迭代的速度,决定了企业的生死,也决定了股价的高度。
一款好药,卖不出去也是白搭。国内药企在商业化上差距明显:跨国药企的销售网络遍布全球,而国内企业大多依赖本土市场。
某药企搭建了覆盖全国的肿瘤专科销售团队,其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就远高于同行,股价表现也更稳健。所以,判断一家创新药企值不值得投,除了看管线,还要看商业化能力——这是很多散户容易忽略的点。
目前创新药板块的PE(市盈率)处于历史百分位10%以下,也就是说,比过去90%的时间都便宜。PB(市净率)也处于历史低位,部分优质企业的PB甚至低于1,意味着市场在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抛售。
从估值角度看,已经具备一定安全边际,但“估值底≠股价底”,还需要政策、资金等因素共振。
近期有消息称,有关部门可能出台针对创新药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投入大的企业给予额外补贴。同时,医保谈判也在探索“创新药价格保护期”,避免一上市就被砍到骨折。
这些政策如果落地,将是板块的“强心剂”。作为散户,要密切关注政策动向——这是“右侧交易”的关键信号。
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散户:创新药ETF是不错的选择(如某创新药ETF),成分股涵盖国内头部创新药企,分散了个股风险。
想博弹性的散户:可以关注两类个股:
一类是管线中有重磅创新药、且商业化能力强的企业(如某药企的ADC药物即将商业化,股价已有提前反应);
另一类是在出海领域有实质性进展的企业,全球化布局能打开估值空间。
但注意:左侧布局要控制仓位(毕竟谁也不知道底在哪);右侧布局则要等政策、资金、技术三重信号确认。
创新药的暴跌,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必然过程。对于散户来说,这既是风险(可能被深套),也是机会(能以便宜的价格布局真正的创新龙头)。
记住,投资从来不是“追涨杀跌”的游戏,而是“认知的变现”。你对创新药行业的理解越深,就越能在别人恐慌时看到机会。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手里的创新药仓位,是打算坚守还是撤离?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点赞最高的评论我会亲自解答!
关注我,带你看透财经市场的每一个迷雾,做明明白白的投资者。
来源:星愈情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