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英国《卫报》、路透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8日,正在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与英国首相斯塔默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其间爆出一则令人吃惊的消息,美国政府正试图收回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据英国《卫报》、路透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8日,正在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与英国首相斯塔默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其间爆出一则令人吃惊的消息,美国政府正试图收回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特朗普称, “(巴格拉姆空军基地)世界上最大的空军基地之一,我们免费给了他们。顺便说,我们正试图收回它。因为(阿富汗政府官员)需要我们提供一些东西。我们希望夺回那个基地,但我们想要夺回基地的原因之一是,正如你们所知,中国制造核导弹的地点正好一小时(航程)。”
特朗普此时抛出“收回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惊人言论,看似突兀,实则是一场经过精心算计的“多幕剧”。它同时服务于国内政治攻防、对华战略叙事、盟友心理安抚、个人政治遗产四大目标,兼具“表演性”与“战略性”。
一、国内政治维度:把“拜登的溃败”变成“特朗普的复仇”
2021 年 8 月喀布尔机场仓皇撤军、巴格拉姆基地连夜弃守,是拜登执政第一年最狼狈的标记。
特朗普团队深知,只要画面足够血腥、混乱,就能在 2026 年中期选举甚至 2028 年大选中反复播放。于是,“收回基地”被包装成“修正拜登错误”的符号——
1. 把“溃败”重新定义为“可逆的战术失误”,暗示“我回来就能翻盘”;
2. 用“免费送给塔利班”这一夸张说法,进一步固化拜登“败家子”形象;
3. 以“一小时飞抵中国核导弹阵地”的惊悚话术,给共和党基本盘灌输“只有特朗普才能对华硬刚”的使命感。
换言之,基地本身能否夺回暂且不论,先把“夺回”二字钉入选民脑海,就已达成阶段性选举收益 。
二、对华战略维度:把“帝国坟场”变成“前出监视哨”
巴格拉姆基地距喀什、和田直线距离 700—800 公里,距罗布泊亦在 1500 公里以内,确实可覆盖部分西部空域。
特朗普团队刻意把“一小时航程”简化为“一小时打击”,目的是——
1. 在美国国内重启“中国核威胁”议题,为 2026 财年国防预算再添砝码;
2. 把阿富汗问题纳入“印太战略”话语圈,让国会相信“中亚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对华包围网的一环”;
3. 为日后可能恢复的高空侦察(U-2、RQ-180)或中程导弹部署预设舆论铺垫。
然而,技术层面看,现代核大国预警体系早已多维度、天基化,靠一个前沿机场并不能实质性增加对华打击突然性;真正价值在于“政治可见度”——让美国选民、盟友、甚至部分中亚国家看到“星条旗重新飘在兴都库什山口”,从而制造“美国回来了”的象征资本 。
三、盟友安抚维度:给“美国信用破产”打补丁
过去三年,从阿富汗到乌克兰再到加沙,盟友对“美国说走就走”的恐惧持续发酵。特朗普深知,即便他口喊“美国优先”,也需要让核心盟友相信“关键时候不会弃船”。在英国土地上高调宣布“收回基地”,正是对五眼联盟、北约东线的一次“廉价再保证”——
1. 伦敦是 2021 年“北约紧急空运”协调中心,英国舆论对喀布尔陷落记忆犹新;
2. 斯塔默政府正谋求“后脱欧”全球英国角色,乐见美国释放“重返”信号,哪怕只是口头;
3. 通过“中英核威慑距离”这一惊悚坐标,把英国对华焦虑与美国军事存在绑定,为后续奥库斯(AUKUS)扩容、涉台联合声明铺垫情绪。
