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文和友的市井烟火气在北上广深沦为“文化赝品”,当墨茉点心局的现烤麻薯因供应链断裂失去灵魂。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从长沙出发,最终还是回到长沙。
这似乎成为众多长沙发家的网红新消费门店的魔咒。
当文和友的市井烟火气在北上广深沦为“文化赝品”,当墨茉点心局的现烤麻薯因供应链断裂失去灵魂。
图源:时代周报
这座城市的网红品牌似乎被下了“围城魔咒”:在长沙是现象级顶流,在外地却成了“温室花朵”。
日前,墨茉点心局官方发布公告称,自9月1日起,暂时关闭邵阳、株洲、常德、衡阳外区门店,仅保留衡阳蒸湘万达店。
至此,这个曾以“国潮+现烤”席卷全国的新中式烘焙品牌,全国门店仅剩29家,其中28家集中在长沙。
从资本热捧的“单店估值破亿”到区域收缩的“战略聚焦”,墨茉的轨迹折射出整个中式烘焙行业的集体阵痛与转型。
图源:潇湘晨报
从退守湖南到回到起点
从2021年“全国跑马圈地”到2023年“困守湖南大本营”,墨茉点心局的收缩轨迹,仅用两年多时间便画出了一条陡峭的抛物线。
图源:新京报
而到了2025年,又迎来了第二次收缩。
当时第一次收缩的时候,品牌负责人表示 “收缩是暂时的,关店的城市‘会再回去’”。
可打脸的是,墨茉点心局没能再“回去”,随之而来的是第二次收缩。
毕竟,数字是最现实的,就像墨茉点心局官方说的,“自6月聚焦品质与服务以来,长沙门店业绩回归良性增长,所以决定聚焦长沙区域发展。”
这个曾让茶颜悦色“十步一店”的五一路步行街都黯然失色的网红品牌,终究还是退回了出发的原点。
时间拨回2021年,彼时的墨茉正站在资本的风口上:连续三轮融资、数亿元B轮注资、单店估值破亿(远超同期喜茶、奈雪),二十余家门店撑起20亿总估值的神话。
图源:天眼查
在资本催熟下,它以“国潮现烤”为刃,迅速切开全国市场:武汉、北京、杭州的门店前排起长队,社交媒体上“长沙必带伴手礼”的标签刷屏。
图源:驼鹿新消费
即便产品因“均价超20元”屡遭吐槽“贵”,也挡不住年轻人为“打卡国潮点心”的热情买单。
图源:驼鹿新消费
但泡沫终会碎裂。
2023年起,行业融资额暴跌九成,墨茉的扩张引擎戛然而止:先是主动撤出武汉、杭州,年末告别北京,退守湖南市场。
至2025年秋,墨茉再次缩圈,这次更是直接退回到了长沙。
面对“为何从退守湖南到退回长沙”的追问,品牌两次给出相似答案——“聚焦大本营,深耕产品与服务”。
事实上,这场收缩早有伏笔:当资本退潮后,“3小时口感塌陷”的现烤麻薯暴露了供应链短板,跨省门店物流损耗高企;曾被热捧的“网红溢价”,也在消费者“为品质买单”的理性转向中失去魔力。
图源:网友评论
社交平台上,就有曾经为其排过长队的消费者吐槽,“随大流买的,倒是不难吃,但也不会再买了”、“实话就是很一般,不好吃也不便宜,也不是真正的中式点心,全靠营销吹起来的”……
即便今年6月下调社区店产品价格(如伯爵杏干小麻薯降3元,多数商品落回20元内),也难挽门店颓势。
图源:墨茉点心局
从资本捧着钱追、消费者排着队买的“顶流神话”,变成困在长沙街头的“区域守城者”。
可谓是生动诠释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资本退潮,市场失宠
2020年至2022年,新中式烘焙赛道经历了一场资本盛宴。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莫过于墨茉点心局和虎头局·渣打饼行,这两个引领了“新中式烘焙潮流”的品牌,一时风头无两,在一年内就斩获了多轮融资。
虎头局凭借“麻薯+盘挞”组合吸金近5000万美元,彼时才成立了两年的虎头局,门店不到10家,就在2021年的一年时间里完成了两轮融资。
在小红书、大众点评“自来水”的种草下,虎头局进入上海市场的时候,还曾在上海门店创下过排队3小时的壮举,一度被誉为“上海新晋排队王”。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这一时期行业年均增长率超12%,2023年市场规模达744.2亿元。
