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镜头捕捉瞬间,用文字记录历史。为了解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情况,14日,来自中国日报、中国文物报和四川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等央省媒体的10余名记者走进广元,先后来到位于剑阁县的翠云廊徐家陔-文林铺段遗址和原108国道旧址两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位进行采访。
用镜头捕捉瞬间,用文字记录历史。为了解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情况,14日,来自中国日报、中国文物报和四川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等央省媒体的10余名记者走进广元,先后来到位于剑阁县的翠云廊徐家陔-文林铺段遗址和原108国道旧址两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位进行采访。
拍照、摄像、查勘、询问、记录……媒体记者到达位于翠云廊景区原108国道旧址后,便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可以介绍一下原108国道旧址的情况吗?”
“原108国道旧址是什么时候列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清单的?下一步有何举措?”
对于记者的提问,剑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办公室主任傅玉斌逐一解答。与此同时,剑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将“文物保护单位安全责任公示牌”牢固安装在树上。牌面清晰标注了文物名称、级别、行政主管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等内容。
“按照流程,目前,已经对该处旧址进行了登记,安装公示牌是为了更好地对这一旧址进行保护。”对于原108国道旧址的背景故事,傅玉斌介绍,1937年全线贯通的川陕公路沿古蜀道金牛道修建,在抗战时期发挥重要作用,后来川陕公路经多次改道修建,便形成了现在的108国道。但由于该线路穿越翠云廊核心景区,区域交通量的逐年提升对古蜀道和古树的保护带来了诸多不便,2009年,108国道翠云廊改造项目正式实施,线路从翠云廊景区改至景区外。
据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广元市建立“发现即保护”工作机制,对新发现文物实行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文物线索征集-快速评估认定-分级分类保护”三同步模式,确保文物从发现到保护无缝衔接。对于新发现的文物,立即设立保护标志,建立“安全责任人+点长制”双重管理体系,实现“普查一处、保护一处”动态覆盖。同时,通过政务平台、新闻媒体等平台广泛征集线索,开展文物普查宣传活动,推动形成“应普尽普”“应保尽保”的社会共识,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好惠及大众。
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收集新发现文物线索231条,完成现场调查采集182处、信息系统填报105处,文物类别丰富多样。
来源 广元市博物馆、看广元
来源:豁达星球Jq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