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关键期晶晨股份,增长放缓仍豪掷3亿,收购亏损公司引关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1:31 1

摘要:中国芯片市场风暴再起。2025年,市值400亿的晶晨股份,在港股IPO冲刺节点,豪掷3.16亿元收购连年巨亏的小型芯片企业芯迈微——一笔让行业哗然的交易。根据中信证券、安永等权威金融机构数据,2024年A股与港股科技企业IPO审核趋严、估值压力不断加剧。在此背

中国芯片市场风暴再起。2025年,市值400亿的晶晨股份,在港股IPO冲刺节点,豪掷3.16亿元收购连年巨亏的小型芯片企业芯迈微——一笔让行业哗然的交易。根据中信证券、安永等权威金融机构数据,2024年A股与港股科技企业IPO审核趋严、估值压力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晶晨股份的“豪赌式”收购,是否真能为资本市场讲出新故事?

芯片行业进入2025年,技术创新与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晶晨股份在物联网、智能终端等领域已积累不小优势,但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蜂窝通信、Wi-Fi芯片等方向依然存在短板。根据公开财报,近两年晶晨股份营收与净利润虽保持增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0.42%,净利润增长37.12%,远低于2024年同期的高增长表现。

正是在这一业绩承压、估值压力凸显的关键期,晶晨股份宣布收购芯迈微。表面看来,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芯片公司,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超1.3亿元,营收规模微乎其微。如此“高买低卖”的并购行为,在行业内极为罕见。许多投资者质疑,这笔交易究竟是技术布局的必然选择,还是为上市包装业绩的资本操作?

更令人费解的是芯迈微创始人孙滇的“白菜价”操作。按公告,孙滇直接和间接持有芯迈微60.57%的股权,但实际仅获得112万元回报,甚至其个人直接持有的21.8%股份作价为零。而持股39.43%的机构投资者则顺利拿走3.15亿元。如此反常的股权分配方式,引发众多猜测。

有分析认为,这种安排极可能源自前期融资中的“清算优先权”条款。即机构投资者在公司出售时优先收回全部本金与约定收益,企业管理团队仅能分配剩余价值。面对芯迈微持续亏损、后续融资无着落、债务压力增大,创始人选择“止损离场”,既规避了未来潜在的回购与责任风险,也为机构提供了资金退出窗口。

这种安排在国际风险投资圈并不罕见。权威律所King & Wood Mallesons的2024年报告显示,清算优先权已成为中国科创领域融资的常态条款,尤其在企业难以兑现业绩承诺、行业周期下行时,创始人往往会被迫低价或者零对价退出股权。芯迈微案例,正是这一行业现实的缩影。

晶晨股份为何选择在IPO关键期接盘一家连年巨亏、营收尚未规模化的小型芯片公司?公司公告给出的解释是看中芯迈微在蜂窝通信、车联网、智能终端领域的芯片研发成果,拟通过技术与团队整合,快速补齐自身的技术短板,完善“蜂窝通信+光通信+Wi-Fi”的多维产品矩阵,为港股IPO讲出更具想象力的成长逻辑。

但现实并未如此乐观。公开数据显示,芯迈微2024年营收为0元,2025年上半年仅67.93万元,与晶晨股份上半年33.3亿元的营收体量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芯迈微所在的Wi-Fi射频芯片领域,已有卓胜微、唯捷创芯、希荻微等上市公司占据技术和市场优势。新晋企业即使有技术突破,短期内也难以实现商业化落地,未来盈利能力高度不确定。

收购完成后,3.16亿元的作价将全部计入对价,形成高额商誉。2025年上半年末,芯迈微净资产仅3590万元,远低于收购作价。一旦芯迈微后续经营未能实现反转,晶晨股份的盈利能力和上市公司报表都将面临商誉减值的巨大压力。这种风险,已在A股和港股科创企业并购案例中屡见不鲜。

这场收购引发了行业和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部分分析人士认为,晶晨股份此举更像是一场“为IPO讲故事”的豪赌:通过高溢价并购技术型资产,短期内提升公司基本面与成长性预期,为港股上市定价造势。这种策略能否为公司带来实际的技术升级与市场扩张,还是仅仅成为又一个资本操作下的“商誉陷阱”,尚需时间检验。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以来,港股科技板块持续承压,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真实成长性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根据路孚特(Refinitiv)统计,2025年上半年港股科技公司IPO审核通过率较历史低位再创新低,市场对“故事型”“亏损型”企业的容忍度显著下降。晶晨股份能否通过芯迈微的技术整合,真正打破当前增长瓶颈,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来源:钦点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