因此,这场发布会更像“跨大西洋心理剧”:特朗普给斯塔默递上一张“我比拜登靠谱”的保票,而英国媒体则帮忙把“中国距离论”放大到欧洲版面 。
四、地区博弈维度:把“塔利班”重新拉进交易桌
特朗普 2018—2020 年与塔利班多哈谈判时,曾以“撤军换安全承诺”达成《多哈协议》;如今他反过来想“用重返换新交易”,逻辑看似矛盾,实则符合其“交易主义者”一贯套路——
1. 以“解除制裁 + 经济援助”为诱饵,让塔利班允许美军“有限返回”并保留治外法权;
2. 用“ ISIS-K 越境威胁”作为共同敌人,为美军反恐存在制造“合法性”;
3. 把基地“租借”问题与阿富汗矿产(锂、稀土)开发权捆绑,形成“以军护矿、以矿养军”的商业模式。
不过,塔利班 18 日深夜的回应已划清红线:“对话可以,驻军免谈”。对塔利班而言,允许星条旗重新升起,将直接冲击其“终结占领者”执政合法性,甚至引发内部强硬派反噬。因此,特朗普这一筹码大概率换不到实物,只能停留于“喊话—被拒—再喊话”的循环,却足以让他对国内选民展示“我在努力”。
五、法律—预算维度: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 兵力:巴格拉姆高峰时期驻有 3 万人,今天即便“象征性收回”,也需至少 1 万兵力、一套完整的防空反导体系(爱国者 + 萨德 + 近防系统),而美军目前同时援乌、援以、威慑伊朗,已无余力再开一条 1 万人级战线 。
2. 预算:兰德公司 2024 年评估,重新启用巴格拉姆并维持 12 个月,直接成本 28—35 亿美元,若再升级跑道、油库、弹药库、无人机棚,首年即突破 50 亿。在 2026 财年预算已锁定 8860 亿上限、两党仍在拉锯债务上限的背景下,国会很难为“特朗普的怀旧项目”单独开绿灯。
3. 法律授权:2001 年《使用军事力量授权法》(AUMF)针对的是“9·11 肇事者”,塔利班已非当初“庇护基地组织”的身份;若总统想重启大规模战斗部署,需新的国会授权,而众议院目前 222 席共和党、213 席民主党,任何“重返中东”议案都会遭遇民主党议员狙击。
综上,五角大楼内部普遍把“收回基地”视为“政治幻想剧”,而非“可执行作战计划”。
六、个人遗产维度:把“失败”改写成“未完待续”
特朗普 2016 年竞选时承诺“结束无休止战争”,2020 年兑现与塔利班签约撤军;但 2021 年拜登的狼狈画面,却让他陷入“胜利者却背锅”的尴尬——选民记住的是“西贡时刻 2.0”,而非“特朗普谈判”。因此,他急需一次“反转叙事”:
1. 把“结束战争”升级为“以退为进”,证明“我既能撤回来,也能打回去”;
2. 把“巴格拉姆”从“失败象征”改造成“复仇图腾”,让历史书不再写“特朗普丢了阿富汗”,而是写“特朗普曾想夺回”;
3. 为潜在 2028 竞选预埋“强人剧本”——一旦国内外出现重大恐怖袭击或地缘政治震荡,他可以立即指责“拜登—哈里斯把世界搞砸”,并自诩“唯一有方案、有胆量修正的人”。
换句话说,基地能否夺回是战术问题,能否让“夺回”二字写进选民记忆,才是战略目的 。
七、一场“低成本、高收益”的政治秀
特朗普深知,只要镜头对准他,他喊出“收回巴格拉姆、距中国核导弹仅一小时”,就能同时达到以下几种效果:
- 给拜登补刀、
- 给北京抹灰、
- 给盟友递话、
- 给塔利班出价、
- 给选民画饼。
至于 1 万名士兵、50 亿美元、国会授权、塔利班同意、中俄反制这些“细节”,通通可以留给“未来的谈判桌”或“下一任政府”。对他而言,政治收益在话音落地瞬间就已兑现:全球头条、两党攻防、中国回应、欧洲焦虑、中东猜测……所有这些“注意力”正是特朗普式外交的核心诉求。
所以,这出戏并非“重返阿富汗”,而是“重返热搜”;不是地缘战略,而是流量战略。只要“夺回巴格拉姆”五个字持续占据媒体框架,特朗普就再次证明:在碎片化传播时代,议题设置权比实际控制权更值钱。至于阿富汗是否真会成为“第二个叙利亚”,答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特朗普已经成功让全世界重新讨论“美国在阿富汗该怎么办”,而讨论本身,就是他想要的胜利。
来源:老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