然而,资本驱动的快速扩张埋下隐患。
2023年,烘焙行业融资额骤降至6.5亿元,不足2021年的十分之一。
另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烘焙行业闭店率高达28%,远超餐饮行业平均水平。
进入2024年之后,资本的动作更是堪称“惜投如金”,根据FBIF的不完全统计,2024年烘焙赛道仅有4笔投资。
图源:FBIF
唯一引发行业关注的交易,是亿滋中国对冷冻烘焙头部品牌恩喜村的战略注资。
其余3笔融资均流向区域性小众品牌,金额未破亿元,与前几年动辄数亿的“豪掷”形成云泥之别。
这种退温不仅是数字的锐减,更是资本逻辑的彻底转向。
当新消费泡沫破裂、单店盈利模型屡遭质疑,曾经追逐“高成长故事”的机构开始捂紧钱袋,转而偏好现金流稳定、供应链扎实的品牌。
图源;抖音
于是,当资本从“烧钱换规模”转向“盈利可持续”,缺乏造血能力的品牌集体崩盘:虎头局和牛角村破产清算,雷诺特法式西点退出中国内地。
高估值泡沫与消费理性回归
墨茉点心局创始人王瑜霄的履历里,藏着这个新消费品牌从爆火到收缩的底层密码——这位曾执掌湖南广电镜头、后又躬身茶饮创业的跨界者,既懂年轻人的情绪,更擅用流量讲故事。
湖南广电导演的经历,赋予她对Z世代审美与传播逻辑的敏锐嗅觉,她将全平台打造成“种草矩阵”。而早年茶饮店的创业试水,更让她深谙年轻人“为体验买单”的逻辑。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墨茉迅速成为长沙街头的“流量磁铁”,年轻人举着点心盒拍照、在小红书晒九宫格,连外地游客都专程飞来“朝圣”。
然而,当虎头局、墨茉们将“国潮+流量”奉为圭臬时,行业的泡沫也在悄然堆积。
中式烘焙的退潮本质是“重营销、轻产品”模式的反噬。
资本热潮中,品牌沉迷于“打卡经济”,用代购黄牛、饥饿营销制造稀缺感,却忽视产品创新与供应链建设。
区别于传统品牌依赖会员体系的保守玩法,它们将弹药全砸在年轻人聚集的小红书、抖音,用探店达人、网红测评编织“种草天罗地网”。
但是在产品力上,却是最薄弱的环节。
麻薯、虎皮、肉松、紫米几样,配方高度趋同下,品牌间产品差异趋近于零,市场到处都是清一色的虎皮卷、麻薯、蛋黄酥……
图源:驼鹿新消费
在口味挑剔、选择多元的今天,能留住喜新厌旧的年轻人的,从来不是某个爆款或某次营销,而是从舌尖到心尖的持续满足。
所以,靠博主测评、KOL种草堆起的流量,终究抵不过消费者对“复购率”的用脚投票。
当年轻人看透“国潮包装+网红故事”的套路,当“打卡一次即够”的新鲜感被“换汤不换药”的重复消磨,这些曾站在融资顶点的“天花板”品牌,终于迎来流量的反噬。
墨茉这抹“长沙困守”的唏嘘,实则是整个烘焙赛道的镜像。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糕点界“初代网红”鲍师傅的逆袭: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仅凭一款肉松小贝,靠扎实的口感和稳定的品控,硬是从北京胡同火到全国,甚至引得香港消费者反向代购。
它的秘诀很朴素:流量会褪色,但产品力刻在消费者的味蕾记忆里。
从墨茉的“流量狂欢”到鲍师傅的“留量沉淀”,新消费品牌的生存法则愈发清晰:营销能叩开大门,产品才是留住人心的钥匙。
当潮水退去,能留在沙滩上的,终究是那些把“网红”二字写成“长红”的品牌。
写在最后
从“出湘争雄”到“归巢守成”,墨茉的轨迹恰是新中式烘焙退潮的缩影。
当“高估值、快复制”的资本游戏终结,能守住一座城的“小而美”,或许已是品牌最踏实的生存答案。
市场永远需要动人的品牌故事,但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从来都是“故事有内核,品质有底气”。
若只是靠营销编织的空中楼阁,终会被年轻消费者尝鲜后即弃;唯有将国潮情怀、产品创新与稳定的口感体验拧成一股绳,才能让“打卡热情”沉淀为“复购习惯”,让品牌从“一时网红”蜕变为“长久陪伴”。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