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为什么爱吃“杀猪饭”?主要是交流情感,搞好关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1:18 2

摘要:在愈来愈严“禁酒令”高压下,传承了几百年的云南“杀猪饭”也有式微的趋势。很多干部感慨,已经好几年没有吃过“杀猪饭”了。曾经的“猪八碗”,熟悉的味道,厚重的乡情,都逐渐远去了。没有了热气腾腾的酥肉和血旺,没有了刺激的美酒,再好的感情,最终成为凉白肉。

在愈来愈严“禁酒令”高压下,传承了几百年的云南“杀猪饭”也有式微的趋势。很多干部感慨,已经好几年没有吃过“杀猪饭”了。曾经的“猪八碗”,熟悉的味道,厚重的乡情,都逐渐远去了。没有了热气腾腾的酥肉和血旺,没有了刺激的美酒,再好的感情,最终成为凉白肉。

著名作家汪曾祺写过一篇文章,叫《手把肉》,说的是每到秋风起,内蒙古的干部、作家都喜欢到基层草原,体验生活、调查工作,最主要的还是去“贴秋膘”,就是去吃手把肉。手把肉即白水煮羊肉。经过一个夏天的饲养,羊肉鲜美,最是大补。其实这也算是草原上的“杀猪饭。”

在中国古代社会,吃肉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孟子》就说,“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能够吃上肉,既是经济实力的表现,也是尊老爱幼的体现。云南由于生产力低下,牛、羊、猪的数量不会太多。云南山羊也不可能和内蒙古大草原的羊群相比,可以经常吃。各民族平时也很少吃肉,不是不想吃,是舍不得。肉只有在逢年过节、嫁丧嫁娶、宴请亲朋,以及祭祀神灵时才能够放手一吃。

樊绰的《蛮书》是最早记录云南人吃肉的古籍,他说南诏群众,“每年十二月一日盛会客,造酒醴,杀牛羊,亲族邻里,更相宴乐,三日内作乐相庆,惟务追欢”。只有逢年过节,南诏人才会酿酒,才舍得宰牛杀羊,相互宴请,连吃三天,不醉不归。这算得上是云南最早的“杀猪饭”了。

云南人相对正式的“杀猪饭”,是从大理国也就是宋朝开始。出于对唐朝天宝战争的莫名恐惧,宋朝不愿意攻打大理,双方和平相处,只搞点马匹贸易等。全省各地安居乐业,种植业和养殖业都较好地发展起来了。在坝区,种植业发达,而在山区,由于气候寒凉,羊、马等畜产就超过了种植业。云南成长为养殖大省,牛羊居多,马匹更有名。

尽管如此,各族人民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吃肉。只有贵客登门,才杀牛宰羊招待客人,自家人也跟着沾沾口福。客人满意了,主人家就有了声誉和社会地位。四川人杨佐写过一篇《云南买马记》,说宋朝政府派人到云南购买战马的事情,当地头人不惜宰杀猪羊款待客人。

到了元代,蒙古人的恶习带到云南,社会风气下降,请客吃饭也完全变味,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情随处可见。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金沙江两岸地区的“末些蛮”(即南诏时的磨些蛮,今纳西族的先民):“俗甚简约,饮食疏薄,一岁之粮圆根已半实粮也。贫家盐外不知别味。有力者尊敬长官,每岁冬月宰杀牛羊,竟相邀客,请无虚日;一客不至,则为深耻。”

这是什么意思呢?纳西族的先民居住在金沙江两岸,粮食只够半年吃,一年到头不得温饱,除了盐味不知道其他的味道。但是到了年终,则宰杀牛羊,请人吃饭喝酒,重点是请长官。客人不来,则是相当羞耻的事。关键是请客还互相攀比,你家请了我家也必须请,更是弄得穷上加穷。

当然,在元朝,不止是纳西族,其他民族包括汉族也一样,一到年关就请“杀猪饭”。请客吃饭是表面形式,请到当官的,有权势的人拉关系网才是核心,才能构建有利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其他好处,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变了味道的“杀猪饭”,从元朝一直持续到现在。

我们真心希望回归唐宋时期的“杀猪饭”原味,一是感谢老天帮忙,今年粮食、牛羊猪又有了好收成;二是感谢亲朋好友相助,趁着农闲请大家快乐聚会,喝酒吃肉。

来源:文史小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