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张元济致敬,《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交流座谈会在浙江海盐举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1:03 1

摘要:9月19日,“学习张元济的精神,继承张元济的事业——《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座谈交流会”在海盐县张元济图书馆举行。来自出版、学术、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张元济家乡,共同探讨张元济精神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近代出版家、教育家张元济写的这幅对联广为流传。这两句话也是张元济毕生的信念。

9月19日,“学习张元济的精神,继承张元济的事业——《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座谈交流会”在海盐县张元济图书馆举行。来自出版、学术、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张元济家乡,共同探讨张元济精神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张元济生于1867年10月,晚清翰林,曾参与戊戌变法,后致力于文化教育与出版事业。他主持商务印书馆数十年,从一家小型印刷工坊发展为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出版机构之一,被誉为“中国出版史上的第一人”。

《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由华章同人策划、重庆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新西兰华人作家叶宋曼瑛。她通过视频连线谈到,《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的写作和出版已有四十年,她欣慰地看到近年国内对张元济的研究日益深入,商务印书馆在近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知。

张元济之孙、本书译者之一张人凤详细介绍了叶宋曼瑛四十年前为撰写本书来中国采访茅盾、叶圣陶、胡愈之、顾廷龙等前辈学人的轶事,与父亲张树年先生交往的生动细节,以及他本人是与学者邹振环共同翻译这部作品的感受。

张人凤表示,张元济一生秉持“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信念,以出版践行文化使命。他所代表的实干精神、文化理想与家国情怀,至今仍是中国出版人与知识分子的精神资源。

重庆出版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徐宪江以该书责任编辑的身份讲述了他是如何发现这本书,并如何辗转联系作者、译者获得授权,编辑出版这本书的。

围绕学习张元济先生爱国、创新、奉献的精神品格,继承和弘扬其致力于文化教育出版事业的崇高理想,与会专家和嘉宾展开了高质量的讨论。

中共海盐县委宣传部部长徐胜娟在致辞中称,“该著作经精心的修订,以中文简体版的全新面貌再度推出,必将进一步推动张元济研究走向新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界和社会工作提供更为权威、详实的读物。” 作为张元济的故乡,海盐早在1985年开始兴建张元济图书馆,开辟纪念室与商务印书馆版本特藏室。

张元济(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

重庆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郭宜在书面致辞中称:“重庆出版社能够参与推动张元济先生精神与事业的研究与传播,我们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表示,当代出版人学习张元济先生,就是要学习他赤诚坚定、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以出版主义教育的远见卓识,学习他传承文明、守正创新的文化自觉,学习他严谨求真、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黄书元代表韬奋基金会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勉励站在人工智能与文明传承的十字路口的当下出版人,与张元济精神为伴,用慢出版来对抗快消费,让每一本书经得起时间的淘洗,以真价值取代伪流量,用专业主义重塑,重建读者信任。

上海文史研究馆馆长汪胜洋致辞称,张元济之所以杰出,不仅因为他作为现代企业家取得了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心怀对国家的关切,始终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一边。从《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一书中,我们看到了张元济先生对改革的热忱与对国家的责任感。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周武认为,作者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从资料的丰富程度来看,创作的条件不够成熟,但可贵的是作者采访了与商务有直接关系的重要人物,因此这本书带有走访、调研气息,是一部充满温情、有温度的作品,是真正靠近张元济心灵世界的一本,因此它也是在张元济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作品。

商务印书馆馆史专家张稷发言谈到,这本书以大量历史细节展示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与发展历程,详细记录了张元济如何将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小型印刷厂发展成为集出版、教育、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出版机构之一,而张元济是其发展的核心推动者,《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亦是一本了解商务印书馆历史的上乘之作。

活动由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青苗主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