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知名主持人陈伟鸿、陈蓓蓓的引领下,这家拥有71年历史的央国企,从研发前端的油泥模型工作室到生产后端的智能化车间,从商乘共用试验场的“魔鬼测试”到用户与管理者的深度对话,完整铺展了从“广西制造”迈向“全球智造”的全链条实力,让“国家队”车企的技术底色与责任温度
9月16日,央视财经《硬核智造厂》将直播镜头对准广西柳州,一场长达两小时的“沉浸式探厂”,带亿万观众走进东风柳汽的智造世界。
央视财经探秘东风柳汽硬核智造 展现国家队技术底色
在知名主持人陈伟鸿、陈蓓蓓的引领下,这家拥有71年历史的央国企,从研发前端的油泥模型工作室到生产后端的智能化车间,从商乘共用试验场的“魔鬼测试”到用户与管理者的深度对话,完整铺展了从“广西制造”迈向“全球智造”的全链条实力,让“国家队”车企的技术底色与责任温度清晰跃然屏上。
商乘双轨并行,筑牢多元产品根基
作为兼顾商用车与乘用车的大型车企,东风柳汽早已构建起两大核心品牌体系,为硬核智造奠定产品基础。商用车品牌“乘龙”自1991年创立以来,已成长为覆盖轻、中、重型卡车的知名品牌,始终以“可靠”为核心,为智慧物流提供专业运输解决方案;乘用车品牌“东风风行”则深耕MPV市场多年,被誉为“MPV制造专家”,不仅以经典车型打破合资垄断,更持续拓展SUV、新能源等领域,用贴合家庭与年轻用户需求的创新设计,不断提升品牌活力。两大品牌并行,既夯实了工业运输的“硬支撑”,也填补了民生出行的“需求空白”,展现出“国家队”全面布局的战略眼光。
研发精雕细琢,解锁产品“颜值与质感密码”
探厂首站,央视镜头聚焦于东风柳汽研发院造型开发中心——这个“全公司极少数人能进”的核心区域,藏着产品的“颜值与质感密码”。在油泥模型工作室,为豪华智电头等舱MPV星海V9打造的1:3模型格外吸睛:从“青云梯”式前脸的阶梯角度,到融入“中国结”元素的线条弧度,设计师团队耗时3个月完成5轮塑形,用“摸得着的质感”验证数字化设计的每一处细节。“哪怕是0.1毫米的曲线偏差,都要反复调整”,造型负责人的话,道出东风柳汽对“工业艺术品”的极致追求。
这种严谨并非乘用车专属,乘龙翼威5纯电重卡的1:1油泥模型同样历经多轮优化。其“中国龙”设计理念下的“龙睛”大灯、弧形前围,既符合空气动力学以降低能耗,又将东方美学融入工业设计,让中国智造自带文化辨识度。
试验严苛到底,以军工标准守护可靠性
在东风柳汽商乘共用研发试验中心,“看不见的严苛”成为关键词,每一项测试都直指“安全可靠”的核心诉求。NVH实验室里,乘龙M3商用车的怠速噪声媲美家用洗衣机,星海V9乘用车的行驶噪声优于行业标准,从源头保障长途驾驶不疲劳、家庭出行更静谧;四通道道路模拟试验室中,星海V9被置于四个金属圆盘上,24小时不间断模拟搓板路、坑洼路等复杂场景,连续20天的疲劳测试,相当于实车行驶10万公里,全方位检验车身与零部件的耐用性。
而这样的“魔鬼测试”,在商用车领域标准更甚:乘龙重卡需经历百万公里路试,发动机要通过数万小时无故障验证,车架需承受重载抗冲击考验。从乘用车到商用车,东风柳汽始终以军工级标准覆盖全品类产品,为“可靠”口碑筑牢根基。
智慧工厂发力,践行“绿色+智能”新质生产力
探厂中段,东风柳汽智慧工厂的“绿色+智能”双标签让人眼前一亮,这条覆盖“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的全工艺产线,正是中国汽车工业向高效、绿色、智能跃迁的缩影。
乘龙卡车冲压车间内,4000吨总吨位的自动化生产线运转有序,激光拼焊板技术实现“按需分配材料”,让冲压件整体合格率达到100%;焊装车间里,136台机械臂组成“无人军团”,自动化率高达94.5%,可兼容十大平台100余种车型共线生产,灵活应对多元市场需求;涂装车间采用水性3C1B工艺,使车漆耐候性超3000小时,即便在南方潮湿多雨环境下,多年后车辆依旧能保持靓丽外观;总装车间引入先进精益生产管理,实现“20JPH快节拍”生产,高效保障交付效率。
更值得关注的是“绿色”底色:生产过程中应用中水回用技术,处理后的污水可实现“中水养鱼”,将环保理念贯穿制造全流程。而东风风行乘用车的生产,不仅遵循同一高标准体系,在部分工艺上要求更严苛,以匹配乘用车用户对品质的更高期待。
试验场终极考核,全场景验证安全
位于东风柳汽基地的460亩商乘共用试验场(相当于43个足球场),是产品交付前的“终极考场”。在这里,央视镜头记录下商乘产品的双重硬核表现:乘龙翼威5重卡满载49吨,在20%陡坡上轻松实现“一键爬坡”,长下坡路段通过“恒速控制”技术避免刹车过热,保障重载运输安全;星海V9则在模拟行人横穿场景中,搭载的AEBS系统瞬间响应,自动识别行人后平稳制动,成功规避碰撞风险;在极窄车位自动泊车测试里,星海V9凭借精准的自动调整能力顺利入位,两侧与车位线间距保持一致,操作熟练度堪比多年驾龄的老司机。
“无论是商用车的重载可靠性,还是乘用车的家庭安全性,都要在极端场景下过关。”试验场负责人表示。此外,东风柳汽还在全国布局高温、高寒、高原“三高测试基地”,确保产品在-30℃至50℃的极端环境下均能稳定运行。这种“全场景验证”,正是东风柳汽产品赢得“安全可靠”口碑的核心原因。
初心不改,以责任与规划书写中国智造新篇
从研发端的“用户需求闭环”到制造端的“品质把控”,东风柳汽的每一步都诠释着“为国为民”的企业精神。直播现场,用户代表的讲述让这份初心更显真切:自2021年启动“望子乘龙”公益计划以来,东风柳汽已全额资助23位卡友子女入读双一流大学,为1488名考上高中或大学的卡友子女提供奖学金,今年该计划更将关怀范围扩展至东风风行创业用户家庭。“我们造的每一辆车,都要对得起用户把家人、事业交托的信任。”东风柳汽党委书记刘小平的话,道出了“国家队”的责任担当。
面向未来,东风柳汽的规划清晰明确:正构建覆盖商务MPV、家用MPV、SUV、轿车的多元产品矩阵,计划3年内推出15款乘用车与30款商用车新品;同时锚定2030年海外年销30万辆的目标,以更丰富的产品组合深化全球化布局。
从1954年造出广西第一车,到如今商乘全品类布局,东风柳汽变的是技术与规模,不变的是为国为民的初心。此次央视全景探厂,不仅展现了一家央国企的全链条智造实力,更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的升级路径——以商用车夯实工业根基,以乘用车服务民生需求,以技术自立打破壁垒,以全球化拓展空间。未来,随着“龙行工程”深入推进,东风柳汽将持续走商乘协同之路,以71年匠心为笔,以用户需求为墨,在全球汽车产业画卷上,书写更多中国智造的新篇章。
来源:超级宇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