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呼吁刘强东开“东贝”,对标西贝做现炒,餐饮门槛京东能跨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1:21 4

摘要:近期餐饮与互联网领域有两件事凑到了一起,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采用预制菜品且定价偏高”,刘强东则在京东品酒会期间开启直播烹饪。

近期餐饮与互联网领域有两件事凑到了一起,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采用预制菜品且定价偏高”,刘强东则在京东品酒会期间开启直播烹饪。

直播中,刘强东提及京东外卖的目标是让用户“以25元消费获得米其林三星厨师水准的外送餐饮”,这番表述与罗永浩的质疑形成了微妙呼应。

也正因如此,大量网友开始在社交平台呼吁刘强东成立“东贝”品牌,甚至有人为其设计了宣传标语,还提名罗永浩与罗振宇组成“罗与罗”组合担任顾问,直言“西贝无法提供的现炒餐饮,可由东贝承接”。

本来想跟着网友的热情凑个热闹,觉得这种跨界设想挺有意思,但仔细梳理后发现,这股呼吁背后其实隐含着不少脱离商业实际的想当然。

先从网友支持“东贝”成立的逻辑来看,西贝因预制菜争议,品牌公信力出现下滑。

罗永浩的质疑发声后,不少消费者认为西贝此前标榜的“现炒”定位已不成立,市场中缺失了能提供放心现制餐饮的选项。

而此时刘强东通过直播烹饪的方式亮相,还提出“平价高品质外送”的构想,自然让消费者将其与“填补西贝空白”关联起来。

刘强东那场直播的传播热度确实不低,他在直播中坦言自己的紧张程度“堪比贾国龙首次烹饪、罗永浩首次表演脱口秀”,最终还现场制作了宿迁特色菜品“黄狗猪头肉”。

网友认为,若能借助这波热度推出“东贝”,大概率能延长话题生命周期,持续占据舆论焦点。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京东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布局中,一直以外卖业务为主,缺乏线下到店消费的支撑载体。

阿里拥有高德扫街榜,美团依托大众点评构建了到店入口,唯独京东在该板块存在空白,网友便认为“东贝”的落地,可恰好填补这一短板,完善京东本地生活的业务版图。

更何况,刘强东此前通过为员工上调薪酬、反哺家乡建设、为外卖配送人员缴纳社会保险等举措,塑造了“兼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形象。

消费者普遍认为,由他主导的餐饮品牌不会损害消费者权益,甚至可能复制“七鲜小厨”的现炒模式,为市场提供定价合理且新鲜现制的餐饮产品。

在我看来,网友这种期待更多是情感上的寄托,而非基于商业逻辑的理性判断。

顺着大家的思路往下想,似乎东贝成立的理由很充分,但要是结合京东当前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这里面有不少被忽略的现实问题。

说实话,对现阶段的京东而言,启动“东贝”项目恐怕并非明智之举。

京东外卖业务上线仅数月,已产生超百亿元的亏损,后续甚至从“大规模补贴”转向倡导“抵制恶性竞争”。

目前“七鲜小厨”仍处于资金投入阶段,尚未实现盈利,若此时新增“东贝”餐饮业务,意味着需额外承担门店租赁、人力配置、食材供应链搭建等重成本,将进一步加剧企业的资金压力。

刘强东即便高度重视用户需求,也不可能违背企业经营的基本逻辑,毕竟京东的核心属性是商业主体而非慈善机构,餐饮业本身的行业特性也决定了其运营难度。

我曾查阅过相关行业数据,今年上半年北京区域多家规模以上餐饮企业的盈利水平出现显著下滑,部分企业的利润规模甚至不及头部直播从业者单场的佣金收入。

餐饮运营涉及门店管理、食品安全管控、食材价格波动应对等多重风险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品牌危机。

京东的核心竞争优势集中在供应链领域,而非餐饮实体运营,让其涉足不擅长的领域,显然不符合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更关键的是,刘强东此前已明确表态,京东所有业务板块均需围绕“供应链”核心展开,此次品酒会看似以直播烹饪为亮点,实则核心目标是为京东酒旅业务铺路。

目前京东已与全国百余家连锁酒店品牌达成合作,通过供应链优势为合作酒店提供酒水与食材的集中采购服务,本质上仍是在延伸供应链的价值边界。

“东贝”作为餐饮实体,与京东的核心战略方向关联度极低,自然难以进入企业的战略规划范畴,网友对“东贝”的热切期待,本质上是“青天情结”在商业领域的体现。

这种心态与此前部分消费者呼吁雷军进入卫生巾生产领域的逻辑类似,都是在行业出现痛点时,倾向于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具有公信力的企业家,而非依赖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或监管体系的规范作用。

但商业运营有其自身规律,仅靠情怀无法支撑一个品牌的长期发展,即便刘强东真的采纳网友建议启动“东贝”项目,最终也可能陷入与西贝类似的舆论困境。

餐饮业若想实现规模化扩张,必然离不开中央厨房的支撑,完全依赖“现场炒制”的模式在规模化运营中并不现实。

试想,若“东贝”拓展至数十家门店,若每家门店均采用现切现炒的模式,不仅会推高运营成本,还难以保证菜品品质的一致性。

届时,若“东贝”采用预制菜品未进行明确标注,或定价未能达到消费者“25元享米其林水准”的预期,大概率会引发舆论反噬,使“东贝”陷入与西贝相似的信任危机。

西贝此次的舆论危机,并非源于预制菜品本身的问题,而是贾国龙未能准确把握当前的社会情绪走向。

现阶段消费者对“预制菜品”存在认知敏感,对“定价合理性”的关注度也显著提升,西贝恰好触碰了这两个舆论敏感点。

但预制菜品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只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且进行明确标注,便具备其存在的合理性。

当前市场对预制菜品的争议,很多时候是将“食品安全问题”与“预制菜品属性”进行了不当绑定。

如此看来,网友呼吁成立“东贝”,本质上是将对“安全、透明、高性价比餐饮”的需求投射到刘强东身上。

但这种需求的满足,不应依赖于某一位企业家的个人选择,而需要整个餐饮行业主动优化产品标识体系、合理控制运营成本,同时也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

唯有多方协同,才能构建健康的餐饮消费生态,综合来看,只要刘强东仍坚持基于企业战略与商业逻辑进行决策,便不会启动“东贝”项目。

当然,若未来“东贝”真的落地,我也期待其能突破行业痛点,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但更希望消费者能以理性视角看待商业现象,避免将情感期待等同于商业现实,毕竟健康的市场环境,需要理性的消费者与规范的企业共同构建。

来源:史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